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0-11 16:36610
虽然王羲之风格笼罩着初唐以后的整个书法史,但是其间亦不断会发生其他书法风格在书坛 中形成一定热潮的现象。明代中期的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吴门地区 就曾出现一股学习锺繇书法风格的热潮,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股学习锺繇书风热潮的具体情 形究竟如何?这一热潮基于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这一热潮体现了吴门文化精英对锺繇书...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虽然王羲之风格笼罩着初唐以后的整个书法史,但是其间亦不断会发生其他书法风格在书坛 中形成一定热潮的现象。明代中期的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吴门地区 就曾出现一股学习锺繇书法风格的热潮,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股学习锺繇书风热潮的具体情 形究竟如何?这一热潮基于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这一热潮体现了吴门文化精英对锺繇书 法什么样的理解?吴门文化精英对锺繇书法的理解体现了什么样的书法观和历史观? 

 一、锺繇书风热潮在吴门 

 在中国书法史中,尽管存在升降起伏的情况,但锺繇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锺繇(151 —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出身于东汉末年寒门名士家庭,后来在曹 魏阵营不断攀升,官至太傅。据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锺繇擅长铭石、章程、行押三种字 体。《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荐季直表》(图 1)等被认为是他的传世作品。 另外,还有《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礼器碑》等碑刻也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锺繇 所书或所铭,这遭到了马宗霍等近现代学者的质疑。从古至今,一直有学书者将他视为书法宗师, 将他的书作视为书法范本,锺繇书风热潮在历史上多个时期出现,此处以东晋时期、明代中期为 例进行说明。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锺繇 祝允明 王宠 第1张

祝允明 临锺繇《墓田丙舍帖》

第一次发生在东晋时期,以卫夫人、王羲之、李充为代表,他们曾以锺繇书法为模仿对象。 《晋书·李充传》载:“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矩,江州刺史。充少孤,其父墓中柏树尝为 贼所斫,充手刃之,由是知名。善楷书,妙参锺、索。”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了南朝时期,如王 僧虔、萧子云等习锺法。米芾《海岳名言》载:“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 分,不一伦。”之后,这一热潮逐渐减弱,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消退。 

 第二次发生在明代中期的吴门地区。明代中期的年代划分,在不同史家的叙述中略有差异, 有正统到嘉靖(1436—1566)之说,也有正统到隆庆(1436—1572)之说等,对于这些说法,此 处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弘治到正德(1488—1521)两朝的情况。明代时期的吴门主要指苏州, 也包括苏州府下辖的太仓、常熟、吴江、吴县和昆山等地。从唐代初期到明代早期,锺繇书风一 度沉寂,到了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再次在吴门地区迎来了复兴。期间,在该区域,大量书家模仿 锺繇书作的笔法和风格,产生了大量锺氏风格的杰作。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锺繇 祝允明 王宠 第2张

明代吴门最杰出的三位书法家,无疑是祝允明、文徵明和王宠,他们都临摹过锺繇的作品, 其中祝允明和王宠更以锺繇的笔法和书风为重要基础和核心渊源,形成自己独辟蹊径的风格。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号枝山,亦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屡试不 中,55 岁时以谒选入仕,官至应天府通判。祝允明非常善于临仿古人,广泛取法历代名家,锺繇 也是他的重点临摹和学习对象。他有不少书作要么是对锺繇的临摹,如祝允明临锺繇《墓田丙舍 帖》(图 2),要么是采取锺繇的笔法和风格进行书写。祝允明的《洛神赋》,综合了锺繇和王羲之 的风格,据文徵明《跋祝京兆洛神赋》载:“祝京兆书法,出自锺、王,遒媚宕逸,翩翩有凤翥 之态。”文徵明又在《祝京兆临宣示表》后题跋:“今京兆所临,直逼晋、魏,移神手也。”祝允 明为黄宽甫《约斋闲录》所书《约斋闲录序》则糅合了锺繇和王献之的风格,王世贞《三吴楷法 十册》指出:“《约斋闲录序》,出入锺太傅、王大令,古法郁勃指掌间,而雅致精密,削去畦径。” 祝允明所书《陆翁墓碣》,采用的是最典型的锺繇书风,据王世贞《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载: “《陆翁墓碣》字稍大,而最古,元常之典刑矣。”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经八次应试, 均以落第收场,仅以邑诸生的身份以选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因此而获得称号“王贡士”“王太学”。他以学习王献之最为出名,而锺繇亦是他重点学习的对象。王世贞跋王宠《五忆 歌》:“其用笔秀雅,绝得《尚书》《宣示》《乐毅论》遗意。”陆时化跋王宠书《云林诗卷》则认 为:“全师锺繇,从隶法出。”张廷济指出王宠《临洛神赋》纯从锺繇《荐季直表》出:“若更永 其年,当窥十二种意外巧妙。”王宠还留下了一些锺繇《荐季直表》《宣示表》《自拜表》等的临 作、仿作,如王宠《临〈宣示表〉》(图 3)。

试论明代中期锺繇书风在吴门地区的流行 锺繇 祝允明 王宠 第3张

王宠《临〈宣示表>》(局部)

文徵明留下的书作,虽然锺氏书风的痕迹不明显,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文徵明曾对锺繇的作品进行临摹。关于锺繇的《宣示表》,文徵明曾自述:“余昔有兴临之,缘病懒而止。”对锺繇 此书,文徵明也曾下过功夫临摹,虽然中途停止了学习,但必然在临摹过程中从锺繇书风中受益。 由于祝允明、王宠和文徵明在吴门以及周边地区的号召力,他们也潜移默化地将锺繇书风的 效应更加广泛地渗透在江南书坛之中,在书法上的趣味和取法影响了一大批的书家,如文彭、彭 年、陈淳、王穉登、莫是龙等。 为什么锺繇书风会流行在吴门地区,而非其他地区? 

 二、吴门锺繇书风热潮的渊源 

 弘治、正德年间,吴门兴起锺繇书风热潮的原因,首先需要放在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中去考察。 最重要的一个大背景是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与之伴随的是文化重心 南移。尤其是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使得在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文化荟萃之地。 到了宋代末年,中原文化进一步南渡,大量一流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聚集在临安以及周边地区, 为三吴地区再次注入璀璨的文化血液。

长期作为文化中心,使得三吴士人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文 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驱动他们维持地方性文化和全国性文化的互动和汇流。 锺繇书风热潮的实质其实是复古主义,应该从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索分析其渊源。 从历史上来讲,这股复古主义的风潮直接和赵孟 提倡的“古意”有关。赵孟頫作为吴兴八 俊之一,是吴地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偶像。

赵孟頫《印史·序》载: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 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 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 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谂于好古 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 赵孟 试图在篆刻领域用“合乎古者”取代“以新奇相矜”的现象,希望借助“汉、魏而下 典型质朴之意”纠正当下的流俗之风。 

 赵孟頫大德五年(1301)在《自跋画卷》中题写跋文: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 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 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赵孟 发现当时画家“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毛病,试图通过“古意”的提倡,改变绘画 “百病横生”的局面。 

 从现实层面来讲,明代中期由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文学领域发动起来的复 古思潮,扩散到了书法领域。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边贡、康海、 王廷相形成一个文学群体,被称为“七才子”,后来又产生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 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这个文学群体,前一个群体被称为“前七子”,后一个群体被称为“后七 子”。这两个群体都打着复古的旗号,相关研究者指出,当时文学复古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两方面: 第一,台阁文学“纷芜靡曼”的风气使得文坛陷入萎弱卑冗的局面;第二,明初以来,奉行程朱 理学,理学的理念渗透到文学领域,致使明初文学“尚理而不尚辞,入宋人窠臼”。前七子试图 通过复古主义纠正台阁文学和理学文学的流弊。李梦阳《论学上篇》载: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是故贤者不讳过,愚者不窃美。而今之文,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 

 李梦阳发现,理学、文学“合道”的要求使得文学失去真实性的品质,而“文其人如其人”, 写哪个人,像他真实的样子就行了,不文过饰非,不虚情假意。李梦阳实际上是通过“复古主义”, 以现实主义的倾向取代道德主义倾向。 李梦阳《与徐氏论文书》载: 夫诗,宣志而道和者也。故贵宛不贵崄,贵质不贵靡,贵情不贵繁,贵融洽不贵工巧。

前七子形成文章崇尚秦汉、古诗崇尚汉魏、近体诗崇尚盛唐的主张,将这股全国性的风潮带 入吴地的关键性人物是徐祯卿。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 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寺副。其诗歌风格,熔炼精警。论诗贵实,反对追求形式,空陈华藻。 

除了在诗文中积极实践复古主义美学外,徐祯卿在《谈艺录》中对该理念在理论上进行了升华。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评价道:“徐祯卿又有《谈艺录》一卷,论诗颇多精语,其独到之处, 非李梦阳、何景明所能及。”因文学上的贡献,后世将徐祯卿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合称“吴 门四才子”。除徐祯卿之外,王宠、黄省曾、袁袠(zhì)等吴门文士积极响应这一文学思潮,甚 至向李梦阳当面请益,亲聆謦欬。 

 从今天的文艺观来看,书法和文学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专门领域,为什么文学思潮和书法思 潮能够相互影响?这代表了一种怎样的书法观和历史观呢? 

 三、字文合一和退步论 

 前七子文学复古主义的主张在形成风潮之后影响到了书法,但这股风潮形成之际也吸取了书 法领域“仿古”的经验。李梦阳《再与何氏书》:“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 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耶?”李梦阳认为,文学和书法是一致化的,既然书法 可以通过“模临古帖”自我实现,那么文学也可以。李梦阳试图通过在当时已经蔚然成风的书法 复古主义为文学复古主义找到合法性的基础,在这股文学复古主义形成全国性的风潮之后,开始 反哺书法领域。王宠便是例证。根据薛龙春的研究,王宠对何景明和其他六子的诗歌非常推崇, 背得滚瓜烂熟,直到内化成了自己的潜意识。

王宠曾寄诗给朱曰藩,搬用了何景明的诗句“闲居 览遗篇”,竟浑然不自知。除此之外,王宠抄录《何大复、六子诗》送给学生金用,抄录何景明 《赠薛蕙诗》送给友人朱浚明。当时文学复古主义的风潮是王宠书法复古主义的重要驱动。 文学复古主义和书法复古主义相互影响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认为“文与 字一也”。“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从西方引进“自律性艺术”的概念 之后才产生的书法观。

无论是祝允明、文徵明还是王宠,虽然他们是明代中期最重要的书法家, 但他们并不是把“书法作为自律性艺术”的“书法艺术家”,相反,他们还是诗人,甚至是画家、 学者。对于当时的文化精英而言,并不把“书法”视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和文学的关系,实 际上是不能割裂的。文学复古主义,建基于书法复古主义,又反作用于书法复古主义,书法和文 学彼此交缠,相互渗透。

因此,在他们看来,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包含字和文的综合性艺术,而不 是一门只有“字”的审美形式的专门性艺术。 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所持书法观和时下所奉行的书法观有差别,对于书法历史的看法,亦与 今人普遍采用的进步史观不一样。因此很有必要借助锺繇书风在吴门形成热潮这一现象来考察明 代中期士大夫的书法史观的情况。 从南宋以来,随着衣冠南渡,彝器文物荟萃三吴地区,这为元明时代实现“文艺复兴”奠定 了物质基础。《荐季直表》进入吴门无疑便是一个极佳的例证。

祝允明《跋锺元常荐焦季直表真 迹》揭示了《荐季直表》以“锺繇真迹”的名义进入吴门地区的过程: 弘治初,客从越来,持锺元常书《荐焦季直表》示予,察验真伪,将售诸博文家,予未敢决, 亦以岁月绵阔已甚,不能不传疑也。后乃归之沈先生启南家,先生长子云鸿为予中表姊夫,更诹 于予,予应之犹是也。他日,外舅太仆李公阅而赏叹不置,特为鉴定,题曰:此千二百年之真迹, 希世之宝也。然后众论乃定。公又言:曩于秘府见二王书,二王书则人间未闻影响,二十年前有 以十八字为右军书,嘉兴人以重贾购去。然固亦未能决者也。 

 在弘治初年,锺繇《荐季直表》从越地进入吴地,祝允明是最早的鉴定者,但称之为《荐焦 季直表》。祝允明对于《荐季直表》的真伪问题一直存疑,推动该书被吴门普遍接受为锺繇真迹 的核心人物是李应祯。虽然祝允明对此有所保留,但对于该帖在吴门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 作用。李应祯正是祝允明的岳父,而此书的藏家沈云鸿是祝允明的表姐夫。想必是祝允明将此作 向岳父李应祯引荐的。

与祝允明依然存疑的态度不同,文徵明接受了李应祯的鉴定意见,文徵明《跋荐季直表》: 先友李公应祯又尝亲为余言锺其妙,谓“虽积笔成冢,不能得其一波拂也”。

公书法妙一世, 其言如此,余又安能辟置喙其间哉? 实际上,锺繇所处时代距离弘治年间相隔将近 1300 年,为什么一种古老的书法风格会跨越 千年,成为新时代的流行风格?为什么当时的书家,要采用“古典风格”,而不是“当代风格” 呢? 从南朝到唐代,古典风格主要指张芝、锺繇、王羲之和王献之构成的“四贤”,到了唐太宗 李世民之后,经过李世民以皇帝身份尊王羲之,为《晋书》中的《王羲之传》作传赞,对王羲之 作品的收藏和珍视,将王羲之书法风格在弘文馆等馆阁中作为官方文件标准字体,使得王羲之从 四贤甚至二王的序列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不可撼动的古代经典之至尊。

王羲之秀丽雄逸 的书风,不仅成为笼罩唐代的典范,也是其后历朝历代必须面对的师法对象。虽然锺繇书风在明 代中期吴门形成热潮,挑战了二王书风的统治地位,但是,无论是锺繇书风,还是二王书风,同 样都是书法史中的“古典风格”。 对书法领域所奉行的历史观决定了他们书法实践的路径。实际上,当时对书法的演化历史奉 行一种退步论。

祝允明在《书述》提供了最典型书法退步论的表述:“书理极乎张王锺索,后人 则而象之,小异肤泽,无复改变,知其至也。”他认为,书法在张芝、王羲之、锺繇、索靖已然 达到巅峰,后人只能以他们为典范,模仿他们,以求与他们相似,但是不能超过他们,即便可以 实现微小的表面差异,也无法实现本质上的改变。正是因为他们奉行这种退步论的书法史观,才 使得他们会采用锺繇书风这种古典风格来塑造他们的“当代风格”。 

 结 语 

 明代中期,吴门地区形成锺繇书风的热潮,以祝允明、王宠、文徵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吴门书 家受到锺繇书法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股风潮之所以在吴门兴起,是因为三吴地区从西晋末年到 北宋末年,经历多次衣冠南渡,使得彝器文物荟萃此地,为“复古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时 由李梦阳和何景明主导的对抗台阁文学和理学文学的文学复古主义,原本是从书法复古主义受到 启发而产生,随后又反哺于书法领域,鼓励了吴门书家在书法实践中走“再现古典风格”的路径。 之所以文学复古主义和书法复古主义相互影响可以实现,在于当时独特的书法观和历史观。

当时 的人们奉行的书法观认为,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包含字和文的综合性艺术,而不是一门只有“字” 的审美形式的专门性艺术。并且,对于书法历史采用一种退步论,认为张王锺索为代表的古典风 格才是书法的极致或者本质,后世的书法实践需要不断回溯“古典风格”才能是其所是。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slmdzqsfzwmdqdlx.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