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土意识”的表现主义转向
“乡土意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乡土产生的 情感纽带与记忆沉淀,这一意识不仅指向地理空间, 更广泛涵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多元维度。程歗在 《晚清乡土意识》中谈道:“乡土意识是指以农民为 主体,在乡里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普遍存在的民众意 识。这种群体意识直接以乡里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 关系和精神环境为根基,受到认识主体在文化传承过 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点的制约,从而支配了 普通老百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4]陕西乡土题 材人物画中的“乡土意识”同样源自对乡土的深层思考,是画家立足个人视角对乡土社会形态展开的观察 与反思。
这与“地域情结”所表达的眷恋之情有所不 同,更强调冷静审视与思考深度,展现出对乡土社会 的深刻领悟。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艺术家们将目光投 向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内在情感世界。在绘画技法 层面,其创作呈现出民族化笔墨的回归态势,突破了 素描造型的固有局限,深入挖掘着笔墨自身的表现 语言。
这种创作视角与技法上的多维度转变,标志着 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从现实主义向表现主义的探索方 向。1997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陕西当代中国 画展·中青年风格探索展”正是这一转变的缩影。正 如王鲁湘所述:“15位中青年画家中的几位人物画 家,如郭全忠、张立柱、晁海、王炎林、邢庆仁,几 乎各以自己的探索风格表示了从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 的转变,以至于引起北京评论界的强烈关注,谓之为 西北乡土表现主义的一次集体亮相。”[5] 这一艺术家群体形成的创作趋势深深扎根陕西乡 土,其核心在于对黄土地生存本质的深度探寻。
正是 基于对这片土地深刻的情感认知,艺术家能够将作品 的精神内核从单纯的地域风情描绘转向有关乡土生存 状态的意识表达。他们笔下的“意”早已超越乡土的表象,更多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历史脉络的隐 喻,以及充满文人气质的思想抒发,由此在画面上构 建起独特的精神世界。
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的表现主义探索始于石鲁, 其艺术风格历经中西融合、民族回归、表现主义及自 我抒怀等不同阶段,在其早期人物画中表现主义精神 已经初见端倪。在石鲁的影响下,郭全忠的艺术路径 实现了从现实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转变,他的《选村 官》等作品既呈现了乡土的真实性,也彰显了笔墨的 个性化。
晁海与杨晓阳承续古长安汉唐的文化脉络, 在艺术实践中通过符号化的笔墨与具有雕塑感的造 型,彰显对地缘文化与血缘根源的认同。而王炎林与 邢庆仁的乡土文人画则以不拘一格、率真质朴的笔 墨,生动捕捉乡野的淳朴气质,如王炎林的《西府社 火》呈现了关中西部社火最原始的狰狞场面,烘托出 浓厚的乡野气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虽各具特 色,但均源于自身在农村生活考察中的真切领悟。
结 语
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的艺术成就独树一帜,其鲜 明风格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根基。无论是早期创作 中对“红色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地域情结表达, 还是后期风格对乡土的精神怀想,皆发源自陕西画家 长期探索的宝贵经验。历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开拓, 陕西乡土题材人物画如今已形成体系完备的创作领 域,持续塑造着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为其他地域美 术创作如何扎根本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 供了具有借鉴性的范例。
注释
[1]吕澎:《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版,第249页。
[2][美]段义孚著,志丞、刘苏译:《恋地情结》,商 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39页。
[3]尚辉:《农民本色——散论王有政人物画》,《书 画艺术》2000年第4期,第2页。
[4]程歗:《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68页。
[5]王鲁湘:《我们活着的本质和佛性》,《美术研 究》2001年第8期,第77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hanXiXiangTuTiCaiRenWuHuaDeYiShuTeZhengYuFaZhanMaiLuo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