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1-03 10:53260
内容提要:扇面艺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是供人们随身携带,时常把玩且展示频繁的艺术形式,通常都是精心杰构,因此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莫不是画家对自我人格品位和自身艺术追求的标榜与匹配。在赖少其的众多艺术作品中,格调高古的扇面艺术既体现了其作品风格,也反映其审美取向。这些审美取向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既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也与其“一木一石”的进取精神息息相关。...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内容提要:扇面艺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是供人们随身携带,时常把玩且展示频繁的艺术形式,通常都是精心杰构,因此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莫不是画家对自我人格品位和自身艺术追求的标榜与匹配。在赖少其的众多艺术作品中,格调高古的扇面艺术既体现了其作品风格,也反映其审美取向。这些审美取向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既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也与其“一木一石”的进取精神息息相关。

关键词:赖少其;扇面;艺术;审美取向

赖少其(1915—2000),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全国第一、六、七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和华东、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党组书记,1956年兼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1959 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长期兼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1983 年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1张

图1 赖少其  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14cm×44cm1965 赖少其亲属藏

东汉郑玄在注解《礼记》时,曾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由此可知,在先秦时人们就开始在扇子上进行装饰。六朝以后,书法盛行,在扇面上作诗题字逐渐流行。宋元以降,扇子更是被文人士大夫赋予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在方寸之间的扇面上题诗、作画、钤印,于精致细微处或仰观宇宙之大,或俯察品类之盛,均代表了文人士大夫对审美趣味的身份认同,即审美取向。近现代以来,扇面艺术深入民间,并非文人士大夫专享。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2张

图2 赖少其 毛主席词《十六字令·山》 14cm×44cm 1965 赖少其亲属藏

广大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扇面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内容取材广泛,而且意境清新且形式多样,既饱含个人特质,又富有时代气息,或爽朗雅致、自然清新,或含蓄隽永、平中寓奇,或散淡飘逸、气韵贯通,无一不是他们内在审美取向的外在反映。作为一位高产的艺术家,赖少其一生创作的作品不仅种类齐全,有版画、国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有中堂、立轴、斗方、条幅、小品、镜心、册页、手卷、信札、扇面等。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3张

图3 赖少其 孟浩然诗 13cm×41cm 20世纪70年代 赖少其亲属藏

其中,现存可见的扇面作品数量不过数十件,却精彩纷呈。在题材上有书法、花鸟、山水,在创作时间上有早期、中期、晚期,在形制上有折扇、团扇,在材质上有纸本、绢本,在用途上有自用、馈赠。通过梳理发现,这些扇面作品历史脉络清晰,风格特点显著,审美取向彰显,凝聚着赖少其对周遭事物的切身思考。画家将情感、技艺、理念、胸臆、学养,甚至性格综合作用于扇面这一载体之上,读者由此可以一探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扇面书法的韵味隽永和拙朴淳厚

纵观赖少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时代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扇面《忆秦娥·娄山关》(图1)绘制于1965年,是目前可见的赖少其最早绘制的扇面。正面以行书书写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另写“毛主席词娄山关,一九六五年夏为曾菲同志书于肥滨,老赖”。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4张

图4 赖少其 松涛风吼 20cm×56cm 1985 私人藏

书法布局采用了“隔行长短错落法”,即每一行所写的长短不一,隔行错落,形成上宽下窄之势。反面(图2)用隶书书写毛主席词《十六字令·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另落款“一九六五年夏日为曾菲同志书,老赖”。书法布局采用了“顶端法”,即沿着扇面的顶端自右往左书写,每行一个字或两个字,下方留白。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5张

图5 赖少其 岭上腊梅 13cm×41cm 1988 赖少其亲属藏

赖少其的书法艺术博采众长又重点取舍,他在1980年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总结道:“一定要临帖,几年、十几年临一个帖。我临《兰亭序》临了二十多年,我学过郑板桥,后来学伊秉绶,最后才学金冬心。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金冬心的漆书,结体是学《兰亭序》的,用笔是学晋碑,如果学欧阳询,便有些像金冬心的漆书了。欧阳询便是用碑写《兰亭序》的。

颜真卿也是从《兰亭序》变化而出,不过颜字直粗横细,结体端庄,落落大方;金农漆书反其道而行之,横粗直细,结体长方,凝重如铁,但道理却是一样的。”[1]200观此扇面,其时,赖少其的书法风格尚在探索阶段,尤其是隶书风格并未完全成熟,但不难看出其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即从王羲之、郑板桥、伊秉绶、金冬心等格调高古的书法正统入手,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继而推陈出新。

至于《兰亭序》为何符合赖少其对行书的审美取向,傅爱国认为:“在书法上他选择临习的对象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我想,五十年代他崇尚王羲之,首先,可能受到当时的海派书风的感染,取法乎上,起点即高;其次,是《兰亭》用笔遒丽、结构多变、章法天成的艺术韵味感动了他;再次,因为不激不厉、不亢不卑的中性平和书风好使审美心理得到一剂调节的良药。”[2]赖少其对《兰亭序》二十多年的追慕,形成了自己行书的审美取向,即韵味隽永,我们在其众多的手札上也可以目鉴。观扇面《孟浩然诗》(图3)上题孟浩然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6张

图6 赖少其 泠泠瘦骨寒 23cm×50cm 1984 赖少其亲属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家借诗抒情,用隽永的行书写就,淡而有味,含而不露。不难发现,其行书的取法也不仅仅是赖少其自己常说的《兰亭序》,我们从其收藏情况和书写痕迹中亦可看到孙过庭《书谱》、宋拓《十七帖》、董其昌《书品册》及郑板桥的影响。又如扇面《松涛风吼》(图4),书法布局采用“顶端法”,下方留白,隽永的行书与精巧的扇面相结合,书法张力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除了行书,赖少其在扇面上书写最多的是隶书,扇面《岭上腊梅》(图5)以隶书写就“岭上腊梅已结子,二月春风似剪刀”。其隶书取自金冬心、邓石如、伊秉绶,旁涉“二爨”,晚年兼学泰山榜书之祖《泰山经石峪》,逐渐形成其拙朴淳厚的书风。此外,赖少其在幼年时期便喜欢观看老师临摹康有为的“康体”,稍长便喜欢临习郑板桥那种隶楷相融、独具个性的“六分半书”。

赖少其所秉持的书法观点是兼容并收,他说“碑与帖各有优点,可以互相补充”,无须刻意地把“碑”与“帖”划出界限。又如扇面《泠泠瘦骨寒》(图6),用隶书写就“泠泠瘦骨寒,扣之响当当。月下横斜影,风送十里香”,隶楷相融给人巧拙相生、淳厚盎然之感,独具匠心。其创作于1999年的扇面《一阵风》(图7),具有强烈的隶楷兼容特点。其时,赖少其因病已难以控笔,但其笔墨仍力透纸背,扇面布局浑然天成。

赖少其扇面艺术的审美取向浅析 赖少其 扇面艺术 第7张

图7 赖少其 一阵风 尺寸不详 1999 赖少其亲属藏

在吴雪看来,“赖老的行书有金石气,而他的‘漆书’也深深地打上‘兰亭’的印记,那就是雄浑中见灵性,开张中显文雅。所以,我认为,赖少其的书法是以碑为骨、以帖为韵的。他把两种风格有机地统一在‘赖体’的作品当中了”[3]。可见,站在王羲之、金冬心、郑板桥、邓石如、伊秉绶等古人的肩膀上,赖少其的书法已有较大变化和升华,融入新意,这便是赖少其书法的审美取向。赵朴初对其理解为“其书法遍临名碑法帖,兼收并蓄,吸收消化。拙朴淳厚,形成独特书风,韵味隽永”[4]。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sqsmysdsmqxqx.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