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配景中的图像寓意补证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1-03 08:17300
内容提要:宋代绘画创作主体可谓三足鼎立:院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创作群体、审美趣味与图像样式。而在院体画家中,为迎合皇家赞助人的欣赏品位,其创作极尽精工巧细、富丽典雅、务求形似,创造出了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审美样式,这尤其体现在北宋院体画家中。而在北宋皇家院体画家中,苏汉臣以其独具匠心的婴戏图博得一席之地。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彰...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内容提要:宋代绘画创作主体可谓三足鼎立:院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创作群体、审美趣味与图像样式。而在院体画家中,为迎合皇家赞助人的欣赏品位,其创作极尽精工巧细、富丽典雅、务求形似,创造出了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审美样式,这尤其体现在北宋院体画家中。而在北宋皇家院体画家中,苏汉臣以其独具匠心的婴戏图博得一席之地。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皇家贵族不仅有富贵艳丽的内在审美,又有避俗尚雅的精神追求,体现出宋代皇室极高的审美品格。本文即是以北宋院画家苏汉臣《秋庭婴戏图》为例,尝试以画面中常被研究者忽略的背景为考证出发点,探究配景中的图像寓意。

关键词:皇家审美;《秋庭婴戏图》;画中配景;图像寓意

一、苏汉臣婴戏题材浅探

黄宾虹在概括宋代绘画选题时说:“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1]可见,婴戏题材在当时极受欢迎。而在宋代婴戏图创作中,苏汉臣堪为代表。苏汉臣,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其:“释道人物臻妙,尤善婴儿。”其所绘婴戏图“着色鲜润,体度如生”。清代厉鹗《南宋院画录》记其:“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婉媚清丽,尤可赏玩,宜其称隆于绍隆间也。”

清代谢堃《书画见闻录》评其:“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肚兜,戏舞花侧。”可见,苏汉臣画风秀美华丽,设色富丽典雅、工细巧正,线条柔韧细腻,造型清丽秀润,追求写实、严谨、细腻、唯美,置景造境突出季节性因素与画面真实感,赋色浓郁,迎合皇家审美趣味。其所绘婴儿面部饱满圆润,面相清秀,造型极为工整细腻,严谨写实。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配景中的图像寓意补证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第1张

图1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197.5cm×10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可从《秋庭婴戏图》(图1)中得到最好证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记录当时少年的一种发式谓:“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此画中男孩所留发式,即四周剃去,仅留额上中间一缕,宋时称“髫”,在当时极为流行。女孩发式则由中间双分后每边绾一发髻,又用红色丝带扎住,围以天蓝锦带,为当时富贵人家女孩常见发式。

《秋庭婴戏图》中人物造型准确严谨,生动传神,显出作者高超的写实、传神、塑形能力。用线则以飘逸灵秀的“游丝描”为主,平稳含蓄,温婉舒展,追求“圆润流转”的美感。作者不仅能较好表现出富贵人家丝绸柔软细腻的质感,且连衣物上的装饰花纹也描绘得一丝不苟,极尽富贵之气。更甚者,稍大些女孩的白色外衣之下,内里衣服上的花纹都隐约可见,足见当时宫廷画家对“观画之术,惟逼真而已”[2]的刻意追求。

稍小的男孩衣物因质地丝滑而从肩部垂下,透出内里透明衣饰,配以精致手镯与其他饰品,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富贵人家儿童的生活状态。传苏汉臣所绘婴戏题材见于著录者有70余件。其中著名者有《百子婴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戏图》(天津博物馆藏)、《秋庭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及《货郎图》《杂技婴戏图》等。本文试从其著名传世作品《秋庭婴戏图》中配景的构成元素、技术语言、文化学含义,结合社会历史学、图像学等研究角度阐述图像背后的深层寓意。

二、道具类配景之玩具

《秋庭婴戏图》中配景,从分类学的角度可分道具类与景物类两种。细分道具类又有玩具与家具,景物类又有湖石与植物。在《秋庭婴戏图》中,苏汉臣以巧妙的置景造境成功描绘出富贵人家的两个儿童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于庭院中玩耍的场景。从画面情节看,两姐弟正在一张雕功极为精细的镂空圆凳旁,玩的是当时在市井乡村儿童间极为流行的一种“推枣磨”游戏。所谓“推枣磨”,是指将两个枣子穿于一根细长的竹条上,然后置于用三根短竹条与枣子做成的“三脚架”上,以手轻推置于上面的枣子,使之在有些失去平衡的状态下旋转。这个游戏过程类似“推磨”,故称“推枣磨”。

配景中与“推枣磨”形成巧妙对比者,则有画面右侧另一雕功精美的鼓墩上放置着的诸如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玩具。显然这些玩具比“推枣磨”更为精致、细巧。但两孩童更钟情于这种看似并不“高级”的游戏,而置“精巧”的玩具于不顾。笔者认为这有多层含义:(1)在宋代许多人物画的置景造境中,看似并不显眼的道具往往能有突出特定环境的点睛之效①。

如“推枣磨”便喻示了季节因素,并使富贵庭园平添质朴之趣。(2)配景中不同玩具的巧妙对比则体现出孩童天性,即玩具只在于好玩,并不在于其是否精巧。如此,越发凸显童趣。(3)一个人的游戏难以突出主题中的“戏”字,能使两名孩童共同参与,且简便易行,又有输赢的“推枣磨”,便凸显了“婴戏”中“戏”的成分。(4)

由配景中一道具而窥视富贵人家之生活全貌,可知富贵人家儿童之所以对这种流行于民间的较为简朴的游戏感兴趣,恰是因他们生于富贵之家,见惯了“精致细巧”的玩具,而对民间质朴、简陋的新鲜之物感兴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富贵儿童生活的单调、闭塞与无趣。(5)置景中不同精美玩具的置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画者精工巧思、循理求真的创作,同时也更富有生活情趣。

三、道具类配景之鼓墩

考察《秋庭婴戏图》的配景,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当时院画家对画面景致、道具、环境的安排之精工巧思。画中置景应为作者悉心布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圆凳(宋时称鼓墩)②。明代顾炳《历代名公画谱》介绍苏汉臣:“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想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假如从画中姐弟华贵衣饰的精巧描绘,以及精致图案尚不足以领略苏汉臣“制作极工”的程度,那么庭院中作为配景出现的两个鼓墩却足可用“精工至极”形容。作者以柔韧的线条细细勾出这两个鼓墩,充分展现了宋代院画家对细节的考究。配景中鼓墩圈足下加许多角状足,这是中国家具史中坐具从北宋末向南宋初转变的重要时代特征[3]。

我们细观鼓墩上的缠枝花卉螺纹图案,可发现近百个花卉图案竟形态各异,并无一朵花、一根藤雷同。从技法上分析:图案是以较淡的墨线勾出后,先以淡墨晕染,后层层赋色,最后以富于质感与厚度的矿物色堆积而成,极富体积感,几近逼真。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富贵人家对家居陈设的考究。

然而,就是这样用心描绘的图案,在画中却是依附于以“配景”身份出现的两个鼓墩上,成为画面造境中的一种辅助,远观几乎难以领略其魅力。仅凭这一置景元素,亦足证院画家制作之工、观察之细。联系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循理求真”对宋画之影响,则可见画中配景对写实近乎苛刻的追求。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cqtyxtpjzdtxyybz.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