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12 10:23770
东晋时期,王羲之对楷书、行书加以变革改造确立“新体”的今妍书风,而后影响广泛。西 域虽地处偏远但受汉文化影响,“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也辐射至西域,在唐代时期的西域书法最 终完成“新体”结构变革。通过分析中原同时期西域行书、楷书代表作品及艺术特征的关联性, 印证“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也影响了西域的手写文书。 一、东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文书的“新体”变革...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东晋时期,王羲之对楷书、行书加以变革改造确立“新体”的今妍书风,而后影响广泛。西 域虽地处偏远但受汉文化影响,“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也辐射至西域,在唐代时期的西域书法最 终完成“新体”结构变革。通过分析中原同时期西域行书、楷书代表作品及艺术特征的关联性, 印证“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也影响了西域的手写文书。 

一、东晋时期中原与西域文书的“新体”变革比较 

(一)“新体”时期的中原书风 

作为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在思想、艺术活跃的环境影响下,王羲之以一己之力突破时风, 开创了以“今妍”取代“古质”的书法风格,世人称之为“新体”。然“新体”并非王羲之“创 造”,王羲之“新体”相较于此前传统书法的创造性在于:“首先,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确立了新体书法的今文字体系,沿用至今;其次,他实现了传统书法由‘古质’向‘今妍’的转 变。”(宋蒙《王羲之》)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1张

图1 谢安《中郎帖》

总而言之,文字演变至东晋的创新结果谓之“新体”。经书法自觉后,王羲之使书法有了新 的审美风貌,谓之“新体”。文字演变和审美选择的双重选择从而确立了“新体”,其本质上是历 史选择与主体创造的双向成就,演变过程顺应文字简化趋势,提炼出更为便捷的书写范式,更开 创了书法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价值体系。历代书家都在新体确立的框架内进行着个性化演绎,使 汉字书写超越了记事功能,实现书法由实用到艺术的跨越。 

王羲之通过对锺繇小楷、行书的风格改造,使小楷、行书以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出现在人们 视野,对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受王羲之直接影响的当数以他为中心的江南文人士大夫群 体为最。祁小春《迈世之风》中所说:“王羲之生平所交人士,关系最善者莫过于谢氏安、万兄 弟。”《世说新语》载王羲之对谢安有诸多赞誉,从王羲之与刘尹对话中“王右军语刘尹:‘故当 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谢安曾师从王羲之学书,书法风格 深受其影响,谢安书风自然受到王氏新妍书风影响。 谢安作为东晋士族书家的代表,其书法实践深植于王羲之新体书风的革新传统之中。谢安《中 郎帖》(图 1)与王羲之《孔侍中帖》《平安帖》对比,能发现较多相似之处。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2张

图2《李柏文书》

《中郎帖》首字“八” 字的露锋起笔与《孔侍中帖》“九”字的笔锋触纸,用笔皆是顺锋入纸,中段行笔则通过衄挫调 锋实现线条的张力控制。《中郎帖》“复”字末笔的翻折与《孔侍中帖》“后”字笔锋面的绞转相 似。谢安与王羲之在单字构造上均表现出动中寓静的特征。《中郎帖》“当”字的左倾轴线与《平 安帖》“当”字的右向欹侧皆是通过重心偏移制造字的动势,谢安对斜势的强化处理,可视为对 王羲之似欹反正的再发展。《中郎帖》延续了王羲之笔断意连的节奏,通过笔势的空中映带维持 气脉连贯,一气呵成。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3张

李嗣真《书后品》品十二人中,评价谢安“右谢公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谢安作为 同时期受王羲之书风直接影响的士大夫书家,分析其作品表明当时以王羲之为首的中原士大夫日 常手写信札皆有王羲之“新体”新妍面貌,自此,完成了“新体”从用笔到结构的书风变革。 

(二)“新体”时期的西域书风 

自 20 世纪初,考古发掘日盛,随着西域古代书法资料的逐步发现和公开,这些资料为我们 展示了中国西北地区汉晋唐时期的遗迹,考古揭示了古代西域的真实面貌,大量的发掘和流传的 宝贵西域书法资料极大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东晋时期,西域虽与中原相距甚远,但通过文化、 贸易互相交流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王羲之作为东晋声名大盛的文人士大夫代表,书法标 新,颇具影响力。

因此,西域地区书法也受王羲之书风影响,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不局限于 一时一地。 其中,西域行书纸本墨迹作品最为著名的是极为精彩的《李柏文书》(图 2),为时任西晋西 域长史的李柏为图谋联合焉耆(国名,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起进攻高昌,写给焉耆王龙熙 的书信。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4张

图3 王羲之《姨母帖》

由于西域地区地处偏僻,而现代定义的古代西域书法作品以日常书写实用性为主,与同时期 中原书风相比,《李柏文书》仍保留着章草笔意,残存隶意的肥笔。“五”“心”“严”等字(表 1) 的笔画形态与隶书相近,质朴凝重,中段行笔皆不做过多矫揉动作,简洁自然,不露于锋芒,其 字形呈现出明显的隶书遗风,笔画多平直,带有章草的余绪。字中竖画也呈外拓样貌与“新体” 内擫不同,结构以上松下紧体现隶意。

同时,《李柏文书》部分字的笔画已显露出东晋行书的流畅性,如“二日……国中”一行, 行气流畅,笔势连贯。结构中也存在与王羲之“新体”的相似之处,大多数字整体运笔方向呈右 上仰起趋势,但作品存在楷行草相杂情况,缺少“新体”的秩序性,《李柏文书》开头墨色较浓, 随着不断书写墨色浓淡变化自然,节奏逐渐轻快。开始字与字之间距离较为紧凑,而后节奏变化 出现笔断意连之意,断点处意蕴颇丰。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5张

图4 卜天寿《论语·郑氏注》(局部)

《李柏文书》平淡冲和而线质朴拙,与成熟“新体”时期风貌不同,而与王羲之《姨母帖》 (图 3)笔法相通,《姨母帖》同样保留了较多隶书笔意,其横画多平直,转折处生拗峭拔,如“痛” “日”“何”等字,仍保留隶书的横式结构,以宽博为主(表 1)。字形多呈扁平状,重心居中, 如“姨母”二字敦朴圆厚,横画呈弧形,重心平稳。这种宽博的结构与后来王羲之“新体”的新 妍灵动形成鲜明对比。

《李柏文书》虽与王羲之“新体”同时期,但并未形成“新体”笔画的有序节奏、行笔结构 的秩序感的特征。由此印证,在东晋时期并非只有“新体”风貌的新妍书风,西域地处偏隅虽受 王羲之“新体”影响,但并未完成“新体”用笔结构的完全变革。 

二、唐代西域文书的完全“新体”变革 

(一)唐代西域非官方文书的“新体”面貌 

经由王羲之改造的“新体”书法在后世的影响呈现出跨越时空的立体化传播特征。其书风革 新不仅终结了汉魏以来波磔厚重的古质书风,更通过南朝梁武帝萧衍“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 之不迨元常”的论断,确立了自锺繇至王羲之的书法正统谱系。隋代智永禅师作为王羲之七世孙, 以《真草千字文》承续家法,成为连接南北朝与唐代的重要纽带。至唐初,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 馆,诏令五品以上官员习书,命冯承素等摹拓《兰亭序》,这种制度化的推广使王羲之书风从文人雅玩升华为国家审美标准。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称赞王羲之为“尽善尽美”,在评论古代名家的作品时,这些 作品都没有达到“尽善”。他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玩 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此时,王羲之 的地位达到了最顶峰。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6张

图5 《凝寒致十三郎书札稿》

《新唐书·选举志》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 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从中可知,天下士子参加科举,朝廷文吏依靠“身言书判” 四条标准来作为考核依据,其中对于“书”的要求,便是“楷法遒美”,“遒美”实质上构建了以 王羲之为内核的书写范式,无形之中为唐代楷书正体提供了审美的方向。这种科举标准使得士人 阶层必须精研王羲之“新体”新妍书风,客观上推动了书法教育的普及化,西域残纸文书中大量 习字文书显示,甚至有边陲学童以王羲之“新体”为范本,可见其影响力已突破地域、年龄界限。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7张

吐鲁番阿斯塔那第 363 号墓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12 岁学生卜天寿手抄《论语·郑氏注》 (图 4)且在抄本中录有寥寥《千字文》,作品楷法完备,但笔法稚嫩,而点画形态的起行收节奏 过程完整,撇画、竖画等点画在收笔处大多做出尖处理,使点画整体呈现出新妍遒逸之感。因习 字抄录,字形有大有小,但结字整体偏长,已然脱去隶意,转折处方折有力,字中点画有连带, 加强行气贯注。

探赜“新体”字形结构变革下的西域文书 中原书风 西域文书 第8张

图6《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

唐朝大一统后,中央集权下的南北书法互相影响,书法各体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羲之“新 体”的新妍风貌也是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语·郑氏注》整体虽有错字,书法技法也略显稚 嫩,但仍可体现“新体”今妍风貌。西域高昌卜天寿抄本的这一发现,更加印证了王羲之“新体” 风貌当时就已流行到西域高昌,《论语·郑氏注》写本也体现了“新体”用笔方面的革新。 

(二)唐代西域官方文书的“新体”面貌 

王羲之“新体”行书最显著的特征为变化丰富。技法之上,章法纵横严整或横无行纵有列, 字法上或扁或长,笔法或灵动或迟涩。其书法影响在唐代迎来不可逾越的高峰,唐代统一西域后, 汉文化对西域影响空前加大,此时西域书法也进一步走向成熟,进入了辉煌时期。王羲之开创的 书法新风不仅在中原地区形成深远影响,更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略而辐射至边陲。吐鲁番出土的 唐代文书显示,此时西域书法在继承“新体”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貌,这些文书残纸恰是西域与中原艺术文化交融的最佳见证。

以日本有邻馆藏唐西域书信残纸中《凝 寒致十三郎书札稿》(图 5)、《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图 6)为例。《凝寒致十三郎书札稿》书 写者用笔精熟,运笔流畅,与王羲之行书颇有相似之处,书风明显受王羲之“新体”行书影响。 用笔劲挺以侧锋切笔入纸,起笔多有王羲之“S”形起势,笔锋完成从侧锋到中锋的转换。字内 点画中锋与侧锋的交替,如“所履”之“履”字,撇化为竖,中锋立骨,右部侧锋取妍;“三、 有”中长横笔画的行笔提按变化突出,“安、发”转折位置遒劲挺拔(表 2);点画与点画之间回 环轻捷,字距紧而行距开,上下笔画有映带之意;字形结构中多在平正蕴含险绝,以斜势为主, 因此结构更加紧密,变化于微妙之间;章法整体疏朗,横无行纵有列,有字外之势。

西域虽地处偏隅,但日本有邻馆藏唐西域书信残纸,作为日常手写信札,已见完全脱去隶意, 有成熟“新体”行书妍美面貌,显得生中有熟。 《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文书中“事、且”等字中的长横画开始出现熟练使用“三波折” 楷法的痕迹,“顿—行—顿”笔法脉络清晰,可以清楚地看到顿笔前后毛笔的调锋动作和行笔方 向的转换。《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竖画中“怀、郎、状”等字在横直线和纵直线相向连接中 都出现熟练使用楷书笔法,在纵直线笔画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形成了向下顿斜切的笔法,纵向竖 画轻入笔,向右下顿笔后铺毫行笔,后向右下顿笔收笔,书写过程中提按交替明显。“叙、今” 等带有撇捺笔画的字,笔画书写成熟,撇画起笔向右下顿笔后向左行笔渐行渐提,捺画从细渐粗, 调锋换向提笔略出尖或回锋收笔(表 2)。 《凝寒致十三郎书札稿》《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文书的用笔、结构皆体现“新体”的妍 美面貌,与王羲之“新体”行书遒美雅正呼应。从用笔上,清雅灵动,将提按蕴于笔端,结构遒 雅;从结构上来说,字形比例颀长,字内点画之间呼应也更加的显现;从章法上来说是相近的, 横无行纵有列。在整体风格上,完全展现出王羲之“新体”妍美的特征,脱去古拙,形成了俊逸 遒美的新风格,印证了西域此时完全进入了新的审美阶段,在字形结构方面也完成了“新体”的革新。 

三、西域文书完成“新体”革新后的书法再发展 

王羲之依赖高超的书写技巧,依托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流美妍丽的审美,主动改造并总 结“新体”,将笔法的演变规律更加系统化,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因“古质新妍”的变化规律,“新 体”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东晋时期,西北地区在书法艺术未能依靠自身产生高度艺术 审美,又因地处偏隅,接收汉文化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此时的西域改造“新体”存在自身局 限性。 

唐代初期,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西域书法受王羲之书法风格影响,书 法风格代代相传,以《凝寒致十三郎书札稿》《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为代表的文书体现唐代 西域已然完成了“新体”用笔、结构的革新,印证了此时西域文书对王羲之“新体”风貌的一脉 相承。 

唐以后的西域地区书法仍然是承续“新体”革新后的再发展,尤以元代出现大量西域少数民 族书家。康里巎巎崛起于西域,以行草书见长,在书坛名重一时,其书风直接影响至明代;贯云 石为元朝维吾尔族的文学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善草书、隶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廼贤多 以行、楷为善,有王羲之楷书之趣,格调娟秀;盛熙明是西域龟兹人,元代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 其《法书考》总结前人和自身书法学习经验,为后世学书者提供学书依据和经验。

自唐代西域书 法整体完成“新体”用笔、结构的革新后,后世受汉文化影响对中原书法一脉相承,宋元时期的 西域少数民族书家也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涌现的大批少数民族书家成为书法文化传播和交流的 最好使者,印证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密切交融。 

结语 

自东晋以来,西域书法历经数百年完成了对中原书法的吸收与革新,至唐代推崇王羲之书风 的背景下,西域文书如《凝寒致十三郎书札稿》《季秋渐冷致都督书札稿》已展现出成熟的“新 体”笔法与结构特征,标志着西域书法完成了技法革新。宋元时期,西域书法在传承基础上持续 发展,涌现出康里巎巎、贯云石、廼贤等少数民族书法家,他们以行草见长,既承袭王羲之的典 雅风骨,又融入民族特色,形成独特风格。

元人盛熙明更以《法书考》系统总结书法理论,推动 艺术经验传承。这些现象不仅印证了西域对中原“新体”的承袭,更彰显了文化交流下书法的多 元融合与历史延续性。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TanXinTiZiXingJieGouBianGeXiaDeXiYuWenSh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