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的书坛不是很景气的,尽管在那段时间里,连着有好几个皇帝都是“书法爱好者”,像永乐皇帝朱棣,时常把自己写的字赏赐给宠爱的臣子。并从他开始,规定皇帝的制诰,要从擅长书法的人中挑选出来担任缮写,其中优秀的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帝王重视书法,一方面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却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少学书者就以皇帝的好恶为好恶,而且有不少人就是为了想当官而练字的,结果“台阁体”就出现了。一直到明代中叶,吴中(今苏州市)出现了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三位大书法家后局势才得以改变,他们被称为“吴中三子”。人们认为他们是明代书法中兴的代表,而其中以文徵明的影响为最大。

  文徵明是位长寿书画家,也是明代艺术作品遗存较多的书画家之一。他居住的苏州,是唐、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许多文人学士、书画名家都会聚于此。与文徵明有过交往的书画家、诗人很多。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时相唱和,人们称四人为“吴中四杰”或“吴中四大才子”。文徵明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受到师友的熏陶感染,在继承前人丰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融会、消化的过程,开创出新的艺术领域,把诗文、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梅花诗》卷(下三图均为作品局部)是文徵明遗留下来的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此卷为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共13行,每行五字。内容为文徵明自己所创作的《梅花诗》七律三首。此卷书法娴熟老到,圆润流畅,得心应手,使转自如。作者署“壬子款”,为嘉靖三十一年,此时文徵明83岁。卷后钤“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引首印钤“傍云”圆朱文。此诗卷为一般行书手稿,写得清新俊逸。我们都知道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这幅《梅花诗》卷仍带有很浓的小楷笔意。此卷行书熔晋、唐大家于一炉,而又不同于他们那种笔意连绵、体势险绝、极度夸张之作。在文徵明的笔下,明显洋溢着他自己那种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卷运笔悠然老到,意气平和,牵来曳往,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全卷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书家具有很强的驾驭中锋用笔的能力,故而整体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开合有度、收放适宜。其笔墨流畅而不飘浮,点画纤细处而不显弱,骨气深沉,血肉丰润。偶作牵连萦带之笔,亦无拖沓之嫌。

  文徵明此诗卷的结字似欹反正,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方圆肥瘦,疏密长短,各具姿态,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在用笔上,此卷以中锋为主,笔画起止有断有连、有虚有实,清爽利索,虽然变化多端,然而最终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其章法疏空简阔,用墨浓淡相间,造成了黑白平衡的视觉效果。总之,此卷书法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用墨浓淡不拘而神韵反出,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这也是文徵明行书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根据文献记载,文徵明书法学于李应桢,亦临习宋克,后专法晋、唐。其隶书出于钟繇,楷书师法钟、王,字体宽舒,疏密匀称,以精整圆劲见长。他尤其擅写蝇头小楷,风格流丽秀劲、温纯精绝。其行书出于《圣教序》,且得智永笔法;大字师法黄庭坚,圆润姿媚,丰腴适度,法韵两胜。世人评文徵明书法有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极自然之妙谛。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文太史特以意临写,不拘形似,而古健遒伟,隐然为眉山(苏轼)传神,抵掌老优,当自色恧。”并称他“尤以小楷名省内”。文徵明90岁时还能作蝇头小楷,且不错不漏,一丝不苟,达到了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地。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