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面前,你也许发现,收藏与投资突然变得很难区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搞艺术品投资的人多少会有收藏,喜欢收藏艺术品的人也多少懂一些投资。

 于是,我们就既讲述投资故事,同时又分享收藏心得。但是,文中的主人公只能用化名,因为大多数受访者都不愿透露姓名和藏品,他们似乎都怕“露富”。

 讲一则经典传奇 你心动了吗?

 一个古玩店的小徒弟花1000多元收购了一块鸡血石,老板看了看,把它往柜台上一放,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这时候,来了一位客人问:“这块鸡血石卖多少钱?”老板随口漫天要价:“14万元。”那人还价“8万元”。老板意识到,这块鸡血石一定不同凡响。因为往常碰到开价与购买者心理价位差距过大时,购买者往往连还都不还,“哼”的一声走了。尽管这时他对自己的开价有点后悔,但处于商人的诚信,还是告诉购买者:“14万元,少一分不行。”购买者二话没说,掏钱买下了。

 这位购买者买下这块2/3烟盒大小的鸡血石后,当即开价50万元转卖。当天下午,上海收藏界3位小有名气的老板“拼盘”,以48万元价格将此石买下。当天晚上,这位几个小时内转手赚了34万元的买主在高档酒店宴请了90多位朋友,吃掉9.6万元。而这块石头的真正价值在150万元左右。

 很多人因为听了许多类似的故事而走上了艺术品投资的道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如今早已流传开,在绍兴的几个古玩市场里也能听到。故事里并没有很吸引人的情节,包括谈价和付款也是异常的快,但几个跳跃的数字足以让人心动。

 然而,不是所有艺术品投资都这么富有传奇性,投资更不是保赚不赔,有的时候你挨到的可能是赝品的“当头一棒”…… 

 临陈磨枪差点“热昏”头

 余先生自述:

  我到上海出差,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正在投资字画,说势头不错,让我也去试试。拍卖会在上海南京东路的一个商场楼上的会议室里进行,好像在“新世界”旁边。

 那时,一幅画摆在我面前,除了颜色能看清、简单的山水虫鸟能分辨外,根本看不出赝品、应酬品和真迹的区别。在拍卖会开始的一个小时前,朋友给我一本书,跟我讲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包括“有‘奇人’(指出价特别高或特别快)出现,不知道背景不要跟风”。最后丢下一句话:“实在不行就凭直觉!”

 会上,我看中的是吴昌硕早期的画,拍卖画很少有高价成交的,而且基本上成两头倒:要么一出来就没有人要,要么一直有人叫价,但由于底价不到10万元,只是一千一千往上叫,价钱涨得很慢。

 我终于也竞价了,不知怎的,一有竞争我就把原先朋友教我的心理价位给忘了,连着举牌。关键时候,朋友把我拉住:“你是来投资的,不是来挥霍的。”

 结果,一共花了4万元钱,有一幅还是买高了。幸亏当时的那个拍卖会比较正规,买的3幅画都是正品,现在已经升值不少了。

 故事外的话: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看着股市情况自己虚拟交易,好像总体上赚钱挺容易;但实际投钱去炒股,就会难多了。因为身临其境后的心理不一样,而且还会有不少实际问题碰到。而艺术品投资的身临其境感更强。许多时候,交易过程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时候就更加考验你的心理素质。那次拍卖前,朋友提醒过我,要有两个心理定位价,而且这两个价位不能随便动。结果到了现场就“热”昏了。还好朋友在旁边硬把我给劝住,否则可能要亏惨。

 越旧越破的越像真的?

 读者小王自述:有人向我兜售一个唾壶,说是在山里挖到的,自己不想要,只想弄点钱,可以便宜点卖给我。我对古玩有点兴趣,接过来一看,样子很精美,而且有一处裂痕,并有修补的石膏在上面。那人告诉我,自己已经到古董店去修补过了,不信可以去问。结果我花了1000元成交。

 后来,问了市文物局的专家才知道,修复古玩有两种方法:一种叫考古修法,一种叫古董修法。考古修法要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古董修法则修复得让外表越完整越好。原来那唾壶只是那个来兜售的骗子做好后打破,然后自己加工了一下,其实一点也不值钱,也根本不是真正的唾壶。

 文革“投资派”:几十元搜走“齐白石

 叙述者:市区读者夏先生

 在文革时期买进一些名家字画真是有胆量,可算是艺术品投资理念的萌芽。那个时候,很多好的书画作品且都是真品都被当作“四旧”给烧了。到现在的话,已经价值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了。但当时绍兴拥有这些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珍品的人有的是。1974年的时候,我就亲眼看见一个五六十岁模样、懂书法的人在市区东街一带收购字画,当时根本没人有兴趣。齐白石、张大千的画只要几十元钱一张。大庭广众之下交易是不敢的,都是私下交易。这些买字画的人现在应该有的还活着,存下来的字画那可就不得了了。

 十来个电话,终于得到了沈鹏的签名

 自述者:业余书法家书画投资者阿明(化名)

 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想联系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本想,说不定能揩点油要到他的真迹,谁知打了N个电话只得到他的一个签名。第一个电话过去,我说的是“沈老师”,结果对方以为找的是另外一个姓沈的人。因为,沈鹏人家都叫他“主席”。第二个电话过去,得到的回答是,这里是沈老的秘书办公室,要我先发个传真过去“验明正身”,然后再联系。第三个电话过去,总算有消息了“正出差”,让我等……到十来个电话后,终于事情办妥,我总算看到了回执中沈老的真迹,但只有签名,其余是电脑打印的。

 不过,活着的书法家,只要有心去找总还是能找到的。

 我投资书画还是比较稳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有辨认基础。不会像10多年前,有一个绍兴老板花100万元买了一幅张大千的画,买回来后竟难定是真是假,最后又花了很大的精力。

 故事外的话:阿明告诉记者,不敢说别的,就书法而言,实际上到了一定的水平在鉴别上没有太大障碍了,差不多的几个人在一起,意见也会比较一致。熟能生巧,就好比绍兴人看沈定庵的字肯定觉得很容易辨认,道理是一样的。但市场上的赝品还是那么多,为什么?没办法,都是巨大利益驱使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拍卖行,反正自己的声誉也值不了几个钱。实际上,辨认作品存在不少技术外的因素。

 艺术品投资之“谍中谍”

 古玩专家陆先生在一家瓷器店中看到一个南北朝的钵。当时想:“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说明南朝佛教十分昌盛,钵作为僧人的器皿,流传到现在也是可能的。而莲瓣的装饰也正说明了这一时代的特点。”他问了问价,回答令他吃惊。5000元,太便宜了!作为老收藏者,陆先生并没有冲动,他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辨别这个钵的真伪。一会儿,他终于发现了破绽:钵底是“圈足”,而这种设计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店主说,他花了2000元购进的。陆先生告诉他,10元钱就能搞定。

 王先生收藏着光绪年间的一幅宫廷画,中间有用钢笔的痕迹。经过鉴定,专家认为,钢笔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光绪靠近民国没几年,但也不可能是钢笔写的。由此断定是赝品。

 当然还有更“低能”的赝品:刘先生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的一个古玩市场淘宝。刘先生知道西安是古都,没料到古玩价格竟然那么便宜,因为价格都在百元左右,结果买回了几个破碗一样的东西。回到单位,给内行人看,刘先生才知道上当了。犯的一个最可笑的错误是,有一件东西上竟刻着“西漢”。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