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评价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色彩需要新的承载方式,二是色彩的使用要有新意。《晓溪公社》《峡江山色》《江上风帆》三件作品在笔墨的把握上优于《翠屏》《两山之间》。《晓溪公社》是张晋在巫山神女峰的写生画作:“美人峰在云雾中,真乃朝云暮雨。吃过午饭同张晋老、吕馆长去小溪生产队。约行5里远的山路,到达时已12时,在山坡上一片梯田、麦苗长势很好,对面是壁立的高山,峡谷中有山村、岩上有农家……”[2]107《晓溪公社》很好地描绘了张文俊所记录的样貌,画中体现了山村淳朴自然的风光,绿意浓浓,充满乡野情趣。《峡江山色》较为普通,《江上风帆》构图是张晋擅长的“一河两岸”式。
张晋 深山筑路 纸本设色 46cm ×57cm 1964 江苏省国画院藏
张晋这批三峡写生作品在远山的处理上都比较出色,这是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张晋对皮纸纸性的把握比二万三千里写生时熟练很多,皮纸的渗墨性较弱,张晋利用这一特性将紫色与花青在纸上渗化、交融,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解决青绿设色问题,张晋进一步减少了三峡写生作品中画面墨色的占比,在皴法上可以看出他以略重的汁绿取代了常用的水墨。
从画面效果看,应该是先染后皴,纸面先染了草绿,随后以花青占比略多的汁绿竖着点皴,而后再以石色晕染,相比于苏南写生中的小青绿山水更加厚重耐看。这种画法非常接近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中布满植被的山头画法。如果说张晋先吸收学习了《万松金阙图》画法,那么便完成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顺利转化;如果只是偶合,那么可以说张晋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提炼出的新画法很好地呼应了传统笔墨,再一次证明了传统笔墨的生命力,中国画改造是可以依托于优秀的传统笔墨,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新题材表达出新意境。《响雪》《林鸣莺诗意》(图3)则是两件富有诗意的作品。
张晋 翠屏 纸本设色 42cm ×31cm 1964 江苏省国画院藏
《响雪》取自万州八景之一,“悬瀑三迭,激起雪白的浪花,浪花击撞石壁,回响起琤琤淙淙的美妙乐音,声声悦耳,扣人心弦。因此,人们给它取了‘石琴响雪’的美名,并将这个美名,镂刻在青石板上”[4]。《响雪》将悬泉瀑布击打石壁的美妙画面用纸笔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实际照片对比,张晋基本还原了现实景观,把握住了真实的自然物象。画面远处是万州古桥,已于1970年被洪水冲垮,后被拆除。
《林鸣莺诗意》作于香溪,诗曰:“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香溪是西陵峡段北岸最大的支流,相传王昭君在溪口边洗脸,无意中把颈上的项链珍珠散落溪中,从此溪水清澈,水中含香,故名香溪。每逢桃花争妍时,香溪河中便可以看到一种形似桃花、分身四瓣、晶莹透明的鱼,这就是香溪河特有的稀有腔肠动物——桃花鱼。[5]
张文俊致张晋信 19cm ×13cm × 2 1963 私人藏
关于《林鸣莺诗意》的构思,张晋显然是仔细了解过当地风情,画面中红白相间的簇簇桃花,恍若水中的桃花鱼,溪中渔夫驾船划过桃花林,正与题画诗相呼应。画中山上房屋聚集成村落,用色厚重雅致,与对面青山遥遥相对。云气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整体画面营造充满了诗意与仙气。香溪古镇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已被淹没,不复存在。
《深山筑路》(图4)是张晋三峡写生的代表作品,为在湖北兴山县写生时所得。兴山地处巫山山脉与荆山山脉之间。此画主题突出,记录了当时人民劳动的场景。张晋作画用色一向趋于温和,《深山筑路》的用色与其他写生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山石的色调呈现灰紫色,色彩纯度较低。张晋在黄山写生创作中也曾运用到调和后的紫色色相。因黄山山体远看有“峰峰插紫玉”的色彩质感,古今有不少画家尝试以紫色绘之。
在《深山筑路》中,或许由于现场山石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有偏灰紫色的视觉效果,张晋刻意采用了这种色调渲染,使作品富有诗性韵味。淡紫色山石与淡赭色坡地、淡花青色湖水构成的画面色调清新雅致,是一种成功的实验性尝试,当然,也可以明显看出有对水彩画表现的借鉴。
《深山筑路》云气的渲染是三峡写生中最为微妙的。这件作品由生宣绘制,在画法上延续了皮纸的方法。由于宣纸的渗墨性强于皮纸,前景白云在不同水分的控制下虚实相生,逐渐过渡到淡青色远山和天空,细节把握得非常微妙。山体的跑色与使用清水接引有关。如上文所述,青绿山水要想有新的发展务必要找到新载体和新色域,《深山筑路》是张晋一次成功的尝试。
与张晋一同写生的张文俊曾在《画论》一文中谈到创新:“使用传统技法与用传统技法创造新法,是两个概念。传统技法不是不用,而是用传统技法作为养分,是营养土……利用这个营养土,培育新的东西,用新的手法来表现自然和思想,这就是革新,就是发展。用发展的笔、墨、色等,创作新的中国画,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2]144从张晋三峡写生作品中,既能看到传统的技法和形式,也有笔墨上的新突破、新尝试。
画家在自然中观察、理解继而深入对山水画笔墨进行探索,辗转各地的写生经验不仅拓宽了画家的眼界,也不断更新着他们的思想与创作方式。张晋在此次三峡写生中也明显表现出对过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在此积淀期之后,张晋便开启了创作高峰期。
参考文献
[1]江洛一. 张晋先生年表[J]. 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2(1-2):74-88.
[2]周京新. 江苏省国画院名家系列:张文俊卷[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3]黄名芊. 笔墨江山 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M]. 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华夏文化促进会. 中国长江风光赏析词典[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38.
[5]沈泓.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134.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rjmdqwzjsxxsyj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