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姑的道教神话在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较为详实,讲述的是麻姑历经沧海桑田却依旧青春永驻的故事。在后世的作品 中,表达人们追求长寿的麻姑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国画作品最为显著。本文以国画中“麻姑献寿”的神话故事为 研究起点,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历代经典国画进行深刻剖析,并从中发掘和探讨历史变迁过程中绘画的风格异同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麻姑献寿图;探源;艺术特色
传说,农历三月三为王母娘娘的寿 辰,这一天,西王母在昆仑瑶池设蟠桃盛 会款待各路神仙,麻姑会献上用灵芝酿好 的美酒为其祝寿。王母娘娘称麻姑为女寿 仙,后世也将麻姑视为向女性长者祝寿的 吉祥人物,因此,在赠予女性长者的寿图 中一般都是以麻姑的形象为主题。历代国 画中有很多是以麻姑献寿为主题的图像, 这类绘画旨在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 好愿景运用图像化的视觉艺术进行展现 和传递。
一、魏晋至隋唐:麻姑形象的文学记载和传承
麻姑形象最早被记录于魏晋之际 志怪小说《列异传》中,以《神仙传》 中的记载最为翔实。《列异传·御览 三百七十》记载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 爪长四寸”[1],蔡经惊讶之余叹曰:麻姑 之手可搔背也。麻姑顿时发怒,使得蔡经 “顿地,两目流血”。[2]《神仙传》中, 麻姑修道于姑余山,得道成仙后居住于蓬 莱仙岛。
元 陈月溪 麻姑仙鹤图
在麻姑与王方平的谈话间,麻姑 说到自己已经三见东海为桑田、蓬莱之 地欲将扬尘。由此可知,麻姑约有三千 岁,可见她的年龄之大,但她的容貌却如 十七八岁的少女。头顶有发髻,散发垂至 腰部,衣服上有花纹色彩,虽不是锦衣玉 服,但光彩鲜明,视之耀眼。与《列异 传》不同之处在于,《神仙传》中既有对 麻姑容貌、服饰的叙述,又有对其“掷 米成珠”“鞭背无痕”法术的描写,[3]变 “异化”为“神化”,成为降福之神。北 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 书·志·卷五》记载,麻姑在三国章武年号时期,就被奉为海神,或者叫麻姑神。
到唐代时,虽几乎没有涉及麻姑形 象的绘画作品,但在麻姑祭祀和文学作品 方面的呈现却日渐繁多。 麻姑祭祀方面:开元二十三年 (735),邓紫阳获得唐玄宗恩准设立麻 姑庙。时隔四年麻姑庙建成,开始祭祀 麻姑。 文学作品方面:尤以中晚唐诗作为 主,多半借麻姑的形象表达个人情感。杜 光庭编写的道教神仙传记《墉城集仙录• 卷四》称麻姑为上真元君之亚也。
颜真卿 撰楷书《麻姑山仙坛记》,变“掷米成 珠”为“掷米成丹沙”。这一阶段的诗作 和传记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麻 姑元君的神仙地位,对麻姑文化在唐代的 传播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
二、宋元之际:麻姑献寿图绘画初 现和发展
宋代的麻姑献寿图现存两幅,一幅 来自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的旧藏,为宋 代《麻姑献寿图》;另一幅则是南宋宫廷 画师马和之的《麻姑仙像》。马和之画中 的麻姑头梳高髻,像浮云盛开的花瓣包髻 样式,以一金钗加以装饰,余发散垂,颇 有一种简洁秀丽之美。麻姑所着衣衫略微 宽松,尤以粉紫色为主,着色轻淡,彰显 其质朴简洁的特色。
她荷锄而立,担有灵 芝、花卉等奇花异物,又担有一大串葫 芦,不负寿仙的盛名。整幅绘画线条柔美 细致,颜色明快,刻画出麻姑风韵娇柔的 神态。 从宋代整体绘画来看,画家擅长把 义理融入绘画,使得绘画作品意境幽远。在继承了唐代绘画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 新的时代追求,掺入了质朴典雅的义理 情趣,形成别具一格、情趣盎然的绘画 风格。
元代唯一一幅与麻姑有关的绘画作 品是陈月溪的绢本绘画《麻姑仙鹤图》。 画中的麻姑放下花锄,着用树叶制成的衣 服,衣着朴素自然。她赤脚站在水边整理 自己的头发,宛若村姑。身后古树参天, 松树硬朗曲折,云雾围绕,身旁的白色 仙鹤,愈发显得遗世而独立。画面构图完 整,山水相融,人物相关。 与宋代的绘画相比,元代更为注重作品写意性的渲染。从近旁的溪水到远处 的楼宇、山霭都用笔墨进行渲染。同时, 麻姑的造型简练概括,丹顶鹤的设色与工 笔、写意手法的结合使得整幅画作既整体 又丰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QianXiMaGuXianShouTuDeFaZhanYuYiShuTeS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