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明的时代背景及当时行草书的书学风气
(一)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历史上的晚明时期,大约只有 70 年(万历至崇祯,1573—1644)。晚明时期内忧外患,一些 文人敢于反抗却没有实权,陷入被弹劾、发配,甚至被迫害致死的境地,黑暗的政治统治时刻提 醒着文人要明哲保身。 晚明时期中国的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农经济出现了有 近代意义的新经济形态;二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中国的茶叶、瓷器、纺织品等大量进入到世界 贸易市场之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初现端倪。
晚明时期的文化同样呈现繁荣局面。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也进入到快速
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嘉靖帝推行整肃科举的政策,培养了各级优秀人才,他们不仅活跃于官场,
也活跃于社会各个行业,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此外,以传教士活动为主体的西学传入,为中国带
来了西方文化,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明代晚期的行草书的书学风气
在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较多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书家,而这种对 个性和自我的追求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寻找“复古”和“创 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突破点。可以看出晚明时期在书法变革和创新方面呈现出与当时内忧外 患的社会状态不符的现象。帖的内容大多以启牍文札为主,字体以真楷和行草书偏多,但晚明的 帖学已趋于僵化。在此情况下,晚明的行草书创作却表现得异常活跃,尤其是晚明大幅行草书的 出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明代官方字体的千篇一律。书法作为一种视觉的审美艺术,官方的台阁体在一定程度上磨 灭了人性,这必将造成文人的审美逆反。此时的文人更加需要书法的抽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性 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的书法创作风气。
2.受当时房屋建筑格局的影响。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同时也由于 统治者对住宅大小和规格的管制较为宽松,出现了大批豪宅、大型民居。高大的建筑需要与之相 对应的宏伟书画作品来进行装饰。
3.书写方式的改变。家具与之前不同,使用书桌创作成为普遍,房屋的变大使得书画案加宽 加长,更利于进行大幅作品的创作和对卷轴作品进行更好的欣赏,站立书写也更容易抒发自己的 性情,使得作品更具风骨。
4.新兴商人为凸显自己的地位,会选择追逐时尚,通过大幅作品来装点门面。这些作品按照 创造尺幅和创作效率议价,所以大量书写大幅的行草书作品,更能够增加书家的收入,这也是一 种获取财富的很好方式。
5.行草书的创作能够表现出作者的书写习惯和特有的章法,不利于作伪的人造假,侵犯当时 名家的权益。所以大量创作不仅能够使书者更好地抒发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书画市场, 保证作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金石碑刻的审美观念开始被纳入晚明行草书家的思考范围。晚明书家将篆隶笔意 融入到行草创作当中,使晚明的行草书表现出古朴、厚重的美学趣味。晚明行草书家融碑入帖的 创作实践,为行草书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在尚碑观念的影响下,晚明的行草书创作以古为师,体现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
二、王铎生平述略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 渔叟,谥文安,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明末三家”之一。 王铎 14 岁始读书,31 岁参加殿试又考入翰林院的庶吉士。后来因为拒绝参与编修为魏忠贤 歌功颂德的《三朝要典》,王铎一度被阉党忌恨。其后,他又与首辅温体仁、阁臣吴宗达产生嫌 隙,1636 年被派往南京翰林院的冷曹。1640 年 9 月,王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1645 年 6 月,王 铎受命从浙江前往南京赴任大学士。1645 年,王铎随着清军将领来到北京,并于第二年正月任职 礼部侍郎。
由于当了贰臣,王铎的政治人格受到后来者的严厉批评,但对于这一点他自己非常清 楚。虽说在清七年,他的官职从未升迁,但是生活却相当悠闲。在这个时期,他有更多的时间从 事诗文书画方面的创作以及对古字画的鉴定,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他知道只有在这些文艺活动上才 能展现出自身价值,通过艺术上的高成就挽回自己的政治上贰臣形象,通过投身文艺创作来减轻 自己降清带来的羞愧感。
他的家人对他从事文艺活动也是相当支持,甚至他的弟弟和儿子在他去
世后开始大规模举办刊刻其诗文书画的活动,也就是后世留存的《拟山园集》和书法《拟山园帖》。
在清的七年当中,王铎对朝廷是有感激之情的,此时他远比在明廷时活得惬意,他也时常告
诫在清任职的两个弟弟和儿子不要暗地里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鼓励他们为朝廷效力。
三、王铎行草书的临创观以及对其技法的分析
(一)王铎行草书的临创观
王铎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裂、革故鼎新的时代,此时的书法领域也呈现出独特的局面。明末清 初王铎的书法在两方面集大成,一是法帖,二是古帖。依据薛龙春先生的收集和统计,王铎传世 的书法作品以及刻帖超过了 1000 件,其临摹作品几乎涵盖了从汉末到宋代米芾的所有传世刻本, 其中以《淳化阁帖》为主。学古方面他以东晋二王为宗,旁及张芝、锺繇以及南朝诸家,提出了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概念。 王铎对临帖的重视,体现在他始终把握二王传统的文人书法正脉。他提出“书不师古,便落 野俗一路”。
在《临淳化阁帖》卷后,王铎曾自跋道:“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 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 辄强项不肯屈服。”由此可知首先王铎取法很重视其是否正统,并不是什么帖都学;其次从“强 项不肯屈服”可以看出,王铎有着想要和唐宋书家比肩、自成一家的勇气和自信,并且在继承传 统与追求个性上探求自己的出路。王铎追求正统还体现在他临摹王羲之的法帖上写有“拟吾家逸 少帖”这几个字,展现对其所临摹的法帖崇尚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向后人强调自己书学观念的 正统。
王铎对古人的超越之心是很强的,从临摹二王法帖中破蛹而出,从古帖中汲其精华,并想 能够在古法上有所突破。 通过对王铎行草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可知,王铎行草书注重“势”。这种在行草书作品中体 现出的势,似乎可以看出王铎一生的际遇和他想要通过笔墨进行诉说的那种复杂心境,宣泄自己 沉闷而又抑郁的心情。因而他的书法创作充斥着更多激烈的情绪与执着的叛逆。
王铎的行草书在 当时可以称得上开宗立派,推动了书法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会对前人经典进行否定,王铎 对于张旭、怀素这两位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进行了批评,已经达到了“怒目而斥”的程度。在《草 书唐人诗卷》的跋中,有这样一段话:“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 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可以看出王铎将张旭、怀素贴上“野 道”的标签表明了自己所书的“正统”,三个连续的“不服”也体现出王铎敢于质疑前人的勇气。 王铎在学帖过程中并未完全沉溺于法帖当中,他“泥古而化”,敢于突破帖学所带来的局限。
提出 “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淳化阁帖》 以及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等数位名家。从他的传世行草书中不难发现有大量的异体字。王铎书 写异体字,或者说书写那些奇字的原因大致是他临古刻帖非常多,见识也广,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个性。
大量临习作品,对一个字达到极其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将二王信札小字拓展为大字立轴 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颂。除了二王,王铎在临帖上对宋朝米芾等法书也有着深入研究。他对米芾尤 为敬佩,他曾说,“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虞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从他的行草大轴可 以看出米芾的影子,这也使他的书作增加了苍郁雄奇的另一种格局风貌。
王铎行草书可分为两路,一路常用于书写手札和信札。其风格主要受王羲之《圣教序》和米 芾书法的影响,用笔沉着稳健,点画匀称劲健,结体工整紧密,体势俊巧古雅;另一路行草书则 是多为临古帖的诗文和立轴作品。 王铎的草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成就也最高。他博采诸家之长,对唐宋名家借鉴的同时融合 自己多样性的临帖方法创造出气质非凡的草书风格,开一代先河。
王铎喜欢用锋毫细硬的毛笔, 这样更能体现出笔画的骨力。王铎作品中的墨色变化特别大,由浓到淡、到枯、到润,层次丰富, 对比强烈。不难发现他的草书作品中连绵的线条非常多,线条粗细较为均匀,线质和结构十分讲 究,这是由于他有深刻的传统根基。草书虽然放纵但不狂野,与二王体系的清玩雅质形成较大差 异,也体现出晚明书坛风格多样的局面。
近人马宗霍尝云:“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 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王铎在临帖和学古道路上有着 自身的独特追求,所以能够冲破帖学的限制而一洗柔媚时习,创造出纵横舒展、沉厚雄强、欹侧 奇险、气势磅礴的新书风,更享誉当代。
(二)对王铎行草书技法的分析
王铎一生创作的精品很多,书法的形式也多样。他把握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他的行 草书和大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巨幅的立轴作品和草书长卷。王铎行草书法的特征和他的技法上 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王铎的基本功非常深厚,一生临了很多的古帖,天天临池,日日创作,从不间断,积 50 余 年书画的强大功力。姜绍书《无声诗史》记载,“正书出自锺元常,虽模范锺王,亦能自出胸臆”。 这里的“自出胸臆”笔者认为是汲取了唐人书法又进行了改造,质朴古意而又厚重端庄。表现在 他的行书中则是:
(1)造型奇异多变,纵横趋势自如。这是他从魏晋的小字中获取到的精华。
(2)笔墨厚重圆润,笔笔有来历,处处洋溢着古意。这是学习唐颜、柳的雄阔气象,从他 的立轴中可以看出,字的线条扎实、厚重不轻浮。王铎一生钟爱二王,对二王体系的借鉴,使得 他的行书笔笔有来历。
(3)他“泥古而化”,善于变化,整体的风格中线条流畅但也有生拙之感,沉稳中见硬倔, 一派天真。
2.王铎在用笔和用墨上的极度讲究。他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涨墨”这个技法,从而产生了强 烈的视觉效果。涨墨法使得整个条幅作品产生了轻重缓急、枯湿浓淡的强烈艺术效果。这样的作 品若是在展厅中挂出来,整个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当今书法的创作,很多作者都运用了 这种技法。
涨墨法的运用一般在生宣上比较能显现出来效果。王铎时代的行草书作品,大多是用 绢本、绫本书写的,这些绢本、绫本就是半生熟的。半生熟的纸能收得住,不会使墨完全溢于笔 画之外,另一方面又能够在渗的过程中比较快地充分吸收,产生沉雄之势。“涨墨”顾名思义就 是让墨涨到要溢出原有的笔画之外的现象。
多半是以蘸浓墨后掺水,来有意地进行墨韵的变化, 使之产生浓淡润湿丰富的层次,从而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笔墨情趣。王铎用墨的大胆,是由于他国 画的深厚基本功,在学画的同时也可以摒弃一些书家对于法帖自身的局限,充分在画画当中运用 一些率真的笔意和大胆的想象。这也有效地帮助后人在他留下的巨轴行书中汲取合理画意所产生 的涨墨法,并且运用到行草书的临摹和创造当中。
笔者在分析王铎的行草书传世作品的时候,能 感受到他书写的性情是非常沉稳的,比较内敛,不急着去表现所谓的飞动之势,但是飞动自在, 也正是他内心的安定所表现出来的。
四、王铎行草书临创观带来的启示
(一)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王铎在学习二王的过程中也改良了二王,变温文尔雅的魏晋韵 致成雄强连绵、潇洒恣肆的个人风格。王铎以线条不可思议的、连续的纵深盘旋,构筑出动人心 魄的艺术境界。上承下接,笔势连绵,奔腾跳跃,左冲右突,纵向跟横向穿插的应用非常高明。 而我们现代人的书写方式,在这一点上很难突破。
(二)专攻一脉,取各家之所长。王铎终其一生专攻二王一脉,体现王铎对于二王书法的喜 爱,也反映出其持之以恒的毅力。虽然博采众长,学习了魏晋到宋元多家,但都是在学二王的基 础上进行的。当今学习书法也要这样,要脚踏实地。学习书法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抱有速成的心 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anMingBeiJingXiaWangXingCaoShuDeLinChuangGuan.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