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书体竞相出现转变的阶段。其中北魏元氏墓志作 为皇室墓志,书法风格多变,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代表着北魏墓志书法的上乘水平,其不仅在 考古与书法研究中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还对后世的书风转变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值得我 们研究。本文将探寻各期墓志的风格特点,深入挖掘深层的审美观念,并将洛阳元氏墓志分别与 王羲之及隋唐时期名家书法墨迹进行对比,探究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元氏墓志的早中晚书法风格
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有禁碑的政策,北魏时禁碑观念已根深蒂固,而且战争不断容易致使墓碑 遭受破坏,人们逐渐开始用墓志记录关于逝者的生平与事迹,因此大量的元氏墓志得以保留。
(一)早期古朴凌厉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以孝文帝迁都至宣武帝时为早期,由平城时期的碑志书风继承而来的。北 魏孝文帝是实行汉化政策的领导决策者,太和十七年从平城迁至洛阳以来,他推行了一系列关于 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革,例如要求迁洛之民必须葬在河南,不得还北(冈崎文夫《魏晋南北 朝通史》)。另外,由于鲜卑族推行的汉化政策,促成了楷书的成熟以及“魏体”风格的成形,更 促进了墓志的发展,提高了墓志在当时的地位。早期元氏墓志保留着与平城时期相接近的书法特 点,其镌刻痕迹中虽方圆笔兼用,但方笔仍非常突出,结字紧结欹侧,具有强烈的金石气。
《元桢墓志》(图 1)
《元桢墓志》(图 1)是元氏墓志早期代表,该墓志为正方形石制,记载了拓跋晃第十一子、 孝文帝元宏之从祖元桢的品行功德。这一墓志已有了洛阳墓志所特有的斜画紧结的书写特征。《元 桢墓志》作为早期书风的代表墓志,其笔意之中可以看出由隶书横扁向楷体欹侧的蜕变,墓志文 字的整体结构呈左低右高、左长右短的特点,撇画依旧保留着浓重的隶书特征,显得刚劲而厚重, 刚健峻拔中又透出秀润之美。
(二)中期方圆兼具
宣武帝至孝明帝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同南方的交流逐渐密切。这一时期的南方,王羲 之书法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王羲之开启了全新的书风,这一点在其尺牍中有明显的体现,他改变 了以往隶书分两笔来写的“搭接式”的转折,而是在书写中增加提按顿挫,使笔画的书写更加婉 转流畅。
《元诠墓志》(图 2)
自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以来,北魏不断对南朝政治及儒家文化风尚进行学习,继承 汉代儒学,完成对汉族文化的全面吸收,这一时期的墓志风格随着北魏汉化程度的深入而在南朝 楷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元诠墓志》(图 2)是元氏墓志中期的代表,该墓志主要记载着志主元诠的品行颂词,其墓 志文字整体结构也同样强调欹侧取势,结字较大幅度地向右上倾斜,但笔画已经开始有了小幅度 提按,横与竖减少了方笔的运用,撇捺画有了重按起笔。其笔势从方笔紧结到平稳圆润过渡时期, 在二王书风的影响下,造就了其独特的楷书风格。
(三)晚期典雅秀美
从孝明帝正光元年(520)至永熙三年(534)则属于元氏墓志的后期,北魏处于政治动荡的 阶段,其墓志没有太多非常精妙的作品。可以说自宣武帝之后,北魏书法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此 时书法的风格已深受南朝二王书风影响,向着秀美俊逸转变。
《元倪墓志》 (图 3)
晚期的《元倪墓志》作为受二王影响最大的墓志,面貌有别于其他同阶段墓志。《元倪墓志》 (图 3)描写了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孙元倪的生平经历,是元氏墓志特点鲜明的楷书。该墓志圆笔 与方笔交替使用已十分灵活自如,多了跳脱之美和轻盈温润的韵味,点画愈加精致,书写感表现 成熟。
隶意较前两个墓志减少许多,有更明显的斜向取势,横画有明显弯曲幅度,竖画收笔相较 于前两个墓志增强了顿笔收笔的笔意,撇画舒展拉长,由左向右按笔幅度更大,捺画则起笔流利 酣畅,减少刻意的顿笔,钩画也更圆润挑出。其整体章法自然舒朗,是自然与严谨相结合的成功 之作。
二、元氏墓志与其他书家的书法比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一依魏晋南朝制度,推行鲜卑汉化,二王变法之后的南朝妍美新体 书风也风靡北朝。通过将元氏代表墓志与王羲之书法、隋唐书家的字体相对比,可以研究北魏洛 阳元氏墓志与不同时期书法的联系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一)与王羲之书法比较
南北朝时期多种书体并行发展,相较于北朝的战乱动荡,南朝相对稳定的局面使得其书法在 理论与实践上已经领先,其中王義之的书法在当时可谓是推陈出新,他不同于锺繇等人在书风中 仍保留有浓厚隶意,其书风秀丽妍美,推动着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产生一股新潮。清代的阮元按 地域将书法划分为南、北两派,然而南北书法风格的差异之中又存在着交流与融合。以王羲之《黄 庭经》分别与《元桢墓志》《元诠墓志》《元倪墓志》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在结字用笔上都有许多 共同之处(图 4)。如“岁”字,两个短横的起笔变化均以俯仰向背的笔法显现,斜钩呈穿插倾斜 体势。
“光”字的短竖均有倾斜之势,左右两点也富有“空中取势”的动感,长横从左下向右上 斜出,撇画顺势展出。左右结构的“使”字则呈左高右低的整体字势,“吏”中撇画逐渐摆脱隶 书形式,粗细对比明显,也都与王羲之《黄庭经》颇为相似。从中可以看出,早中晚三个阶段的 元氏墓志逐渐从二王的笔法中获取灵感,从起初的切锋凌厉、方笔俊俏逐步转为端庄秀雅之风, 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基本汉化,且有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
(二)与隋唐书家书法比较
北魏皇室墓志大多是由著名的刻手所镌刻,不同时期的墓志风格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使元氏墓志在北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影响着后世书家的书风。包世臣在《艺舟双楫》 中也提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 清朝后期康有为也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 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清代学者认为北碑的价值是大于隋唐的,这种观点虽 受当时金石学风气所影响,但也反映出北碑对隋唐正楷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文例举的墓志中,数《元倪墓志》与二王书风最为相似,另外隋代智永、初唐欧阳询皆继 承二王余韵,且受北碑影响,因而其笔法、结体均有相似之处。如智永《千字文》、欧阳询《虞 恭公碑》与《元倪墓志》中的“岁”字上半部分的“山”都偏左,下半部分整体都偏右,形成结 构错位;“光”字结体皆上紧下松,于平正中见险绝,且笔画间均呈现笔断意连的形态;“使”字 右边的“吏”部提按分明,折处斩钉截铁,骨力洞达,观之如出一辙(图 5)。可见,二王的笔法 由北碑、智永到欧阳询笔下不断进行了内化处理,逐渐凸显各自特点。可以说无论是北魏元氏墓 志,还是隋唐书家的创新,都离不开二王之法,他们之间并不是割裂对立,而是一脉相承的。
三、总结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作为北朝时期书法研究的重要史料,各时期整体上均保留着斜画紧结、方 圆兼并的结体特点,北朝通过与南朝的文化融合,在墓志镌刻上不断吸收王羲之的书风,从而不 断改变着墓志风貌。再者,从朝代脉络来看,元氏墓志也促进着隋唐及后世书法继承二王笔法的 精妙之处。
对于骨架分明、字字独立的楷书来说,其静态美是极其典型的。其审美特征还在于静 中含动——居于静态而能处理好和表现出字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关系。元氏墓志就是动感鲜明的楷 书实例,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在清朝金石学盛行时受到大范围关注,还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创作 者,墓志书法的魅力将不断被更多人了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eiWeiLuoYangYuanShiMuZhiGeShiQiShuFengTanX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