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从写实到写意丨试谈杨之光人物画的本体探索

书画艺术网书画艺术2025-11-01 16:06430
杨之光(1930—2016),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中国杰出人物画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向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捐赠逾千件作品(包括代表作),原文化部为此特向其颁发了“爱国义举”奖状,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了“杨之光艺术馆”。荣获“中国美术奖 · 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美中杰出贡献奖”等殊荣...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杨之光(1930—2016),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中国杰出人物画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向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捐赠逾千件作品(包括代表作),原文化部为此特向其颁发了“爱国义举”奖状,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了“杨之光艺术馆”。荣获“中国美术奖 · 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美中杰出贡献奖”等殊荣。晚年创办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及“杨之光杯”全国创意美术大展、大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国绘画也进入现代社会视野下的转型中。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在新的社会背景及新文化运动背景下,面临着西方图式的冲击,并开始与西方绘画融合。西方绘画教育模式也打破了传统艺术师徒制传承的节奏,中国绘画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①。

从写实到写意丨试谈杨之光人物画的本体探索 杨之光人物画 第1张

杨之光 卡门 145cm×360cm 2001

而绘画的现代性转型,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中国画开始寻找写实之路。艺术家有的坚持在传统中进行中国画的现代性创新,有的通过调和中西艺术来实现创新。如何探索、建构新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如何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表现形式,西方绘画的视角和图式给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了参考。在这些参考中,最能契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体现“变革”力量的写实主义,在中国画创新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家们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渐构建起强调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创作体系。而杨之光作为20世纪新国画运动以来的重要现代人物画家[1],成功探索写实主义在新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与实践,成为中国人物画写实主义表现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写实的追求与实践

1950年,杨之光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在求学期间,杨之光吸收了苏联的写实教学技法,在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写实技巧训练。从维涅齐阿诺夫、契斯卡阔夫到列宾,杨之光在学习中总结出不少素描技巧与色彩技巧的心得。

从写实到写意丨试谈杨之光人物画的本体探索 杨之光人物画 第2张

杨之光 一辈子第一回 102cm×59cm 1954

在列宾的素描基本法则的基础上,他提出列宾教学的缺点是“只是静止模特儿的素描法,而不是注意视觉记忆的发展”②。他对格拉西莫夫的肖像画技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技法、构图、形象塑造等方面均有所得。杨之光还记下了苏联高等美术学校绘画等专门课目教学大纲中的素描课教学大纲。这些笔记反映出杨之光在写实基础上受到系统训练,对他的写实创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形成了他早期写实创作风格的雏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表达新时期艺术创作的需求,中国画画家逐渐摸索并创造了强调写实的创作风格。在人物画创作中何种形式和内容表达更能适应当下的需求,是艺术家们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时的杨之光对写实人物画的“形象与典型”问题给予了关注。他在笔记中曾重点记录了对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关注,如电视剧《女相》中丹娘、连环画《王秀鸾》中王秀鸾等人物形象。他还细致分析了鲁迅《漫谈“漫画”》和涅陀希文《论绘画中的典型问题》对典型的阐述。为了回应关于“典型”的问题,他详细整理了1956年第三期《文艺报》上的文章《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③。杨之光高度重视形象的典型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这些研究让他在接下来的创作实践中硕果累累。

从写实到写意丨试谈杨之光人物画的本体探索 杨之光人物画 第3张

杨之光 儿子 200cm×120cm 1983

1953年中南美专成立,杨之光至中南美专任教,初任水彩教研组组长。1954年,他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这幅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社会背景下、翻身成为主人的普通妇女形象,她十分珍惜地捧着用布包裹的选民证。简单而寻常的形象典型且具有力量,将形象与典型完美结合让此作品在当时大受欢迎,并在不久后获得“向科学文化进军奖”。这幅作品奠定了杨之光在中国水墨写实人物画领域的重要地位[2]。杨之光在1956年回顾这幅作品创作经过的文章中写道:“我认为形式和技巧应该服从主题需要,在学习运用传统技法时,必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下予以发展。”[3]这是杨之光在写实人物画创作研究实践上的第一个成果。

之后,杨之光的写实创作屡出佳作:《雪夜送饭》获1959年奥地利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大型历史主题创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日照征途》)等作品为杨之光的写实主义创作赢得盛誉。马鸿增曾评价《雪夜送饭》道:“致力于将西洋写实技法、色彩经验与中国传统水墨意趣相融合的探索,寻找理想的建构方式。”(马鸿增《杨之光与“后岭南画派”》)“理想的建构方式”仍然是写实主义追求下的探索,而在这个探索之下,杨之光更是极力追求创造出“动人的典型形象”[4]。杨之光对人物画创作的思索除了体现在典型形象创作上,还体现在历史画群像创作上。

从写实到写意丨试谈杨之光人物画的本体探索 杨之光人物画 第4张

杨之光 雪夜送饭 288.5cm ×119cm 1959

为了解决中国传统人物画上的弱项问题,杨之光用国画技法临摹了列宾的《萨布罗斯人》,并突破了传统中国画人物群像的局限,而《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可以说是他在典型形象、历史画群像创作方面探索成果的最大体现:这是一幅用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出来的、能够匹敌宏大历史题材油画的时代性作品。这一幅幅经典作品,都记录着杨之光在写实主义道路上探索的成果,也成就了一个时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创新实践。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cxsdxygstyzgrwhdbtts.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