三、中国画中的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在电影中往往不是描写 故事情节的镜头,是重在表现作者所想传 达的某种情绪,以引起观众更多联想和思 考的蒙太奇手法,它以几组不同形式、不 同内容的镜头进行剪辑和拼接,通过相互 联系或者相互矛盾,产生单个镜头所不能 表现的更为丰富的意义,表现出超越表面 的含义,体现更深层次的内涵。
表现蒙太 奇的类型又包括了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 奇、抒情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在中国画 的创作中,表现蒙太奇手法运用得比较广 泛,因为它能使画家更随心、更具冲击力 地通过转换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核心。
1《骷髅幻戏图》中的表现蒙太奇 南宋李嵩所画的扇面《骷髅幻戏 图》是南宋风俗画的佳作,其中存在的蒙 太奇思维就是对比蒙太奇,电影理论家巴 拉兹所著的《电影美学》中就描述过对比 蒙太奇:“这种反复并列的手法迫使我们 把这两者加以对照。一种视觉上的并列现象在我们思想里引起了一种对比。”[7]
《骷髅幻戏图》中主要描绘的是妇女和儿 童玩耍的场景,但其核心的主旨是生与死 的因果轮回。其中画面的处理手法体现的 就是蒙太奇思维,画面的主体是头戴幞 头、身穿黑色纱袍的骷髅,嘴巴微张似在 说笑,骷髅手提小的骷髅傀儡,类似提线 木偶,在戏弄面前的孩童,而孩童背后的 妇人却面带惊恐阻拦孩童,似是不想让孩 童观看,在骷髅背后左侧的妇人面带微笑 注视着面前的事情,袒胸喂养着怀抱里的 幼儿。
整幅作品中骷髅、妇人、孩童在一 幅画面中,画面的虚幻与现实有明显的对 比,骷髅与儿童也有死亡与生命的对照, 生死是人间常理,需坦然相对。一幅作品 的一个局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整体地 观察研究一幅绘画才有意义,这就是蒙太 奇剪辑拼接的作用。这幅作品通过内容上 的生与死、苦与乐形成强烈的冲突,虚幻 与现实矛盾的人物造型,显现出深层的含 义,表达自身的隐喻引起观者的深思,是 典型的表现蒙太奇中的对比蒙太奇手法。
2.《魂系马嵬》中的表现蒙太奇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文化与艺 术不断交融,不论是内容还是构图形式都 各式各样,当代中国画不再受限制于水墨 语言和绘画材料,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多样 化。浏览当今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蒙太 奇思维的作品时常可见。何家英、高云在 1989年创作的《魂系马嵬》描绘的就是杨 贵妃在马嵬坡临死的场景,其中就有蒙太 奇思维的体现。
何家英、高云的作品《魂系马嵬》 是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它是以人 物情绪的对比、冲突,更具冲击力地表达 核心主旨的典型作品。这幅作品就是运用 心理蒙太奇的手法,描绘“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逃到马嵬坡,在大臣们的逼迫下赐 死杨贵妃的场景。
作品以画面中人物心理 活动的冲突,来表现具有悲剧性的历史故 事。这一幅作品把同一时空下不同人物组 合在一起,用唐玄宗扶墙而泣的无奈和软 弱、一群红衣大臣的愤怒沉郁的表情,对 比凸显了杨玉环眼神的空洞和幽怨的神情。并且作品不只是在内容上有联系,在 构图的形式上,用占画面过半的红色挤压 杨玉环的位置,更加具有冲突感和压抑 感。
作者在画面中用每位人物姿态的组接 来向观众解读杨玉环的心理活动,也正是 画面节奏的跳跃与杨玉环的哀怨形成对 比,更加显现了悲剧的主题,是作者对这 一历史故事更新的解读。这种形式的绘画 与表现蒙太奇中心理蒙太奇的要求是一致 的,它要求相关的画面或者镜头的情节之 间需要有穿插、交叉的关联,在统一的画 面中要有同一意义,更加直接生动地表现 心理活动和情感,使观众在品读的同时更 易共情,这是一个必然的、自觉的过程。
四、中国画中的理性蒙太奇
在电影镜头的剪切与拼接中,让观 者将几种关联画面联想出一种合理的逻 辑而产生理解,多个画面生出的矛盾会碰 撞出更深的联想,这就是理性蒙太奇的作 用。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这样下的定 义:“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 单纯的一环接一环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 意。”理性蒙太奇的单个镜头都有自身的意义,而组合之后主观地衍生出新的意 义,从而引发观众的理性判断与思考,其 中理性蒙太奇又涵盖了杂耍蒙太奇、反射 蒙太奇、思想蒙太奇三类。
1《愚公移山》中的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手法在绘画创作中给予了创 作者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也在中国画的 创作中涌现大量的拼贴、剪切的作品。而 理性蒙太奇的剪辑依据不是每一个镜头的 逻辑关系,它是通过每个镜头之间、图像 之间互相的联系从而碰撞出引人深思的观 点。在绘画创作中,每一个镜头可以引申 为绘画作品中的每一个局部,其中每一个 图案的碰撞都会给不同的观众以不同的 解读。
运用蒙太奇手法解读徐悲鸿的作品 《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就符合理性蒙太 奇中的杂耍蒙太奇手法。杂耍蒙太奇在镜 头所运用的元素上可以任意使用,它不受 逻辑性和情节连贯性的束缚,但能使最终 拼贴的内容点明创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运用杂耍蒙太奇思维进行解读,作 品中的局部虽然每一段都有其意义,但需要从整体去理解分析作者的意图。
《愚公 移山》这幅作品是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对中 国人精神的寄寓和力量的填充,他用适当 的组合使其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来感染观众 的情绪。徐悲鸿用镜头切换拼接了三段场 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中国军民,第 一段场景的人物姿势或高或低,神情皆有 气势,用顶天立地的方式和充满力量感的 造型来传达决心与毅力,用这一场景来点 明创作的主题。
第二段和第三段与孩童的 对话传达的更像是对未来的憧憬,并且在 构图上加深了画面的空间。这几段场景的 转换其中蕴含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这 也是杂耍蒙太奇独特的作用,它每一段的 意义交错在一起后,完整了整幅画面的主 题,使观者如同欣赏电影激荡高潮部分一 样,从中体会作品的精彩。
在二维的绘画艺术中,蒙太奇手法 能把不同时空的物象关联起来,赋予其单 个画面不具有的意义从而进行延伸,并且 能加深情节的感染力,深化主旨推动剧情 向前发展。反射蒙太奇就作用在每一画面 的关联上,它使联系在一起的画面贴切地 隐喻出主题。
反射蒙太奇没有杂耍蒙太奇 那种在素材选用上所具有的随意性和抽象 性,就像雅克•奥蒙在《当代电影分析》 中所解释的:“所描述的事物和用来作比 喻的事物同处一个空间,互为依存,或为 了与该事件形成对照,或为了确定组接在 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反应,或为了通过反射 联想揭示剧情中包含的类似事件,以此作 用于观众的感官和意识。”[8]
2.《太行铁壁》中的理性蒙太奇
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第七届全国美展 金奖作品《太行铁壁》,其创作以1940年 太行山区的艰苦抗战为背景,把朱德、 彭德怀、邓小平等领袖与八路军战士和人 民群众并置在一幅作品中,这里就体现出 蒙太奇能创造时空的功能。在表现方式上 将变形的人物与背景的太行山体融为一 体,以人物的坚韧和太行的永恒高大相互 借喻,运用这些元素从侧面体现作品的内 涵。
以反射蒙太奇手法来理解,在绘画手法上用衣物的褶皱和外形来表现太行山体 的特色,在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层面上用太 行山岩石坚挺、壮丽的特点来比喻抗战军 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革命不屈的信念。这 些元素相互依存、相互比喻对照,使观者 能主观地理解分析作品的内涵,以元素组 合一起的联想来揭示创作背景,体现作者 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元素通过蒙太奇手法 拼贴关联一起,引起观众联想,使作品衍 生出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