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支撑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传统文化环境逐渐为现代化发展所渗透,对色彩问题的再思考便也成为20世纪初至今一代代艺术 家们实践过程中的必然。本文即从当代视角出发,由古及今地厘清古今色彩审美之关联,概括性地阐释当代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色彩 表现形式。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色彩观
不论是纯粹的水墨表现、清淡的 “浅绛”着色,还是五彩彰施的重彩形 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运用都不是一 个简单的颜色运用搭配问题,它包含着深 刻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五四新文化运 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 巨大冲击,传统观念被动摇,色彩观念也 不例外,西方古典主义及现代主义的诸家 各派都成为中国画革新求变的借鉴对象。
刘国辉 曲木家的小客人 纸本水墨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环境和生活滋养 出新时代的视觉经验与艺术智慧,当代写 意人物画的色彩运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体 系或流派,呈现出的是灵活多样、自由奔 放的视觉面貌。这里我想基于“知其所以 然”的逻辑,由当代视角简单谈谈我对写 意人物画色彩问题的思考。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对当代写意人 物画的审视、观照,很大程度上也是对 当代艺术的思考,因而,明确“当代性” 的含义及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中央美术学 院邵亦杨教授在2022年“‘当代性’的歧 义”研讨会中谈道,“当代性”这一概念 针对的是普遍意义下“现代性”与“后现 代性”背后的以欧美为中心的地缘政治与 经济体系,所以“当代性”的意义在于对 单一性的现代性的反拨——如此也就有了 当代性的多元本质,有了超越时空的不同 经验的“共处一室”。所以回过头来再看 色彩观念,新旧便也不存在高下之分,古 今中外的色彩观念都可以是创作的备选材 料,而这也是今天我们关注传统艺术乃至 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古代绘 画中的用色特点,“简”是再合适不过 的。比如受“五行”观念影响而生的“五色”,老庄的“五色令人目盲”之说,以 及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六 法”之“随类赋彩”的“类”等,亦包括 佛教尤其禅宗影响下的绘画色彩观念,更 不必说唐代王维之后崇尚水墨渲淡的文人 画一脉。
“简”的表现之一是用色种类以 少为贵,青、赤、黄、白、黑之“五色” 是最有代表性的。用色以纯为贵则是另一 类特征,即以“正色”(五色之纯色)为 贵,以“间色”(调和色)为贱。如《礼 记·王制》载“奸色乱正色,不鬻(卖) 于市”。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古代 的色彩观念从来不只关乎视觉色相,而往 往是时代文明的载体,是哲学、伦理学、 玄学、宗教学的问题,脱离开它们而谈颜 色搭配显然是不成立的。 对于五彩彰施的重彩表现,上追其 观念之发展脉络,大致有这么几个关键 点:五色观念、正色间色观念、佛教色彩 观以及青绿山水色彩观的影响。
曹宝泉 高原母子 纸本水墨
这里对普 遍了解较少的佛教色彩观作简单介绍。 佛教经典中同样有“五色”的说 法,但它与中国本土“五色”所指有很 大差异,且其自身在不同语境亦有不同 含义。如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梵志女 首意经》载“佛寻欣欲。五色青黄赤白 绿光从口而出”,五色中没有黑色而有绿 色;东晋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经》 卷十四载“贯以五色绳,青、黄、赤、 白、黑”,五色又与中原“五色”相同; 还有大量经文中“五色”的含义与颜色无 关。而就佛教美术中的色彩运用,更是与 中国本土色彩观念相异,因为它明确地作 为宗教美术的一部分而应宗教需求服务: 一方面,以鲜艳绚烂的色彩彰显佛国世界的华美庄严;另一方面,反常识的赋色可 以强化对象的超自然特质。
此外,还有专 家认为与作品的展示空间有关,即昏暗的 石窟、佛殿内需要色彩不论在纯度还是搭 配上都要足够强烈。总之,要追求视觉上 的刺激或者说审美层面的效果。在具体赋 色的操作上,以佛教彩塑为例,最有代表 性的即多样的用金工艺,如扫金(将金粉 扫在半干的颜料上)、泥金(研磨金箔成 粉而后加工成泥状金颜料);“展退”也 是佛教美术中常见于边角部位的装饰技法 (几个颜色由深至浅层层向外扩散)。 关于清淡“浅绛”一脉的色彩观, 同样可追溯至先秦。《论语·八佾》所载 “子曰:‘绘事后素’”可代表这一类。 这里对于“素”的含义,可见《礼记·檀 弓》“凡物无饰曰素”。
著名画 家吴山明、刘国辉、周思聪、卢沉、郭全 忠等人的写意人物画作品大都是在笔墨表 现的基础上施以清淡色彩,画面清雅淳 厚,笔墨意趣盎然。田黎明的作品是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感觉与传统写意画的 笔墨趣味相结合,产生光影斑驳的视觉情 调。实际上,在当代写意人物画创作中, 这种水墨淡彩方式的运用最为普遍。
三是重彩与笔墨相结合的表现形 式。20世纪以来,一大批艺术家在现代写 意人物画的色彩表现因素上大胆探索,他 们既吸收、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因 素,又从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传统文人 画、民族民间绘画、宗教美术等多种艺术 形式中广泛汲取营养,努力寻求变革、突 破。林风眠成功地将西方现代派绘画色 彩的表现性因素融入自己的水墨作品。
石鲁将笔墨与重彩混合运用,表现出西北 高原苍茫浑厚的自然气象。黄胄善用重彩 泼写于笔墨之上,强调人物服装服饰的色 彩情调,烘托出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 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李震坚、周昌谷、 王庆明等人将传统大写意花鸟画中的赋彩 方式运用于写意人物画的形式表现,将重 彩与水墨相融合,画面浑然厚重。
石齐将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色彩形式与中国民间绘 画的色彩特征相结合,创造出浓艳光鲜、 极具装饰意趣的艺术效果。王晓辉的“微 水墨”作品,常施以浓重的主观化色彩, 线、色、墨浑然一体,质朴厚重,具有丰 富的情感内涵与当代精神。
上述所举并非全面,还有很多优秀 的当代写意人物画家,他们分别从不同 视角求新求变,努力研究和探索色彩表现 的新形式、新材料、新方法、新观念,从 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挖掘和寻找灵感启 发,不断开拓着更为广阔的视觉空间。 总之,不论古今,中国绘画中的色 彩运用既有其材质与技巧上的独特因素, 又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对观 念、情感乃至精神境界的表现。
所以,想 要在写意人物画的色彩表现方面有所建树 和创新,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 借鉴多方面的有益因素,多思考多实践并 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写意人物画色彩 表现的新境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TanDangDaiXieYiRenWuHuaDeSeCaiBiaoXia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