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1988年生于辽宁大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学士(绘画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 学硕士(中国画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李可染画 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学术性展览并获奖,作 品《中国行》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

王聪 净土 175cm×210cm 2012年

我认为艺术家应该一直处于探索、反思、再探索的循环 状态中,从而保证作品的生命力,给人以无尽的期待。我是 别人口中的“三清派”,即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学艺路上,中央工艺美 院老先生们兼容并蓄的艺术观一直激励着我,向不同画种学 习,向各类艺术学习,始终保持不断探索的状态。我试着结合不同阶段的创作探索 浅谈个人中国画创作的 感受,不足之处还请方 家批评指正。 感同身受是创作 的前提。学习阶段,老 师总是跟我们说创作要 有感而发。

王聪 芳华 205cm×150cm 2022年

对于感动的 体验,我想每个人都曾 有过,不同的是画家的 感动不仅仅停留在文字 或情绪上,更多的是通 过造型、色彩、笔触等 语言构成视觉图像。有 时我在看到某些景象时 会觉得特别美、特别入 画、特别激动,大脑会 瞬间形成画面或某种感 受,这种灵感思绪是画 家创作的原点,在创作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 作用。

特别是在主题性 创作中,画家的感同身 受必不可少。唯有深入 生活,切实体会,挖掘 元素,积累审美体验, 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至 深的作品。主题创作 《净土》《途》《中国 行》等作品是对身边的 人和事进行感受性的描 绘,通过对普通人生活 状态的刻画展现社会图 景和时代风貌。 创作未必要胸有 成竹。苏轼画竹强调成 竹于胸,即画家在下笔 前对物象的形貌及画面 的布局已经进行了全盘 考虑。这一观点在注重 默写的时代有其存在的 价值,但是一味按照事 先的预设进行绘画往往 会忽视绘画过程中出现 的偶然样式、偶然效 果,从而错过发现创作 新思路的机会,阻碍了 艺术创新性的发展。

王聪 途 189cm×99cm 2014年

此 外,预设绘画效果往往 会成为束缚自身的枷锁,削减画家创作的想象力和绘画感。故此,创作未必要胸 有成竹,不做预设往往能够带给画家更多地想象空间和表达 自由,更容易流露出画家的真情实感。基于此,我尝试不对 画面进行预设,根据画面需要随时调整效果,这种创作过程 时常会有失败但也不缺惊喜。

王聪 中国行 210cm×175cm 2017年

书画艺术网创始人张卫村言及《巴黎日记》系列作品是我在2018年创作的,共有100余幅。这批作品多半是我在巴黎游 学时现场写生完成的,记录了我的所观、所感、所思。这一 时期我频繁游走于巴黎各大博物馆,观摩了大量西方现代主 义绘画大师的作品,在画面空间、色彩、笔触及装饰风格方 面深受影响,通过观摩积累的审美经验不自觉地反映在作品中。我试着将中国画的线条与 西画的色彩进行结合,探索绘 画相互融合的边界感。更为关 键的是,这批探索作品不做事 先预设,完全根据兴趣点自由 下笔,直至调整到合适的画面 效果。其写生过程完全是自由 的主观发挥,依靠直觉去描摹 涂抹,画面往往能够呈现出全 新的视觉体验。 

王聪 毕加索 32cm×32cm 2018年

工笔画不仅仅是制作,更 需要绘画感。当下有很大一部 分工笔画家追求极为工细的制 作,画面干净、光滑。笔触墨 迹在精工细作中被消解,画面 虽然细腻但缺少画家带有情感 的触痕,作品动人之处也随之 减弱。重制作已是当下工笔画 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长期 且工细的制作容易消磨画家的 绘画感受和创作激情,致使画 家在创作方向上走入歧途,不 利于工笔画未来的发展。工笔 画的工细制作应是相对化的, 根据画家审美表达的需求来 选择,画家应借助笔触墨迹传 递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 作品的绘画感和表现力。

王聪 自画像 32cm×32cm 2018年

在近 期创作探索中,我对偶发性水 墨效果产生浓厚兴趣,水墨的 自由生发形成了不可预测的天 然肌理效果,有其独特的艺术 表现力,将其运用到程式化制 作的工笔画中或许会产生有别 以往的绘画面貌。带着这一想 法我尝试创作了《鸿溟》《游 尘》《荼锦》等一系列作品, 将偶然肌理效果与主观绘制相 结合,在抽象肌理效果的基础 上进行具象形态的描绘,因势 利导,探寻二者最佳的融合状 态,达到抽象与具象的“天人 合一”。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