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易经》中的这句话来阐述孙大石及其山水画,或许最为合适。

孙大石国画

 曾任中国美协理事的孙大石,亦名孙瑛,1919年生于山东高唐,幼时家境贫寒,8岁时曾画《苏武牧羊图》,名噪乡里。1945年,他在汉口幸遇丰子恺先生,遂成忘年交。丰先生看了孙大石的速写作品后,欣然题赠:“大家在精神,名家在气象,骨性天成,各行其是。此帧骨格昂然,堪称佳作。”1949年,孙大石移居台湾,曾发起、组织“四海画会”,筹组台湾“中国现代水墨学会”。他于“知天命”之年移居美国,60岁后归国,历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文化部侨联主席等职。2005年3月,他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授予“优秀艺术家”称号。

孙大石国画

 孙大石从事绘画七十余年,一直以充沛的艺术激情和超常的艺术能量,纵横捭阖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绘画语境之中。他在创作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永不满足中与时俱进。孟子尝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孙大石就是这样一个“充实而有光辉”的画家

孙大石国画

 从孙大石山水画的笔法、皴法、墨法中,我们很难看出其具体的师承来历。但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延续。在创作中,他严格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赋予写生以更广、更深的内涵,力求把写生带到一个自由、浪漫的境界,一个包容着艺术家博大精神世界的空间。他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游动空间和西方绘画技巧的定格空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夺造化之本的前提下,大胆设想、精心布局,根据感受移景造景。他的画笔倾向于描绘那些刻有历史年轮的旧庙古道,创作了《剑门古道》、《漓江春色》、《镜泊飞瀑》、《香山古柏》等作品。对于那些古村野寨,孙大石也特别会心,创作了“四川广元街景”系列组画。自然的灵气、人文的营养、历史的沧桑,随着巫峡烟云、嘉陵春水、香山翠柏、泰岳奇峰等都进入他的画中。他笔下的物象似乎都凝聚为时间符号,成为历史的见证。

孙大石国画

 孙大石深知,真正的传统不是前人总结的程式符号,而是如何驾驭手中那管神来之笔,做到以笔运气、以笔夺境、以笔写物。对传统程式与法度的“不自觉”、对运笔的书写意味与金石趣味的“自觉”,是孙大石山水画创作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孙大石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不远万里去写生。他每游一地、每写生一地,画中的笔墨便增添了一地的灵气。他试着用西画的构成元素补充、丰富传统笔墨。这种尝试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西画的构成元素多带有理性成分,若将其运用到中国写意水墨画中,则必须能与写意笔墨有机整合,而两者整合的难度又很大。

孙大石国画

他还在焦墨山水里大胆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加以渲染和映衬。其作品冷暖、阴阳相互交融,洋溢着一种悲壮之美和雄劲的阳刚之气。在作品的取材、构图、用笔、用墨和意境的营造等方面,他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他的成功,既得益于对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又得益于在保持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特色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孙大石国画

 一个艺术家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和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密切相关。孙大石的《山色日夕佳》(见附图左者),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值中华民族历经兴衰荣辱后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孙大石似乎听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他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于是创作了这幅画。

可见,他的山水画创作在精神内涵和语境的表达上与我们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息息相通。图中,他更多地借助红色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将色彩幻化为强悍的生命力和奋进的精神。

孙大石国画

他用粗犷的笔墨阔笔横扫,或点或刷,不拘于法,而且泼、破、积、染交替运用,让色与墨强烈地撞击、糅合在一起。他打破了前人惯用的绘画手法:画山石不用皴,画云水不用勾,全凭个人心机;通过简单而强烈的红、黑对比,描绘出大自然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观。他后来创作的《山居图》(见附图右者),以浓墨、淡墨逐渐加染,复以焦墨、粗细相兼的笔致勾勒山峦,再点缀上房屋、树木等,颇得迷蒙、氤氲而又清新之韵。总之,孙大石的山水画有一种浪漫、神奇和崇高之美,既有中国传统写意水墨的品格,又有一定的现代趣味。

孙大石国画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孙大石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的一句话:“绘画是吾人感情之凝聚、灵魂之渲染,是人格的具体表现。”言为心声,画如其人。孙大石的山水画正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孙大石国画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如今,年逾九旬的孙大石虽行动迟缓,但思路清晰、豪情依旧。衷心地祝愿孙老身体健康、艺术之树常青!

孙大石国画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