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担《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的编纂任务后,我在解读刘 墉所书《颜含传》时,将其年号搞错了,从而误认为《颜含传》是刘墉存世的第一件楷 书真迹。在发现《经史艺文》小楷册后,这一失误当然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纠正了。而且 是由本人亲自予以纠正的,这是唯一可以令我聊以自慰的事。但每每看到当时留下的有 关《颜含传》的阐释文字,便会汗颜不已,而且每每想到这一错误至今仍然没有读者发 现,并且在读者群中以讹传讹地在制造学术错误的时候,真是感到无地自容。这其中的 错误,就是刘墉把落款的时间“己亥”的天干“己”写成“已经”的“已”了。但只要 稍一谨慎,就会知道这是“己亥”,这本来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只要稍一认真,便 不难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结果当时因一时马虎,因为“已经”的“已”与“甲乙”的 “乙”同音,我竟神使鬼差地把“己亥”查成了“乙亥”,由此把本来写于乾隆己亥即 公元1779年的作品,看做了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将书写时间足足提前了24年。由此可 见,学术探究,再谨慎也不为过。不然,一时失误将会造成终生悔恨。 

图10 刘墉 楷书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 >》之一

根据笔者三十多年搜觅的历史来看,刘墉32岁至50岁之间,尚能置之眉睫之前的 只有七件作品可以知道准确时间。第一件为《刘墉题记小楷册》书于33岁,第二件为 《砚说录存册》书于37岁,第三件为《行草跋<兰亭>》书于41岁,第四件是《刘墉在 军台致刘墫札》书于48岁,第五件是《书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程子<视听言动四箴>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小楷册》同样书于48 岁,第六、七件是小楷《沉香山子赋》《后赤壁赋》书于50 岁。这七件作品当中,小楷为主,行草次之。除第三件为印 刷品模糊不清外,其他六件均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刘墉书法 真实面目。 刘墉在青少年时期便享有一定声誉,有“贵公子”之 目。32岁中进士点翰林后,于37岁外放安徽学政,被清高宗 称为“瀛洲新翰林”,因此又被时人誉为“名翰林”。春风 得意,在书法上又一向善于出奇制胜的刘墉,此时此刻,已 完全摆脱了科考功名的束缚,获得了完全的自由,按常理推 测,自然应有与《经史艺文》小楷册很不相同的写法。

图10 刘墉 楷书 《程子<视听言动四箴>》末尾

果然,我们看到他在高中进士并被点翰林后的第二年, 也就是33岁这一年留下的《刘墉题记小楷册》(见图7)的作 品,与《经史艺文》小楷册虽然相隔时间极为短暂,一件书 于考前,一件书于考后一年,但两者面目却截然不同。前者 笔画瘦挺劲健,后者笔画丰肥圆满;前者结体斜画紧结呈倾 侧逼仄状,后者结体则平画宽结呈宽博阔绰态。前者源自庭 诰;后者似乎在探求颜平原脉息。不过前者虽然属于应试书 写,但因习练多年工夫老道,体气深隐;后者因属新探,用 笔略松,结体也稍显臃肿松垮之弊。这表明刘墉在此一时期 虽不得法但却对颜体已经具有了投石问路的举措,更为重要 的是这昭示了他要摆脱馆阁体,伸出探求自己艺术世界触角的内在诉求。 他该时期的行草创 作,也体现了他摆脱馆阁 体束缚,寻求艺术趣味的 良好倾向。《砚说录存 册》(见图8)是刘墉传 世墨迹中可见年代最早的 一份行草作品。

图10 刘墉 楷书 《陶潜<归去来兮辞>小楷册》之一

该册页使 用的书写工具据日本著名 学者中田勇次郎先生考证 为瘦狼毫。该册页不仅笔 画尖细,而且字形大小对 比强烈,字态险夷变化很 大,行笔节奏忽畅忽涩, 虽个别笔画与个别字的结 体尚嫌生硬,但通篇来 看,难掩其清新俊雅之 气。其审美情调与馆阁体 那种方正匀平、状如算子 的呆相有云泥之别。再 次,此件作品由尖细笔触 造成的清新雅健的情调 与晚年含蓄雍容、雄浑 大气的风格反差极大,初 看也不似出自一人之手。 然而如仔细推敲,则会 发现,其中不仅许多字 形已略具晚年风韵,如 “青”“古”等字,而且 首开笔势盘旋纡动结体方 式的先河,这与晚年书作 的苍浑、盘旋郁勃的结构 特征可谓一脉相承。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