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甘肃武威地区汉代墓葬群陆续出土多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简牍文献。 这些发现以保存状态良好、内容体系完整、类型丰富多样著称,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史料。 主要考古成果包括磨咀子汉墓群的几次重要发现:1959 年出土《仪礼简》469 枚及日忌杂占简 11 枚,1981 年发现载有养老制度的《王杖诏书令册》26 枚;旱滩坡墓葬区的系列发掘中,1972 年 获得医学文献简牍 92 枚,1989 年再获简牍 16 枚。
武威汉简《医药简》(局部)
其他重要发现包括武威五坝山西汉墓出土的冥
告文书木牍(1984)、前凉时期姬瑜墓的拜官板与衣物疏(1985)等。这批简牍文献不仅涵盖礼
仪制度、医药典籍、律令文书等多领域内容,其书法墨迹更展现出汉代隶书艺术的演进轨迹,为
考察河西地区的社会文化形态及书法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
一、儒学教育发达
武威《仪礼简》是汉代武威地区儒学教育发达的见证。自汉武帝在武威乃至河西设郡置县以 来,通过移民实边等一系列措施,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及儒家思想文化逐步传入武威。
武威汉墓出 土的《仪礼简》分《服传》《丧服》《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等篇,是考古发现的 数量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一部经书,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反 映了儒家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在武威地区得以普及推广。 武威汉墓中发现的《仪礼简》和其他陪葬品,透露出墓主人深通儒家礼经,有可能是西汉末 期武威郡的学官,随葬的《仪礼简》估计是墓主人生前诵读、学习所用。在同一墓葬中发现的日 忌木简中,有一支背面文字为“河平□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这句内容记载 了文学弟子向老师(墓主人)家属赠送的“赙礼”。
这里的“文学弟子”就是学官弟子之异称, 与博士弟子名例相同,从“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一句中,可知“文学弟子”较多。《仪礼·聘 礼》记载“十斗曰斛”,尽管“五千余斛”指的是赠送的数量,但从另一个侧面可推测当时文学 弟子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凡此种种,都反映了汉代儒学地位大大提高,武威儒学教育兴旺发达, 儒家礼仪文化已在武威逐渐普及。
二、尊老氛围浓厚
武威汉墓群历次考古中三次发现的《王杖简》及《王杖诏书令册》,系统展现了汉代河西地 区敬老养老制度的法律化进程。这些简册作为中央政令的地方执行范本,通过诏书集录形式构建 起完整的老年权益保障体系。 在法律建构层面,简文明确记载“高年授杖”制度的核心条款:其一,年长者受赐象征特权 的鸠首王杖,“比于节”的表述赋予持杖者等同使节的社会地位;其二,严惩侵犯行为,规定凡 “征召、侵辱”持杖者均以“大逆不道”论罪;其三,确立经济优待政策,持杖老人享有市场交 易免税、优先使用驰道等特权,其赡养者可获赋役豁免。
这种授杖——护权——优抚三位一体的 制度设计,体现了汉代“以礼入法”的治理特征。 简册所载司法案例进一步印证了法律实效。汝南王安世、南郡亭长司马护等十余起跨地域案 件显示,无论官吏平民,凡触犯“王杖令”者皆被处以“弃市”极刑。这种突破身份差异的严苛 惩戒,强化了养老制度的社会震慑力。
值得注意的是,简册还延伸出特殊群体保障条款:对孤寡残障群体实施“三不政策”——非 罪不征召、诉讼不刑讯、生产免租赋。这种将尊老与恤弱相结合的法令体系,折射出汉代“老幼 废疾皆有所养”的社会治理理念。这批法律文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条文内容,更在于揭示了汉代政令文书从中央颁行到边郡落实的完整链条。
与《王杖简》一同出土的还有鸠杖(王杖),简册 中有“幼伯受王杖事”,可见其中一位墓主人幼伯生前被朝廷授予王杖,受到社会的尊重。 武威《王杖简》《王杖诏书令册》是我国古代敬老养老制度的实物见证,是研究汉代养老制 度的重要资料。阅读这些简册内容,可以感受到汉代武威地区尊敬老人以及关爱老弱病残群体的 浓浓温情。
三、中医药学先进
从武威出土的 92 枚汉代医药简可知,汉代武威地区中医药学十分先进。 武威医药简内容丰富,包括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内容。不仅列有药方名称、药味、 药量、用药方法,还有针灸方法、服药禁忌,以及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论述,对研究汉代医药学弥 足珍贵。
武威医药简记载药物多达一百多种,既有柴胡、当归等植物类药物,也有丹砂、硫石等 矿物类药物,还有龙骨、鸡子黄等动物类药物。收集医方 30 余则,有治久咳上气方、治伤寒遂 风方、治金创止恿方、治百病膏药方、治目恿方、治痹手足臃肿方、治瘀方,等等。还有一些用 药禁忌,如服药期间禁荤菜、鱼辛、酒等。医药简所记外用疗法有塞耳、塞鼻、灌鼻、药物贴敷 疗法、热熏疗法、针灸法、指摩等方法,反映出多种治病方法。简文中还有同一种病症所用的治 疗药物不同的情况,估计是不同医家的临床经验所致。
武威医药简记载的多种治疗方法,体现了 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为研究古代中医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医药学提供 了可靠的依据。 武威医药简的内容,记载了许多在当时较有实用价值的药方,很有可能是当时医者的医疗实 践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武威地区的医药水平。
四、衣着服饰丰富
汉代是中国传统服饰成型的关键时期,据武威出土汉简考证,武威民间纺织技术有了显著发 展,民众的衣着服饰品种多样,颜色丰富。 武威汉墓出土的张德宗衣物疏木牍共 127 字。墓主人名叫张德宗,衣物疏中称之为“大家”。 “大家”是古代对女子的尊称,当时人们把出身贵族、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 据此可推测张德宗是一位贵族的女子。
武威市南郊汉墓出土的张德宗衣物疏,就是张德宗的随葬 衣物清单,全文如下: 张德宗衣被囊疏:躯长衣襦一领,直领二领,练襦一领,□季明新妇送大家,缥绮直领季明 新妇送大家(意谓此两件衣物是季明妇人送给墓主人张德宗的),絮巿(fú,古代祭服)三枚,青 褌(kūn)一领,缣胁(细绢做成的衣服)一领送大家,系履一良送大家,新袜一良送大家,新 绢裙一领送大家,故裙五领,新被一领送大家,故被一领,故襦短各一领,布囊大小四领,新□ 缯白百五十匹,故小青襦一领,镜敛一枚,緟(chóng)敛(盛丝织物和钱的器具)一枚。 这份随葬衣物清单,列出了衣襦、直领、练襦、缥绮直领、絮巿、青褌、缣胁、系履、新袜、 新绢裙、被、襦短、布囊、小青襦等十多种衣物,可见汉代武威地区人们的衣着服饰丰富多样。
五、日忌杂占盛行
从出土汉简内容来看,汉代武威乃至河西地区日忌杂占之风非常盛行。所谓的日忌、杂占, 就是日辰禁忌与占验之术。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了 11 枚日忌、杂占木简,其中“日忌木简”7 枚、 “杂占木简”4 枚。 日忌木简的内容以天干和地支为主线,记述十二时辰所禁忌的内容,如木简中“买席辟壬庚。 河魁以祠,家邦必扬”“甲毋置宅不居必荒。乙毋内财不保必亡。丙毋直衣□□□□”“丁毋威□ □多作伤。戊毋度海后必死亡。己毋射侯还受其央”“(辰)毋治丧”“午毋盖屋必见火光。未毋 饮药必得之毒。申毋财衣不烦必亡”“酉毋召客不闹若伤。戌毋内畜不死必亡”等内容,涉及日 常生活中的盖房、立祠、纳财、置物、出行、治丧、喝药、裁衣等方面的禁忌。
杂占木简的内容主要为占卜吉凶,如木简中“有生财,有吏事。有恶言者,有客思之。有谛 泣,令人远行”“有喜事,君子思之,令人得财”“有风雨”“见妇人”等内容,就是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整个汉代,日忌、杂占等占卜之风盛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汉司马迁撰写 的《史记》里面就有一篇《龟策列传》,专门记载卜筮活动。
占卜活动虽然是封建时代的陋俗, 但也是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一种文化特征。例如占卜“出行”,汉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出行装备 的落后、对外面环境的担心等,让出行变得十分困难,在偏远的河西地区尤其如此。因此,人们 在出行之前,会通过占卜活动来祈求出行的顺利与平安。到东汉时期,武威的这种风俗有所改变, 《后汉书·张奂传》记载:“(武威)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 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
六、丧葬礼俗完备
从武威出土的汉简来看,当时武威乃至河西地区丧葬礼俗非常完备。汉代的丧礼有一整套完 整的程序,内容十分具体,包括了奔丧、居丧、赙(fù)赗(fèng)、葬日等诸多礼仪。汉代文士、 官吏有抄录简册作为随葬品之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也以生前经常使用的简册随葬。之所 以这样做,其实就是用简册这种特殊的随葬品向“冥间”宣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
武威汉墓出土 的《仪礼简》、日忌杂占木简、“王杖简”“告地策”“买地券”等简册,表明这种情况是汉代河西 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礼俗。 在汉代丧仪体系中,吊唁者向丧家馈赠的财物统称为“赗礼”,包含货币与实物两类形式。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简牍中“河平□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的记载,实为弟子 群体向师长遗属致送“赙礼”的实物账目,反映出汉代尊师重道的伦理传统。
该墓葬群出土器物 可分为三类文化载体:其一为身份象征物,包括墓主生前诵习的《仪礼简》册、日常占卜实践遗 存的日忌杂占简,这些随葬品直观映射其社会角色与文化修养;其二为权力标识物,如《王杖十 简》《王杖诏书令册》实系官方文书誊录本,通过制度化文本建构墓主在幽冥世界延续现世特权 的身份叙事;其三为礼仪实践物,各类器物组合共同构成汉代“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物质化 表达。
武威五坝山西汉墓出土的墓主冥告文书木牍,其实也是一份既说明墓主人生前身份,又向“冥 间”宣示的证明文书。木牍内容有“过所毋留难也”的句子,这里的“过所”是汉代人出行时使 用的通行证。这份木牍是墓主人田升宁的临终遗言,将遗言写在木牍上,埋入墓内,希望黄泉路 上的鬼神能够给予放行,相当于一份“冥间证明文书”。木牍内容还有“取升宁衣履烧祠”的语 句,焚烧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也是汉代武威地区的一种丧葬祭祀习俗。
七、财产继承有序
武威五坝山西汉墓出土的墓主冥告文书木牍,也显示了一幅汉代民间财产继承的场景。文书 木牍内容为: 张掖西乡定武里田升宁今归黄(泉),过所毋留难也。故为□□□,今升宁自小妇得绥取升 宁衣履烧祠,皆得绥过也。今升宁田地皆当归得孙赵季平所,可。今升宁田地皆当归得孙任□。
今升宁田地皆当归得。田地皆当归得孙任胡。开口愿皆自得绥禁之。物复以得孙任胡亟语言□□ □□□□在张,昊天知曲直,故为信。 文书大意是墓主人田升宁在临终前,在其妻子的监督之下,将田地财产处置清楚,“皆当归 得孙赵季平”“皆当归得孙任□”“皆当归得”“皆当归得孙任胡”,田地分别转归上述几人的名下, 并对天盟誓。 通过这一汉简内容,可见遗嘱继承财产的这种方式在汉代武威民间广泛流行,得到民众的认 可。
八、简书运用广泛
从武威出土的汉简内容来看,汉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既抄写经书、诏书律令, 又记录衣物清单、财产处置情况,还抄录中医药方、治疗方法及日忌杂占等内容。墓葬的墓主人 身份属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既有武威郡的学官,又有贵族女子;既有拥有田产的户主,又有生前持王杖的老人,从中可推测出汉代武威地区的木简书写已经进入许多家庭,较为普遍。
《仪礼简》隶书瘦劲刚健,端庄典雅,结体匀称,点画自然,左敛右舒,收放自如,章法上 有行无列,字距较大,疏朗有致,风格灵动而不失沉稳,其书法可媲美《曹全碑》《礼器碑》等 东汉名碑。《王杖简》书结体平直中见险绝之势,用笔顿挫富于变化、字形精丽秀美、笔画飘逸 飞动而又不失其自然之美,有力地证明了隶书在西汉时已经接近成熟,这对书法界以前提出的隶 书西汉晚期说、东汉说进行了重要补正。
《医药简》的隶草书法,字体体势端润而用笔精熟,已 达到心手如一之境。在宽度仅有 0.5cm 的极其有限的书法空间,书写恣意挥洒,开合、疏密、轻 重、韵律四个方面布度有方,线质遒劲,笔意圆润,行气舒畅而丰姿自具,显示书法修为已臻妙 境。这批珍贵的隶草字,既体现了“能、不能”的巧能条件,又蕴含了“为、不为”的选择艺术, 显示了隶草已经是当时人们生活文书兼备的一种字体。
武威医简中的隶草艺术直接保存了中国隶 草书法艺术成熟后的最经典艺术范本,是中国隶草传世代表作。 武威汉简除了《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之外,大多是记录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此既有 工整的抄录,也有随意的书写,很多笔画具有隶书的笔法。
此外简牍书法的出现对于后世临摹研 习汉代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史提供了珍贵的隶书临摹范本和考古史料,使我们对汉代书法的学习 和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汉碑和铭刻。我们在阅读一片片汉简上那些文字的时候,也可以想象出当时 书写者在各种场合全神贯注、用笔自如的情景。 武威简牍是十分珍贵的汉代文化遗存,为研究汉代武威地区的社会风俗、丧葬制度、中医药 学、衣着服饰、书法艺术等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绘就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图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uWeiJianZhongDeSheHuiFengMaoJiQiShuFaYiSh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