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文章”探索中的叠彩画法

第一次见到画家沈舜安的作品时,我脑海里立刻蹦出“大块文章”这四个字来。这是一组四幅通景青绿山水巨制,作品表现了巍峨起伏的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泉水淙淙,云烟飘渺,透逸中有一股险峻森严的气势;那鲜亮妍丽的色调表现了春的明媚、夏的浓郁、秋的清朗、冬的幽寂,四季不同的景致,被和谐地统一,令人遐想。这组作品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当属青绿之作的范畴,然而,画面上又始终洋溢着文人绘画的笔墨韵味。于是,我向他请教。他笑答:“这是我正在探索中的叠彩画法。”语气中透着谦和,也透着自信。

  在以后的几次会面中,依然看到沈舜安的大块叠彩作品。我时常和他一起说古道今,他也谈起学艺的一些趣事。一次相邀走进沈舜安的画室,一只大画桌占据了客厅四分之一的面积。桌上一边放着文房四宝及浸泡矿物颜料的小瓷钵,几张未完成的小作品铺满了桌面。他说,这些有的只勾了墨线,有的则刚上了一遍颜色,都是半成品噢。我说,文章就是这样慢慢地写地写成的嘛。他答,大块文章、小品文都只是一种形式,其表现内容才是最关键,不然就会空洞无物,了无生机。

  沈舜安出生于一个翰墨世家,祖父精通书法,擅诗文,富于名家书画、碑帖收藏,父亲又是一位知名画家。或许是长辈的艺术熏陶,或许是基因遗传的作用,幼小的沈舜安自然也走上了这条充满艰辛和寂寞的艺术道路。同时,少小时又随伏文彦、刘伯年两位老师学习绘画技法和理论、钻研书画鉴定。于是他对书法、花卉、人物、山水,均有涉猎,先贤名迹,朝临夕读,画法画理,烂熟于胸。从理论到实践,独到的眼光,使得他心手两畅,相得益彰。这也是前辈陆俨少称赞:“你年纪噶小,笔头蛮松,也蛮厚重,又有鲜头……”的原因,并鼓励“要有与古人血战的气魄,打好传统底子噢。”

  多年的艺术实践,沈舜安深谙“搜尽奇峰打草稿”训导的重要,他时常徘徊于山野松下,观朝霞暮霭,听溪涧流声,于四时烟雨中,洗涤心智,开拓胸襟,在大自然中寻觅创作灵感,不断完善个人审美风格。然而,对于身处一个快速开放发展时代的中国画家而言,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诱惑及多元化格局,有人一味排斥,墨守成规;有人盲目跟风,不知所云;有人则从容面对,按需接纳,为我所用,沈舜安当属后者。他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而不是跳跃式前进的。艺术风格的确立需要个性,但个性应以共性为基础,因为它是个性存在的土壤。数十载的笔墨洗礼,造就了一个既喜旧,又不守旧的画家。

  从沈舜安的山水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师承脉络。他的笔墨脱胎于元四家和清四僧,特别是王蒙石涛,但不是单纯地继承,而是理性地汲取和消化。他作品中的线条苍劲而含蓄,坚实而灵动,书写性的笔意,写出山川的大开大合,层峦叠嶂,长松古木,云泉隐现,全图结构饱满,起伏跌宕,迫而不塞,有着宋人山水的雄阔峻厚,又不失江南水墨的温润雅致,令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可望、可游、可行、可居的理想之境。

  他的色彩,既汲取了晋唐青绿绘画的韵味,更倾心于敦煌壁画中色彩的清新和鲜亮,他将其中的长处融合于一起,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时而平涂,时而淡渲,时而复染,时而勾勒,时而皴擦……营造出水墨与色彩之间重叠的流动,或厚重、或轻灵、或滋润、或迷幻……画面上,既有传统的诗意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浪漫气息。我想,这就是沈舜安所探究的“叠彩”画法,所追求艺术个性化的效果吧。

   品读一个成熟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天赋、才情、悟性、功力等综合素养。然而,不可否认,中国绘画又是一个慢熟的艺术,需要岁月的煎熬、锤炼。好在沈舜安正值年富力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笔下的大块叠彩作品一定会更加华丽朴实、光彩夺目,步入自由之境界。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