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通过梳理其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和背后独特的文化背景,总结提炼出现实 主义特征及表现主义转向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创作中蕴含的质朴厚重的原乡情结,旨在深 化对地域美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相关主题的创作与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美术;陕西美术;乡土题材;人物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美术家秉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出大量展现西北乡土风 貌的人物画。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雄 浑、深沉与苍凉气质。以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王 有政、郭全忠为代表的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西北人 物画画风,展现了乡土劳动者刚毅顽强的内在性格和 粗犷有力的笔墨风格。
一、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的文化背景
乡土题材既是地域民俗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 国农业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印记和图像见证。陕西乡 土题材人物画在同类型创作中特色鲜明,其坚持“源 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创作方向,在表现视角上寻 求突破,探索原乡情结的深入表达,所描绘的“乡土 人物”不仅是农民个体形象,更是依托土地生存的劳 动人民的群体画像。
刘文西《祖孙四代》纸本设色 119cm×96.6cm 1962年
陕西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乡土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影 响深远。这片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形成了西部文化与乡土文化交融的独特地域特 色。古长安美术自西周时期的器物纹样雕琢起始,历 经秦汉墓室绘画,逐步确立多民族艺术风格,积淀下 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描绘普通劳动者的乡土题材人物画常见于墓室壁画、画像石及画像砖上,多以风俗 画的形式展现。与此同时,泥塑、皮影、剪纸等多种 民间美术类型也有力地推动了乡土人物画的发展。 除了古代文化遗存,陕北地区的红色文化也为乡 土题材人物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与表现内容。
1938 年4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美 术人才会聚于此。他们通过画报、墙报、壁画、展览 等形式,让美术更加贴近群众。[1]鲁迅艺术学院在多 次改革后推动了延安美术事业的迅速发展。1942年,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 艺术家的服务和表现对象,强调将人民作为美术创作 的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题材人物画逐渐成 为创作主流,饱含着深厚的革命热情与民族理想。 此外,深入生活的写生实践同样是陕西艺术家长期 以来的创作传统。数代艺术家扎根西部,将写生内化 为陕西人物画创作的自觉追求与核心方法。石鲁从20 世纪50年代起便在甘、宁及藏区写生,始终以现实生活 中的人民为描绘重心。
刘文西自1957年首次走进陕北 写生后,始终坚守对这片土地的艺术观照。艺术家们 扎根生活、深耕不辍的写生创作,既成为陕西艺术家的 重要传统,也筑牢了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的创作根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anXiXiangTuTiCaiRenWuHuaDeYiShuTeZhengYuFaZhanMaiLu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