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博文的《驱山走海挥彩笔》(2001年)中,人们 看到的是完全不拘成法的恣意;在《早秋》(2001年)上, 人们感受到的是画家纵横天地的快慰;而在《霁后霞光映 远山》(2002年)、《秋色无边》(2002年)、《性灵之 光》(2000年)中,充斥着画家火焰般的激情;《一念般若 生》(2001年)、《但愿人间意珠圆》(2001年)则完全进 入到一种脱离自然的心像状态,画家随心所欲,任意为之;《涅槃》(2001年)则大气磅礴、挣脱古人;《大千世界》 (2001年)几乎完全进入到一种抽象的心境痕迹涂抹。 这些作品用“酒神精神”的喷涌来描述再恰当不过。尼 采所言之“酒神精神”,是“以个体化的毁灭为手段,返归 作为世界本源的原始生命冲动,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愉悦和 生存意义”。
它以“惊骇”“狂喜”为特征。这类艺术家的 经历往往有不同于常人之处,病后的孙博文进入到这一类。 这种喷涌状态的“酒神精神”,我们在凡·高后期作品中见 过,也在石鲁晚期具有金石味的作品中见过,还有沙耆,他 后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狂放。 这三种艺术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第二种与第三种,其实并 无层次高低之意,它只是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不同类型,在 某种条件的刺激下,也可能会产生突变,孙博文在2000年以 前的很多作品基本上属于第一种,即“画生之像”类型,但到2000年后,也许是他患病之后突然为之一变,呈现出“心 生之像”状态,今天值得我们去讨论或研究的正是这一时期 的艺术,也构成了特有的“孙博文现象”。
孙博文 我心即道 纸本水墨设色 122cm×123cm 2001年
“孙博文现象”带给当代画坛什么启示? 其一是对中国画创新的启示。百年来,关于中国画(水 墨画)衰落的呼声此起彼伏,除去“现代水墨”的探索路径 外,水墨发展还可以向内在的“心像”路径发展,从而超越 “穷途末路”的怪圈,孙博文现象再次给了中国画坛以信心。 其二,孙博文现象与当代艺术有无关系? 从严格意义来说,我们不必将孙博文作品归入当代艺术 范畴中,假设孙的生命可以延续,其发展虽很难预测,但大 概率来说他不会进入当代艺术系列中,理由有二: 1.从他作品的题目、题跋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对传统路 径有强烈的亲近感,如他完全表现心像的作品《一念般若生》(2001年),从其画面中似植物又似火焰 的主体和饱和的黄色以及蓝色背景看,艺术家 已经开始脱离对象进入到一种完全喃喃自语状 态。但画面题诗却是:“乱云深处有高师,糊 涂切相任天机。
孙博文 早秋 纸本水墨设色 144cm×361cm 2001年
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师 情时。”这首诗还在他的《我心即道》(2001 年)上题过,那也是一个完全脱离了对象,似 山水又似抽象的画面。这样看来,他作品一方 面呈现出极度癫狂的酒神状态,另一面还是理 性的传统精神。 从画面的钤印也可以看出他的传统主体 性。这两幅画面上有“充实之谓美”“百花齐 放万年长青”的钤印。该印在其他画面上也有 出现。画面题诗和钤印是传统中国画长卷和立 轴通常必用的方式,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中基 本不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孙的这些 作品与刘国松的泼彩抽象水墨作品的画面组 成,不难看出具有明显的区别。
孙博文 一念般若生 纸本水墨设色 122.5cm×122.5cm 2001年
说明孙博文的 “酒神精神”系列作品仍然是在传统基础上推 进的一种异数! 2.在孙博文“酒神精神”迸发的同时期, 他还有着不少展示传统笔墨的作品,如在《结 庐水云畔》(2002年)、《黄昏石径待月华》 (2002年)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理性而从容 的传统用笔用墨和造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unBoWenXianXiangZhiYuDangDaiHuaTanDeQiShi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