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闲云筑草堂,虎疁溪上旧吾乡。百年鱼鸟常关念,一曲风烟似自藏。南望帆樯依树转,西来墟落带山长。最怜出郭红尘远,春水还堪着野航。”这是“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在其《浒溪草堂图》(上图为作品局部)后别纸上题咏的七言诗。将此诗与前面的题跋结合起来读,便知此图是文徵明为其好友沈天民所作。沈天民祖上曾居浒墅关,后移居姑苏城内。沈天民自号“浒溪”,意为“不忘桑梓之旧”。文徵明应邀作《草堂图》,因心造境、妙造自然、赋诗题咏,既传达了草堂主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浒溪草堂图》为纸本设色,引首纵26.6厘米、横114厘米,画心纵26.7厘米、横142.5厘米,题跋纵26.8厘米、横523.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描绘了浒溪草堂及周围的环境。观此画,层峦叠嶂,山体蜿蜒起伏;一泓溪水漫荡山谷,曲折萦回。高树耸立岩间。山坡水岸上,轩、舍、楼、榭错落,溪上石桥飞虹。绿树掩映的敞轩内,两位文人正品茗畅谈。侧轩内

,一书童忙着煮茶。一叶扁舟停靠在溪边。主人刚迎接了渡水来的客人。两人正寒暄着,缓步走向草堂。对岸,帆樯林立,担夫、渔夫出没于石桥、渔船上。图左上角,画家自识:“徵明写浒溪草堂图。”下钤“徵明”方印。引首王穀祥书“浒溪草堂”,后纸除有画家的自题外,还有明代陆粲、顾兰、王穀祥、张裕、汤珍、顾闻、王穉登和清代王时敏、文柟、金俊明、文点诸家的题诗。《石渠宝笈初编》对此画有著录。

  唐代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论述揭示了绘画创作的基本规律。画家创作要从造化中汲取创作素材,但仅有创作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画家精心取舍,使作品达到心与物的统一。换言之,画家创作要忠实于客观存在,但忠实于客观存在并非机械照搬。画家要悉心观察自然山水,将其蕴于胸中,“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方士庶《天慵庵笔记》)。《浒溪草堂图》的创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文徵明世居吴地,足迹遍布吴地各个角落。江南秀丽的山水赋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熟悉苏州地貌的人不难发现,此图糅合了沈天民原居住地浒墅关及吴地太湖一带的山水形貌,画的不是具象而是意象,是画家胸中的丘壑。此画既贴近客观实在,又超越了客观实在,画出了江南山水的“灵奇”。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又一旗手。他书画造诣高深,山水、人物、花鸟画无所不精,最出色的当推山水画,有青绿、浅绛和水墨山水画之分。文徵明的山水画宗法沈周,又深受赵孟頫王蒙、吴镇熏陶,并直追马远、夏圭等人,转益多师,画作面貌多样。文徵明早年的画作,笔墨绵密,格调文雅,称为“细文”;中年笔墨粗放酣畅、浑厚苍茫,称之“粗文”;晚年则粗细兼能,作品益发醇正、苍秀。《浒溪草堂图》作于嘉靖乙未(1535)腊月,是其粗细兼具的代表作。此图把王蒙画的缜密、黄公望画的虚灵与赵孟頫画的雅秀融于一体,风格俊雅秀逸。

  文徵明以稠密、凝练的笔墨勾写绵延的山峦、茂盛的树木,用阔笔渲染清澈的溪水、苍茫的云天,笔墨于繁密中透出空灵。山岩的阴面用浓墨密密地点苔,以繁笔细勾茂叶;山石的阳面皴笔稀少,树干以淡墨粗皴,笔墨于细密中见疏朗。设色上,他以赭石铺作底色,以石绿晕染坡石,以汁绿或浓墨点染树叶,远山以一抹淡色绘出,艳丽而不失淡雅。纵观此画,构图严谨平稳,布景层次分明,用笔细密工致,墨色淋漓秀雅,境界宁静清幽,满纸漫溢着书卷气。

  山水与人物有机结合、相互映衬是文徵明山水画的一大特色。他山水画中的人物形象和风度力追赵孟頫的“古意”,以书法入画,以简率的笔墨塑造形似神肖的人物形象。《浒溪草堂图》中刻画了十多个人物:有谈兴正酣的文人,有忙着煮茶的书童,还有挑货上桥的担夫、溪中拉网的渔夫等。画家行笔快如速写,寥寥几笔便将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刻画得生动逼真。

  文徵明出生在官宦之家,曾希望以功名入仕途,但“十试有司,每试辄斥”,直到54岁才得到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被授予翰林院侍诏的微职。进京后,面对官场的黑暗、同僚的倾轧,再加上闲职无聊,他很快就萌生退意,三年后即辞归故里。从此,他绝意仕途,远离世俗,潜心书画,喜作山水,尽情抒写情怀,类似于《浒溪草堂图》中描绘的幽静山峦、明澈溪水以及文人雅聚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他晚年的山水画中。虽然他晚年所营构的山水景致不同,但都寄托了同样的情思。“最怜出郭红尘远,春水还堪着野航”,集中体现了他晚年的创作心境。我们从这幅世外桃源般的“草堂图”中,可以感受到文徵明“作山水以自娱”的乐趣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襟怀。这正是他向往的人生归宿和精神家园。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