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艺术领域的重要命题。书画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宋代以前已经出现。 历经由宋至清诸多文人艺术家的尝试与创新,书与画的结合臻于浑然一体,人们对书、画之间的 紧密联系也达成了一定共识。迨至清代,书、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已形成双向互动模式,“书画同源”成为近乎不言自明的定。
石涛在书画上的成就亦得益于书画融合。他善于以不同风格的字题画,使书与画在气息、笔 调、墨色、空间搭配等诸多方面实现协调统一。他对书法与绘画在原理上的相通有清晰的认识, 正如他在《赠鸣六山水册》的一首题诗中所说,“画法关通书法津”。同时,石涛命途多舛的人生 历程与艺术上的深厚积累使其对书画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所以有必要对石涛的经历做一些 了解。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本为明宗室,这样的出身在易代之际反倒成了悲剧的源头。1645 年, 石涛的父亲死于政治斗争,年幼的石涛被宫中仆臣(即喝涛)救出,在全州湘山寺落发为僧,10 岁左右时又随喝涛躲至武昌的一座寺庙。在武昌的十余年间,石涛以诗、书、画为伴,这是他第 一个艺术积累期。之后他并未一直驻留于武昌,而是漂浮流离。
1666 年,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度 过了十余年游历山水、结交友人的较为安稳的时光,这也是其艺术生涯中又一关键积累期。此时 的石涛徜徉于山水之间,能够以较好的心境从事艺术创作,据说著名的“黄山七十二图”便出自 这一时期。1680 年,石涛来到金陵,在金陵的数年生活十分清苦,他创作了不少以梅花为题材的 画作,展现出生命中的不屈与傲骨。后来两次参与康熙南巡接驾的经历让石涛仿佛看到了新的人 生选项,他选择入京,但真的置身于京城后他才发现,那里与自己格格不入,以至于发出“五十 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的哀叹。
1692 年,石涛抵达扬州,修建了“大涤堂”,以鬻画维 持体弱多病、忧郁苦闷的晚年。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石涛的人 生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正可作为这句话的注脚。 在石涛的画作中,梅花多次出现,前文提到,他可能在以梅花之形象表达自己高洁的襟怀。
他有一组《梅花图册》,画面构图都不复杂,但皆“养就臞仙骨”,似有野鹤来归、白雪挂枝。这 组画也是书画融合的佳构,兹举一例。《梅花图册(其一)》(图 1)中书风与画风统一,这种统一 除了可以从整体风貌上去体味,还可以从笔调上去感受。梅花中的细枝、花朵与题诗部分的笔画 在用笔上很接近,笔调的一致有利于书、画相嵌合,从而营造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效果。
同时,书与画的墨色均偏淡,梅花部分点缀了若干较浓的墨点,字的部分有少量笔画以浓墨书写, 从而使两部分的墨色基调以及对比变化实现统一。石涛的很多画作,如果单看书迹部分,未必甚 佳,如将字与画结合在一起品赏,顿觉浑然天成。这既展现出画家字与书家字的不同,也透露出 艺术家在处理画中题字时的关键所在。
本文虽然主要关注石涛在书画融合上的成就,但不能忽视 其诗歌在书画中的作用,比如这幅画的题诗: 夜半光寒不夜天,无言对我句难传。海鸥欲睡烟初瞑,野鹤方归影乍圆。风里一枝云作态, 池边万朵月争妍。疑他养就臞仙骨,偶向人间试小年。 诗意既反映了画面,又有意境上的延伸,有裨于欣赏者遥想作者心绪,与其性灵共鸣。
山水是石涛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山水画也是石涛心境的投射,其清旷冲和、远尘避俗的格调 引人入境,观之仿佛泛舟平湖,化人烟云远山。这些作品也做到了书画熔于一炉,共营妙境,正 如他在《画语录·兼字章》中所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石涛的《山水册》有一幅作品(图 2)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点,题字的笔调似漫不经心,洒脱不拘,章法上也较为自由, 与画风相称;题字部分的下边缘沿着远山朦胧的轮廓向左延绵,展现出石涛对作品整体布局的出 色把控能力。
同时,字的墨色愈向左愈淡,使作品更为邈远淡泊。石涛对用墨是非常重视的,他 在《画语录·笔墨章》中说:“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 神。”对墨法重要性的充分体认与纯熟的技法使得他的用墨生动感人,书与画也在墨中臻至浑融 之境。
石涛除了探索书画的搭配方法,还深刻认识到书法笔法对绘画的价值,并运用于创作中。他 曾在《柴门徙倚图》题跋中说:“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匦法,故余之用笔勾勒,有时 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隶等法,写成悬之中堂一观,上下体势,不出乎古人之相形取意, 无论有法无法,亦随乎机动,则情生矣。”
石涛善于利用笔锋的各个部分塑造出多种形态的点、 线、面,以书法入画法,极大地丰富了笔法本身的表现力,这也是中国古典绘画的一大特色,为 西方绘画所不及。他的《蕉菊图》(图 3‘)是个很好的例子,菊花以行草笔法勾勒,芭蕉茎部分 的线条颇有篆籀气,又有革法的摇曳之姿,芭蕉叶则以隶法写出。这样的用笔使画作生气郁勃, 且有余音绕梁之感。
石涛在书画融合上达到的高度应与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有关,即“一画”论。所谓“太古无法, 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盖以 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
依 照他的观点,字与画由“一画”衍生而出,有一个根本之“法”可以贯通“众法”,那么在艺术 表现中,自然要追求,书、画的融通。这显然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式的致思路径。 石涛的实践与理论对于强化艺术家书画相通的意识,完善书画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裨益良 多,至今仍是我们汲取养分的重要源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iTaoDeShuHuaRongHeShiJianYuLiLu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