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画的发展,一方面与明 清书法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明清文人画也影响着明清书 法的审美图式与艺术形式。比如:明清书法中,以王铎为代 表,在其书法中,大量运用涨墨效果,这种涨墨的运用,在 某种程度上,与大写意绘画的笔墨效果有所关联。
(三)以学养书成就谢稚柳书法“文人气” 根据《谢稚柳系年录》,1944年“稚柳开始整理《敦煌 石室记》,准备著述《敦煌艺术叙录》。……。大千、稚柳 敦煌之行,临画著述,中国的‘敦煌学’始倡”。[4]72谢稚柳 受张大千之邀,去敦煌待了一年左右。他通过实地测绘、考察、鉴赏,对敦煌艺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思考和梳理。以其 对敦煌艺术的敬畏和膜拜,以及在学术理想上对敦煌艺术需 有一番造诣,最终成就了他的敦煌学著作《敦煌石室记》和 《敦煌艺术叙录》,为中国敦煌艺术和“敦煌学”的首倡与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稚柳在民国时期追求碑帖融合的审美思潮下,其书风 并没有体现出碑帖融合,而是自始至终坚持自己对帖学的追 求,这正如当代学者在分析谢稚柳书法时所说,谢稚柳书法 并没有去追求和取法碑:“虽然沈尹默写了十多年的碑,谢 稚柳少时也曾学过碑,但在他们的书法中却很难看出‘碑帖 结合’来,完全是典型的帖学意味。”[2]52在郑重先生编著的 《谢稚柳系年录》中,非常详细地讲述了谢稚柳在当时那个 文人圈中的交际活动。张大千、沈尹默、潘伯鹰等互相诗词 唱和往来,彼此序文相赠。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沈尹默、潘伯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初饮誉书坛的两个帖学大家。他与沈 尹默、潘伯鹰的关系非同一般,根据谢稚柳回忆与沈尹默的 交往:“我与尹默先生相识是在重庆,当时我才三十岁。尹 墨先生是前辈,他要比我大三十岁。当时我与尹墨先生同住 在重庆陶园,仅有两间之隔,几乎是朝夕相见,谈诗论书, 我是获益匪浅的。”[5]75他们朝夕相处,谈论诗书,在艺术理 想上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就是以学养书。本来,谢稚柳 当时的文人交际圈,没有一个不是诗词书画的全能,基本都 是大学者、大文人,然后才是大书法家和艺术家。
书法中的文人之气,源于创作者深厚学识修养的积淀。 当代学者这样论述谢稚柳以学养书:“在20世纪50年代之 前,谢稚柳一直在机关供职,他不但不是以全副精力作画 的专业画家,而且对美术史和书画鉴定的兴趣并不亚于绘 画,或者说他像古代文人学士一样是以画为余事的。……1942年,……来到敦煌。
数月的考察,不仅使他在日后完 成了敦煌学的开山之作《敦煌石室记》与《敦煌艺术叙 录》,……。”[6]谢稚柳是以文人和学者自居,将绘画史、 书画鉴定作为自己与绘画等量齐观的兴趣,或是说,在当时 文化语境下,他也许是将学术与书画鉴定作为自己的第一兴 趣,然后才是绘画和书法。绘画和书法在他的眼里,是以一 个学者的格局和胸襟去阐释的。 根据《谢稚柳系年录》记载:“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六 日《新华日报》刊稚柳作《忆寄园》云:‘离开故乡常州已 五十余年。……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我那时读过书的寄 园和教过我的教师——钱名山先生。
名山先生是晚清进士, 是江南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我日后从事书画和鉴赏, 写作诗文……都受他很大影响和教育。’”[7]无独有偶,再 一次印证谢稚柳作为一个文人和学问家的心路历程,伴随其绘画和书法创作。因此,我们从他书法作品的审美风格中, 理解到学者型书家的谢稚柳。
三、谢稚柳书法风格形成的外因
影响谢稚柳书法风格发展的不仅有如上所述独立文人风 骨、书画相通思想、以学养书这些方面的内在因素,还有巴 蜀人文语境与自然环境方面的外在原因。 (一)与巴蜀文人谢无量的交往 根据记载:“一九四零年,庚辰,三十一岁。二月十四 日,稚柳致简琴斋信:‘琴斋道兄:手书奉悉,稽事未即 报,歉罪奚如。大千六日由昆明飞渝,承近况快慰。无量石 章并扇均收到,精妙绝奇于言谬,珍宝是重,则又不知何以 为报耳。’……无量即谢无量。”[5]74根据此记述看出,谢稚 柳与谢无量往来甚好,谢无量为谢稚柳刻章制扇,谢稚柳如 获至宝。
谢稚柳 草书 《致韩天衡信札》 24.3cm×33.4cm 豆庐藏 请于下星期一下午三时,曹老嘱代告,至其处一行。顺致近佳。天衡老弟
谢无量不仅是中国文史哲领域的大家,他对于推动 巴蜀文化研究与发展,也功不可没。谢无量的文化精神中, 渗透着深厚的巴蜀文化精神与韵致。谢无量与沈尹默也在民 国文人圈中有着很好的翰墨之交。虽然,谢稚柳与沈尹默在 书法风格上渗透出的是“二王”一系的蕴藉典雅的帖学书 风,而谢无量在当时书法文化语境下,虽然受到了给贴兼容 风气的影响,但是,他是将碑的气息内化在自己的笔墨线条之中,不露其学习古法的痕迹,以一种天真自然、任我性情 的书写,活跃于书坛。但是,他们三个都是当时的大学者, 他们或是在某一领域有着自己深刻的研究,或是在文学、史 学、哲学领域皆著作等身。因此,他们都是以学养书的典 范。谢稚柳书法中,尤其晚年书法风格中那种不拘一格的书 写,在与他和以谢无量为代表的巴蜀文人交往中,受其巴蜀 文化思想影响不无关系。
谢稚柳 草书 自作诗《题天衡刻印》 101.5cm×101.5cm 豆庐藏 释文: 金龟玉钮开秦汉,宋叠元朱又一时。皖流浙派风靡体,肯为吾贤真本师
(二)谢稚柳对巴蜀人文语境以及巴蜀山水的青睐 根据《谢稚柳系年录》记载,1942年秋,谢稚柳在成都 举办了画展:“是年秋,成都举办谢稚柳画展。此系‘处女 展’,稚柳在敦煌,未能参加。”[8]831943年11月,谢稚柳在 成都再次举办画展:“11月,‘谢稚柳画展’在成都举行, 展出地点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术协会,由谢无量题写‘谢稚 柳画展目次’,展山水花鸟人物40幅。”[8]86谢稚柳两次到成 都办画展,体现了谢稚柳对成都人文环境的特有情结。 根据《谢稚柳系年录》记载:“是年(指1946年), 稚柳于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上海成都北路中国画苑举办 画展。
画展自序云:‘蜀道迟徊,春秋八易,乡关重履,及 闻乱莺,回首岁华,忽焉尘梦,既流离于世故,初自放于 丘壑,剑阁峥嵘,峨眉横绝,渭城朝雨,太华夜碧,观离堆 之巨流,登青城之崔巍,平生行屐,将无假宠丹青,乞灵水墨,俯仰无极,陶写有 涯。’”[4]75从该序言中, 非常清楚地证明了巴山蜀 水中的剑阁、峨眉、青城 在他心中的形象,以及巴 山蜀水给予他的灵感。 在此次展出的80幅 作品中,有《峨嵋太平》 《峨嵋九老洞至遇仙寺道 中》《青城玉雅》等以青 城山、峨眉山为题材的 画作。[4]75第二年,又作 《峨嵋秋色图》题为: “初入峨眉,过洪椿坪, 对望遥山,时当深秋,晴 雪乍消,光景良美,因得 此稿,既归江南,辄写旧 游,奉乙藜先生方家教 之。弟谢稚柳时丁亥四 月,白门。”[4]78在1948年 谢稚柳出版的画集中,也 收入了峨眉题材的画作: “一九四八年,戊子, 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