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甘肃简牍整理研究及保护现状概述

书画艺术网画里画外2025-10-12 10:16900
从 20 世纪初开始,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武威、甘谷、天水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 了大量的简牍,数量多、内容丰富、包含大量的屯戍简是其主要特色。时代跨越秦、汉、晋、前凉、 西夏五个时期,其中汉代简牍是甘肃简牍的主体。 一、甘肃简牍整理与研究 随着甘肃简牍的出土,对甘肃简牍的基础整理与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甘...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从 20 世纪初开始,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武威、甘谷、天水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 了大量的简牍,数量多、内容丰富、包含大量的屯戍简是其主要特色。时代跨越秦、汉、晋、前凉、 西夏五个时期,其中汉代简牍是甘肃简牍的主体。 

 一、甘肃简牍整理与研究 

 随着甘肃简牍的出土,对甘肃简牍的基础整理与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甘肃简牍的基础整理与 研究工作主要是对简牍的释读、注释,以及对简牍文物图版的整理公布。 1975 年 10 月,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整理出版了《武威汉代医简》,对 1972 年出土于 武威旱滩坡汉墓的 92 枚简牍进行了整理公布。书中包括武威汉代医简的图版、摹本、释文、注 释及论述,揭示了武威汉代医简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甘肃简牍整理研究及保护现状概述 甘肃简牍 第1张

 随后《居延新简释粹》《居延新简 甲渠候官与第四隧》《散见简牍合辑》《敦煌汉简》《居延 新简》《武威汉简》等简牍基础研究书籍相继出版,公布了在甘肃汉简的图版、释文资料,为学术研 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以来,随着研究力量的加强和现代科技的融入,红外拍摄技术大大提高了简牍文字的识别 率,对简牍的整理研究与再整理研究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一)简牍新材料的公布 

 2011 年 8 月始,《肩水金关汉简》第一至五册陆续出版,收录了 1973 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的 1 万余枚汉简的图版以及释文。2017 年 12 月,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纂的《地湾汉简》,公布了 1986 年出土于地湾遗址的 778 枚汉简,以及 1986 年在肩水金关遗址采集的汉简的图版和释文,并附有吴 礽骧先生的发掘日志。

甘肃简牍整理研究及保护现状概述 甘肃简牍 第2张

2019 年 11 月,敦煌市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纂,张德芳、石明秀主编 《玉门关汉简》,收录了 1987 年至 1990 年采集于敦煌悬泉置及 1998 年在玉门遗址发掘出土汉简 的图版和释文。2019 年 11 月,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纂的《悬泉汉简(一)》出版,公布了 1990 年至 1992 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汉代简牍。敦煌悬泉置出土有字汉简 17000 余枚,截至目前,已经 陆续公布悬泉汉简总量的一半左右。 

 (二)简牍材料的再整理 

 《甘肃秦汉简牍集释》丛书对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之前公布的简 牍图版做了改进,分为彩色图版和红外图版,使简牍照片更加清晰,便于学者研究使用。另外,由于图 版更加清晰,对之前公布的简牍释文重新做了校释,对部分简牍还做了集释工作。 

 二、甘肃简牍的研究方向 

 甘肃简牍数量众多,涵盖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文字等方 面,极具研究价值。近些年来,大量专家学者立足于甘肃简牍,从中探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 发展等状况。除了将简牍文书的分类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甘肃还出土有部分典籍类简牍,例如武 威医简、王杖诏令册及其他出土地如居延地区、敦煌地区等零星简牍。从公布的简牍材料中,探寻 古代典籍的痕迹,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这些典籍类简牍对历史文献学、语言学、文 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极高的价值。 同时,甘肃简牍的大量出土,也为书法界提供了研究点。甘肃简牍中字体涉及篆书、隶书、草 书、行书等,作为珍贵的墨迹文物,为研究书体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书法工作者开始关注和研习甘肃简牍中的文字,简牍书法在书法界也备受关注。 

 三、甘肃木质简牍的保存现状 

 近些年来,简牍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在各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也越发突出。同时,对简牍文 物的保护也开始受到关注。长期以来,对简牍的保护主要集中在我国湖南、湖北等地出土的饱水简, 而对西北干旱地区出土简牍的保护研究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除少量墓葬出土的简牍 外,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且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比 率高,严重影响简牍保存的病害发生率比较低,干燥环境下的简牍出土时状态普遍较好,这种干旱环 境反而使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其中就包括简牍类文物。 

 甘肃简牍多为就地取材,除少量竹简,绝大部分是由柽柳、松木、胡杨等木材制作。从保存现 状来看,甘肃干燥环境下的木质简牍其主要病害有断裂、残缺、糟朽、裂隙、变形、变色、虫蛀等 类型。 

 (一)断裂、残缺 

 这类病害主要是因为简牍堆积埋藏,长期叠压受力造成,加之简牍在相对糟朽的状态下,更容易 发生残断。其表现为简牍主体断为多个部分甚至出现缺失现象。这类病害性质相对稳定,一般不会 进一步劣化。 

 (二)糟朽 

 简牍在埋藏过程中,主要组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发生降解,导致胎体的生物结构 疏松,力学强度大幅度降低。除密度相对较高的柽柳,胡杨、松木多见糟朽。这类病害属于活动病 害和可诱发性质的病害,会严重影响简牍的保存。 

 (三)裂隙 

 此类病害在干湿冷热交替作用下极易发生。一般多发生在相对糟朽的松木制成的简牍,裂隙走 向多为横向,少量为纵向。对此类病害的预防主要是保持简牍保存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发生断裂 的风险。 

 (四)变形 

 此类病害是指简牍形体原本形体上的改变。木质简牍受光照、温湿度的影响,呈现翘起、扭曲 的状态。目前基本通过改善文物保存条件和环境调控的方式,减缓和控制简牍的变形速度。 

 (五)变色 

 变色主要表现为简牍材料颜色发生变化,其形成原因主要与木材组分中木质素芳香族结构中 碳、酯和醚键的氧化还原、自由基的反应有关,助色基团中羟基、羧基、醚键等发生化学反应,并 结合在苯环或者芳香物质上形成发色体系,导致原材色发生变化。另外,微生物的侵害也是简牍变 色的主要原因。简牍变色从外观来看主要为颜色加深,对简牍文字的识别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甘肃木质简牍的保护修复 

 甘肃木质简牍的病害类型主要是断裂、残缺、糟朽、裂隙、变形、变色、虫蛀等,针对不同类 型的病害及文物保存状态实施具体的保护修复步骤。 

 (一)清洗灭菌 

 清洗灭菌是在对污染病害科学检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清洗和消毒。主要清洗和消毒材 料包括去离子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硼砂等。 

 (二)加固 

 针对糟朽的木质简牍进行加固处理,提高简牍文物的机械强度,目前加固材料主要有糖类、树 脂类、聚醋酸乙烯酯等。 

 (三)残缺、断裂、裂隙的修复 

 残缺的简牍根据实际情况先分析是否需要实施修复干预,对于无其他病害的残缺简牍,可保持 文物原状,不需要进行修复。 断裂或者因原粘接材料脱落需二次修复的简牍,使用生漆或者树脂类粘接剂进行粘接处理。粘接前需对断裂简牍形制、断口形态、文字拼接等进行拼对确认,确保拼接部位合乎简牍的原貌特征。 

 有裂隙的简牍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上,科学分析需修补的部位和修复程度。修复材料采用生漆调 制木粉末等,尽可能使用“原材料”修复,使修复后的简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原始风貌。 

 (四)预防性保护 

 1.简牍环境的监测及调控 主要是通过对简牍存放环境的监测和调控,使简牍可以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防止 简牍发生病害。甘肃简牍因其出土地环境气候的特殊性,在温湿度上应以本地域的环境气候特点以 及简牍长期存放的适宜环境条件为依据实施预防性保护。 

 一是对大环境的调控。在文物库区、展厅等简牍存放区域进行环境监测和调节,包括温湿度、 光照、有害气体等方面的调控,确保文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二是小环境的把控。根据简牍的文 物特点,采用定制文物储藏柜及定制囊匣的方式,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改善。文物展陈过程中,对 文物展柜设置相应的文物存放环境条件,确保简牍在展示过程中得到有效地保护。三是微环境下的 简牍保护措施。对简牍微环境的调控主要采取玻璃管密封的形式,可有效隔绝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同时又可兼顾简牍的展示利用。 

 2.简牍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保护的重点是对简牍基本信息以及本体二维、三维信息的采集和整理。简牍数字化保 护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简牍的信息长久保存,并在多空间实现展示利用,同时为简牍保护修 复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五、甘肃简牍保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一)简牍保护需要多学科的介入 

 甘肃简牍是木质文物,同时也是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献。保护修复是技术,考古发掘是依据,文献 研究是基础。在对简牍实施保护修复时,多学科配合,将使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同 时,也会促进多学科的同步发展。 

 (二)建立以甘肃汉简为主导的西北简牍类文物保护体系 

 甘肃简牍在材质、出土环境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进行简牍保护工作时 需要更多地结合其独有的特点进行。目前在简牍保护工作方面,亟须建立起以甘肃简牍为代表的西 北干旱地区出土简牍的特色保护体系。

一方面在南方饱水简保护修复技术上的改进和补充,甘肃简 牍更需要结合西北简牍的特点建立特有的保护修复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在完善甘肃简牍保护修复 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于西北简牍保护修复的实施标准,用以指导西北干旱地区出土 简牍的保护修复工作。 

 (三)保护修复技术手段和修复材料的探索 

 针对以甘肃简牍为主体的西北汉简,其病害发生的类型与饱水简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实 施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其特有的病害探索研发新的修复材料,使干旱地区出土简牍得到 更有效地保护。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GanSuJianZhengLiYanJiuJiBaoHuXianZhuangGaiShu.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