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友人家看到徐悲鸿作于1942年的一副对联,联文为:“鸿文绣出千花锦,璃笔裁成五色云。”字里行间充满着由衷的赞美。在上联的题记中注明:“赞碧海仁兄才学渊博。”这位“碧海兄”是民国时期的广西画家韦碧海,他的名字已久不为人所知。徐悲鸿作为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师,是如何与韦碧海相识相知而且还如此地推崇他的呢?为了了解这副对联的有关情况,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来到广西梧州藤县,拜访了韦碧海的第六个儿子,同时也是徐悲鸿的“干儿子”——今年已73岁的韦博云。老人动情地为我讲述了徐悲鸿和韦碧海的那段尘封已久的翰墨情缘。

当鸿遇到海

徐悲鸿自幼家境贫寒,在学艺途中饱尝艰辛,甚至受到很多人的白眼,据说“悲鸿”之名即由此来。当时曾任两广盐政总督的韦律新认识徐悲鸿后,却慧眼独具地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韦律新赞助徐悲鸿到日本留学,与其子韦碧海一同研习肖像、墨梅、山水、走兽乃至油画等。徐悲鸿由此结识了韦碧海,在相处的日子中,两人感情日渐深厚,结拜为兄弟。在翻阅韦博云老人提供的韦碧海的遗诗时,我看到一首《瀛洲大雪》:“自怜鸿爪印天涯,万种情怀诉与谁?酒熟凭君同一酌,雪花满城为催诗。”记录他们在日本苦乐交织的留学生活。

徐悲鸿是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每当见到印刷精良的日本画册、仿印的画作以及大量的艺术书籍,他都爱不释手,恨不得全买下来,而不管自己常常囊中羞涩。每逢此时,好“兄长”韦碧海就慷慨解囊相助。兄长的爱护使徐悲鸿感动不已,也成了他发奋学习的动力之一。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徐悲鸿又赴法国留学,与韦碧海暂时分别了。分别后的两人更加珍惜那份兄弟情谊。

徐悲鸿与韦碧海

韦博云老人给我看了一封徐悲鸿于1927年写给韦碧海的信,信中说:“碧海贤兄,我们留日归来,转眼已十年多了,在这十年多的时间里,我又赴法国学习了八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和美术理论等。现付上我在法国学习期间的油画作品一系列品牌给你惠存雅正。”徐悲鸿留法回国后,和韦碧海更是联系密切,经常互换作品、切磋画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徐悲鸿多次到韦碧海的家乡广西写生,并经常托韦碧海邀集留日学友和广西书画界名流在桂林聚会,泛舟漓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讨论国事和绘画艺术

据韦博云老人回忆,其父韦碧海曾对他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徐悲鸿曾秘密访问过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关系。后来,徐悲鸿私下对韦碧海说,看来中华民族的希望系于共产党身上,蒋介石非毛泽东对手也!1942年,徐悲鸿在韦碧海家画了一幅《开国伟人》,像中的人物原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毛泽东。也是在1942年,外敌内奸到处抓爱国人士,徐悲鸿在韦碧海家避难达半年多。现在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时有个外乡汉子住在韦碧海家,几乎每天都背着一些东西,在青山绿水间徜徉。他沉默寡言,每与乡民碰面,总是以点头致意。最初,乡民们还以为他是“风水佬”,后来有机会见他笔走龙蛇,才知道他是个袖里有乾坤的大画家。徐悲鸿在韦碧海家中,几乎天天笔不离手,不但留下了大量奔马、肖像、山水等作品,而且还创作了一批充满当地乡土气息的水彩作品。

1944年,徐悲鸿在他50岁生日时作了一幅自画像。1950年,徐悲鸿将这幅自画像赠给韦碧海,并附了一封信,内容为:“碧海贤兄,旬逾半百,我们共同走过了人生坎坷沧桑之道,我们在探索国画艺术方面取得了共同语言,现本人自描五十岁华诞之像给您惠存留念。五零年,悲鸿。”概括了两人多年情谊的这幅画及这封信至今珍藏于韦家。碧海青天,冰心共月明那么,徐悲鸿所尊敬的兄长韦碧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韦碧海(1894—1958),字达元,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其先祖在明朝成化年间自江南宦游至广西梧州府,遂为广西梧州人。

韦碧海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于书画艺术的创作与教育,尤其擅画梅。在徐悲鸿写给韦碧海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徐悲鸿对他的梅画评价甚高:“您的梅花图引人入胜。”“在您的梅花图中,我汲取了力量的源泉。”抗战期间,韦碧海和徐悲鸿还一起在广西柳州、桂林等地举办画展,募捐救国。韦碧海在他《梅谱》上题写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时流莫笑梅花淡,一片冰心共月明。”韦碧海人如其诗,是一个品质高洁、人格高尚的人。韦碧海和徐悲鸿在留日期间,就立下了“艺术救国”的志向,要为扭转中国积品积弱的悲惨局面而勤奋学习。

韦碧海在《瀛洲大雪》之四中写道:“满天风雪不胜寒,欲作家书握管难。苏武当年留异域,饥来拥节饱朝餐。”诗中以苏武自喻,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韦碧海写下《警国人》一诗:“欧亚风雷虽日恶,革命誓完我工作。为何俯首听人烹,旌旗无光日色薄。”对时局表示了强烈不满和愤慨。“七七”事变以后,韦碧海和徐悲鸿多次举办画展宣传抗日。韦碧海还以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教育、扶助了一批爱国学生走上抗日战线。他在广西桂平中学当校长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中共党员杨世英,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公开宣称杨世英是他的“干儿子”。

杨世英不负师望,后来成为粤港澳“地下党”负责人之一。

在韦博云老人那里,我还得知,解放后,徐悲鸿在北京托友人捎信给韦碧海,大意是请韦碧海到北京去工作,并说“以兄之才,北京米贵,居亦不难”。韦碧海家人也催促他去北京,但韦碧海却淡然一笑,说:“我已过天命之年,眼又朦,耳又聋,牙齿又生虫,一日白昼只有12小时,我食饭花去两个多小时,排泄花去一个多小时,病体又不知花去多少小时,我还有多少时间为国效劳呢?”于是韦碧海执意不去北京,以免增加国家负担。他晚年以一介寒儒的身份,在家乡呕心沥血地为国育才,直到1958年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