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摹本、临本及重构创作本在笔法特征、章法布局及风格演 变等方面的艺术特质,揭示书法经典在传承过程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1传冯承素《神龙本》
冯承素摹本因钤唐中宗“神龙”印鉴得名,被公认为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摹本(徐邦 达考辨其可能为明代作伪,参见《古书画伪讹考辨》)。其特色在于“双钩填墨”技术极致 化,以游丝墨线勾勒轮廓后填墨,复现原作笔锋轨迹与行笔节奏。如“之”字多变形态与 “带”字牵丝映带纤毫毕现,堪称“下真迹一等”。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取妍,提按自 然流畅,“仰观宇宙”疏密对比与“极视听之娱”连贯气韵,复现王羲之“翩若惊鸿,婉若 游龙”之韵。
2. 传虞世南临本
虞世南临本以圆润含蓄笔法著称,如“修”字长竖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体现南派温润气质。结体趋于平正而减少原作的欹侧,然后通过笔画粗细对比(如“带” 字提按变化)来营造韵律感。作为王书嫡传,其临本融入初唐“尚法”倾向,成为晋唐笔法过渡之桥梁。
3. 传褚遂良摹本(黄绢本)
褚遂良摹本以黄绢为载体,融唐之法度与晋之风韵。用笔圆润饱满,如“贤”字捺画 舒展如兰叶,具褚体“空灵飞动”特质。章法突破原作错落,纵向排列整饬,字距疏朗呼 应唐代尚法审美。墨色浓淡模拟原作涂改痕迹(如“痛哉”旁点窜),兼具书写真实感与 文献价值。
4. 传欧阳询临本
《定武兰亭》 定武本为宋代石刻拓本,传欧阳询临,分“肥本”“瘦本”。其特色在刚健笔势与严谨 结体,“崇山峻岭”四字横画方折,竖画挺拔,呈唐楷“骨力洞达”气象。因石刻工艺强化 线条厚重感(如“永”字钩画如刀刻),展现金石气韵。元代赵孟 推崇后,成为行书范 本,“肥瘦”差异体现刻工再诠释。
5. 传元代陆继善《摹兰亭叙》
此本与神龙本高度相似,傅申指出其北碑朴拙笔法或为明人仿制。简化唐摹勾描,以 直率中锋行笔,“竹”字竖画浑厚粗重,结体平正宽博,“天朗气清”横平竖直,反映赵孟 “复古”书风影响下的时代嬗变。
傅绍尉 草书王羲之《兰亭集序》35cm×138cm
6. 赵孟頫 《玉枕兰亭》
赵氏以“复古”为旨,创蝇头小字“玉枕兰亭”,为《兰亭》文本重构本,笔法提按 分明,“带”字牵丝纤细与“左右”厚重对比,显刚柔相济;结体融楷书规范,“宙”字横 画平正削弱欹侧,体现“以楷入行”理念。此本影响明清文人雅逸书风,乃至文房用品摹 刻,成书斋文化象征。章法上字距紧密而行距疏朗,呼应晋人尺牍遗韵。
文徵明《小楷兰亭序》,为《兰亭》文本重构本,开创“以楷释行”路径。“游目骋 怀”点画精严,横带隶意,竖如针挺,布局星罗棋布。卷首青绿山水《修禊图》,形成 “书画合一”范式。缩小字径,增界格,化尺牍随意为案头雅玩,体现明代文人艺术生活 化转向。
8. 王铎临本
王铎以褚摹本为底,融晚明狂草风格。用“涨墨法”强化节奏,“慨”字墨氤氲与 “之”字枯笔对比强烈;章法“雨夹雪”布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奇正相生”), 字组错落如乱石铺街,“俯仰一世”轴线倾斜三十度,展现明末“尚奇”美学与个体反思。 《兰亭序》传世版本的风格演变,承载王羲之书法精神内核,折射时代审美与文化特 质。
从唐代摹本的精准复现、宋代拓本的金石气韵,到元明书家的复古重构与个性突破, 八种版本以技法传承与审美嬗变,诠释“中和之美”的多元可能。历代帝王推崇与文人考 据临习,更使《兰亭序》超越墨迹范畴,成为中华文明对“韵”“法”“意”永恒追求的 象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LanTingXuChuanShiShuJiZhuYaoBanBenYiShuTeSeLu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