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之际:麻姑献寿图的鼎盛传播
以麻姑献寿为内容的绘画作品,在 明代和清代的发展达到顶峰。明清之际, 麻姑献寿图备受世家大夫和文人骚客的 青睐,由此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 瑰宝。 明代,以麻姑献寿为题材的绘画作 品众多,部分画家承袭汉魏六朝人物画 的古意,塑造出形态万千、各有千秋的麻 姑形象。包括:唐寅《麻姑献寿图》、陈 洪绶《麻姑献寿图》、张路《麻姑献寿 图》、赵珣《麻姑献寿图》及仇英《麻姑 献寿图》。
其中,陈洪绶所绘麻姑献寿图 现存四幅,其中一幅画是与他的弟子严湛 一同绘制而成的。画中的麻姑与侍女相 随,头髻呈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 侍女发髻以红丝挽结在两侧,麻姑发髻则 用珠翠装点。由此可见,明代承袭了宋元 的发式,并在此基础上稍加创新,体现出 麻姑的端庄美丽。人物身上的服饰,起承 转合,几何线条明显。
麻姑左手拿着挂有 葫芦的仪仗,右手捧着玉盘。侍女紧跟其 后,手里抱着偌大的花瓶,里边插满了雪 白的梅花和红艳的山茶花。背后的山脉奇 诡谲怪,和麻姑身上的衣服交相呼应。画 家用奇傲古拙的笔法、粗犷豪放的线条构 造和明艳大胆的设色,将身着银白色质感 和运动感十足的麻姑形象展现出来,体现 出了明代仕女特有的风韵与气象。
清代,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师同画麻 姑仙画是其独有的特色,宫廷画师中法 西技的融合、文人画师工笔写意的结合, 成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绘画表现。以画 麻姑献寿著称的画家有冷枚、黄慎、沈宗 骞、改琦、程式璲、姜埙、禹之鼎、潘恭 等人。
宫廷画师冷枚共有三幅《麻姑献寿 图》,图中所描绘的仙女麻姑云髻高绾, 银饰挂耳,臂环双镯,面容素雅,手挽装 有牡丹花的花篮,身系葫芦,颇有一种富 贵之气。她左手轻捻米粒,举止娴雅;身 着淡绿的服饰,蓝黄色束带,衣袂飘飘。 冷枚师从焦秉贞,焦秉贞又师从传教士汤 若望,因而他的绘画中融入了很多西洋技 法:人物的造型比例、光影表现、景物透 视,都明显地高出同代画家一筹。
从他的 三幅画作来看,整幅画作画风工整细致, 图中人物比例匀称;衣服褶皱之间的光 影、明暗刻画细致生动,设色淡雅清丽, 体现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 文人画家中享有“扬州八怪”之一 美誉的黄慎,也有多幅麻姑图传世。比 如多种样式的《麻姑献寿图》《麻姑采芝 图》《麻姑进爵图》等作品。
这些作品 中,麻姑的形象被勾画得十分精细。她们 头绾飞仙髻,鬓发如盘鸦。鹅蛋形脸,面 容刻画准确,工致细腻。她手捧灵芝酿制 的美酒,神态谦和。身着衣裙皆用意笔绘 制,寥寥数笔,衣纹脉络分毫不乱。近处 的苍松翠柏以浓墨勾画,浓淡相宜,疏密 有致。在黄慎的笔下,将人物的白描和景 物的写意相结合,将工笔绘画和草书写意 相结合,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麻姑变成 了寻常人家的女子,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四、近现代:雅俗共赏的麻姑献寿图
近现代画家中主要是以上海为中 心的江浙画家群居多,如张大千、贺天 健、任颐、徐悲鸿等人。他们以麻姑献寿 为题材,创造出民众喜闻乐见的诸多绘画 作品。 张大千流传至今的麻姑献寿图共有 五幅,大多以工笔为主。在他的笔下,麻 姑十七八岁,柳眉如黛,眼含秋水,宛似 少女。或手执寿桃飘然而至,或手提鱼篮 步履轻盈,或手捧仙桃面色淡然,总之, 把麻姑寿仙的气韵神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画家张大千的笔下,麻姑或古雅 富丽、高华明艳,或眉目含情、顾盼生姿,或婀娜多姿,丰艳窈窕,或脱俗恬 淡、庄严圣洁,正所谓遗貌取神。
结语
纵观中国古老的祝寿文化发展,以 麻姑献寿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可知:自 魏晋创始以来,尤其是魏晋至宋朝之前, 有关麻姑的记载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随着麻姑人物故事的广泛流传,自宋代开 始,以寿仙娘娘为代表的“麻姑献寿”传 统题材,逐渐出现在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创 作中。 按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 法”[3]来审视存世的麻姑献寿图,可以看 出:从宋朝到近现代,整个时代的画家基 本都能从麻姑的姿态、表情、发型等方面 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并从中传达人物 的精神气质,体现作品气韵生动、精妙传 神的艺术特点。 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不同文化下的《麻姑献寿图》既 有交叉亦有所不同。
宋代重随类赋彩,能 够根据人物的气质类型施色赋彩,体现作 品精致明艳的艺术特色。元代绘画平实简 约、墨气浑润,整幅画用淡墨渲染,体现 作品写意朦胧的艺术特色。明代绘画继承 宋元文人画传统以力行之,尤为重视作品 意境的营造和笔墨的蕴藉,呈现古意幽思 的艺术特色。
清代的绘画既有崇古,讲究 作品的写意,用笔简洁,意蕴颇丰;又有 纳新,重视中西技法的结合,体现古今融 汇的艺术特色。近现代绘画精研古法,线 法表达精致准确,人物意蕴生动,色彩鲜 活明快,吸收了民间绘画艺术的营养,体 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注释
[1][2][魏]曹丕著,郑学 校注,《列 异传等五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年,第47页。
[3][晋]葛洪,《神仙传》,学苑出版 社,1998年,第3页。
[4]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 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6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XiMaGuXianShouTuDeFaZhanYuYiShuTeSe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