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又称《吴挺碑》,乃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为太师、卫国公吴挺所 立的神道碑。清《成县新志》有载:“挺没,其子都指挥使曦嗣,泣奏于殿。宁宗亲御翰墨,以 世功保蜀忠德铭其碑,比诸麟阁云台之望,又诏史臣高文虎纪其事。”是碑碑体巨大,是现存规 模最大的南宋御碑之一,现存陇南成县吴挺墓园(墓园为南宋至明清时期扩建,1981 年列入甘肃 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随吴挺墓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碑体基本完整,但因年代久远,部 分文字风化剥蚀,近年已加装保护设施)碑亭内,静静地诉说着八百多年前那段铁血保蜀的壮阔 历史。
吴挺(1137—1193),字仲烈,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庄浪水洛城)人,其伯父吴玠和父亲吴 璘,皆为南宋名冠秦陇的抗金名将。12 世纪初,金灭北宋后,多次大规模南侵。吴玠、吴璘兄弟 陈力西陲,保卫秦陇,屏障巴蜀近半个世纪,给金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金人侵秦陇、入巴蜀、 出三峡、撼江浙的战略意图。张维在《陇右金石录》中提到:“不六十年,蒙兀儿铁骑长驱于汉 阆江巴之郊,无一人如玠、璘、挺之凭险血战,阻其狂峰如和尚原、仙人关、德顺军之役者,益 叹吴氏保蜀之功,不可没也!”吴挺为吴璘的第五子,自小就受到父辈影响,青少年时就从父抗金, 骁勇善战,敌望“黄旗儿至”,无不惊骇。吴璘曾对孝宗说:“诸子中唯挺可任。”孝宗也说:“挺 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张忠《抗金名将吴挺与〈世功保蜀忠德碑〉》中提到,乾道三年(1167)吴 璘殁后,吴挺代父为将,治军有父风。时南宋朝廷已和金人议和,但他“虽居无事,日为有事之 备”,仍修堡御、缮戎器、储军粮,以防不测;同时他还注重发展生产,兴利除害,体察百姓的 疾苦。淳熙十年(1183),成州、西和一带生大灾荒,吴挺分军粮救济灾民“全活殆数千万”。“绍 熙二年(1191)洪水暴发入(成州)城,挺既赈被水者,复增筑长堤,民赖以安”。
吴挺少起勋 阀,“弗居其贵,礼贤下士,虽遇小官贱民,不敢怠忽,拊循将士,人人有恩”“武兴之民,家家 有公像,饮食必祝焉”。绍熙四年(1193),吴挺卒于任,归葬成州(今成县)。宋宁宗为追念他 世守南宋西陲,捍卫巴蜀之功,于庆元四年(1198)春下诏,并历时 6 年为吴挺在成州营建了陵 园。清康熙初,成县知县吴山涛曾赋诗《吴公保蜀城旧址》,借凭吊古迹,纵论史事,颂扬吴家 军世保全蜀、安邦卫国的勋绩圣德,诗云:“寨势凌云起,吴王有故宫。蜀关于设险,宋垒不为 空。赑屃名高伐,麟麒卧晓风。嘉陵江上水,百折必流东。” 《成县志》有载,《吴挺碑》距今已有 800 余年,通高 5.35m,宽 1.96m,厚 0.4m,两面刻字。
碑阳分为三段,碑额篆书“皇帝宸翰”四字,中为宋宁宗御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刻有敕名 之宝玺,又正书“修正殿书”四字贯其中;下为吴曦(吴挺之子)《感恩表记》。碑阴额篆书“世 功保蜀忠德之碑”,为国子祭酒、实录院同修撰高文虎奉敕所撰,起居舍人、朝奉大夫陈宗召奉 敕书丹的碑文,凡七千余言,碑文详尽记述了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在甘肃境内的德顺之战、 瓦亭之战、巩城之战等战役,及其兴修水利、防洪抗灾、发展生产的德政。碑座系四龙虬盘,雕 刻生动雄浑,前立笋柱(华表)及石翁仲、石羊(现存成县文化馆)等,石质坚润,光亮透逸。 因碑身高大,虽远眺亦隐约可见。
从历史的角度看,《吴挺碑》为研究南宋时期政治、军事、经 济、文化和书法、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吴挺碑》碑身以整块巨大的青石雕刻而成,密度高、耐风化,总重量约 10 吨。宽厚遒劲的外观与精美的图案构成视觉焦点,其雕刻工艺精准传达出书法的原始笔意,线条流畅有力,展 现出厚重感与威仪。
碑首有六龙盘顶浮雕,龙身交错呈“品”字形,规制极高,装饰的祥云和龙 腾图案为碑文增添了庄重感和层次感,展现了南宋碑刻在装饰性和纪念性上的巧妙融合。白石赑 屃“碑趺座”不仅使碑体的稳定性得到强化,其细腻的鳞甲纹理和威严神态也彰显了工匠对细节 的极致追求,使得碑体整体的视觉与结构达到了平衡。雕刻技法层面,采用宋代官碑标准工艺“双 刀斜切入石”法,字口深峻,笔画深约 1.5cm,碑额浮雕六龙龙鳞用“细线阴刻”增强立体感, 云纹衬底采用“减地起凸”技法,以卷草纹边框碑边装饰缠枝图案,刻工精细至叶脉可见。
《吴挺碑》是南宋时期存世不多的大型碑刻精品之一。书风体现了南宋时期在继承唐代楷书 (尤其是颜体)传统上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南宋书法整体上更趋意趣和个性化,尤其在行书领域, 但在庄重的碑版楷书领域,颜体的雄强风格仍然是主流选择之一,《吴挺碑》正是这种时代风格 的典型代表,历代金石学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叶昌炽《语石》中赞:“世功保蜀忠德铭…… 书法精整,可与吾乡之韩蕲王碑并称巨制。”《吴挺碑》全文的完整版可参考清代《陇右金石录》 及《楼钥集》卷六十八。让人遗憾的是,现存碑体可辨识文本约 3500 字。碑文采用标准的楷书 书写,字体端庄工整,结构匀称。笔画起收分明,提按顿挫清晰,体现了深厚的楷书基本功和严 谨的法度。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转折方峻有力。其书法风格颇受唐代颜真卿楷书的影响,尤其 具有颜体成熟期,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的典型特征。字形方正宽博,骨架开张,气势 恢宏,给人以雄强、厚重、庄严之感。笔画粗壮饱满,尤其横竖笔画对比不像欧体那么强烈,整 体显得丰腴有力,体现出“筋”与“骨”的结合。捺笔、钩笔等保留了明显的颜体特征,如捺脚 厚重饱满,钩画含蓄而富有力度。作为表彰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吴挺而立的纪功碑,其书法风格 与碑文内容高度契合。整体呈现出一种刚健、挺拔、雄壮的气象,充满了力量感和庄重感,彰显 了吴氏家族的忠勇和碑刻的纪念意义。于金石学层面,清代阮元《两浙金石志》评:“宋隶存世 不过十余通,此碑鸿篇严整,足为范式。”此碑中“勅”“朕”“御”等字保留宋代御碑特殊刻法, 笔画加粗示尊。刻工很好地传达了书写的笔意,刀法准确有力,笔画刚劲峻拔,金石味十足。
《吴挺碑》深厚的书法功底也为刻工提供了精良的“蓝本”。碑末有“武亭李耆俊、李耆刊” 字样,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势必不敢敷衍了事。刻 工对书丹笔意理解深刻,下刀精准,不仅忠实再现了点画形态,更通过刀法强化了书法原有的雄 浑、刚健气质,达到“刀痕即笔痕”的境界,使石刻作品具有强烈的“金石气”。镌刻以“双刀 法”为主,这是唐宋碑刻的主流技法。刻工沿着笔画的两侧边缘分别下刀,剔去中间的石头,形 成清晰、饱满、立体的笔画轮廓。这种方法能完美表现楷书笔画的起收、转折、提按等细节。方 笔的锐利、圆笔的含蓄都能清晰体现。方折处的棱角、圆转处的流畅感刻画到位。通过控制刻痕 的深浅、坡度,生动传达出毛笔书写时的力度变化,即使是细小的点画、牵丝连带亦或笔画间的 呼应关系,刻工都处理得一丝不苟,避免了生硬或模糊。刻工在镌刻时,似有意强化了颜体楷书 方正宽博、骨力开张的特点。通过加深笔画、加大转折的力度,使石刻效果比墨迹本显得更加厚 重、峻拔、气势恢宏。这完美契合了纪功碑庄严肃穆的属性。石材的坚硬质感与锋利的刀刻相结 合,自然产生了毛笔在纸上无法达到的刚劲、爽利、苍茫的“金石韵味”,这是碑刻艺术的独特 魅力所在。
《吴挺碑》的刻工成功地将书法的“笔墨韵”转化并升华为石刻的“金石气”,凸显雄 浑刚健、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吴挺碑》以巨型御碑之形承载着南宋西北边防的记忆,其刊刻工艺彰显宋代石 作巅峰技术。碑文、工艺、书艺三位一体,使之超越普通纪功碑,成为解读宋代政治军事、艺术 工艺与金石文化的“立体史书”。
《吴挺碑》在南宋碑刻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刻工技艺与书 法风格也为后世碑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吴挺碑》以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的楷书风格,一 定程度上确立了南宋时期书法碑刻的典型样式,这种风格在后代碑刻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此外,《吴挺碑》所体现的对纪念人物忠诚与风骨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后世纪念碑的内容创作, 碑文主题常通过风格沉稳、工整的楷书字形来传递忠诚、正义等精神。作为书法碑刻的经典之作,《吴挺碑》使宋代碑刻技艺得以在后世发扬,为中国碑刻书法的延续和创新奠定了一定基础。从 学术来看,碑文中对“忠德”与“风骨”的颂扬,使得《吴挺碑》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精神 文化的象征,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gzdfgycwtbmxct.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