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高礼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留苏美术家的代表人物,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方面成就显著。本文以苏高 礼的人生历程为线,切入其油画创作和教育理念,通过梳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而探究作品背后的艺术风格和 精神品质,总结其油画特色与教学成果,以期对苏高礼其人其艺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苏高礼;油画;油画民族化;美术教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 共选派33位美术家赴苏联留学, 回国后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 文化艺术建设的大潮,为中国美 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谱写了重要篇 章。苏高礼(1937—2019)正是这 一时期公派留苏美术学人中的一 员,从中央美院附中立志终生从 艺,到海外求学,再到任教于中 央美院油画系并主持油画研修班等 教学工作,苏高礼为探索油画的民 族化和现代化,以及培养新中国 美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立志从艺:从央美附中 到列宾美院
1937年,苏高礼出生于山西 省平定县南阳胜村,自幼钟爱绘 画。1954年,17岁的苏高礼为了 学习艺术,怀揣老师刘炎给的5 元钱报考刚刚成立的中央美院附 中,在创作环节,他绘制的《为 祖国而学习》获得好评,由此开 启了系统的学艺之旅。
在中央美院附中求学时,苏高礼深知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在接受 学校严格的造型训练的同时,不断外出体验生活。1955年,在学校的安 排下,苏高礼来到昌平茂陵下乡实习,这也是其学艺以来“第一次以艺 术为目的深入生活、实地写生”[1],创作了水彩画《菜篮子》《水缸》 (图1)《村口》和系列速写作品。
图1 苏高礼《水缸》纸本水彩 15.5cm×21cm 1955年 山西博物院
这一时期,苏高礼也经常利用假期回 家乡采风写生,或结合自己儿时记忆作画,创作了诸如水彩画《忆家乡私 塾》(1955)和《赶了个好庙会》(1957)等作品。综观苏高礼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画面虽以固有色为主,强调明暗变化,人物造型有稚气,但 构思新颖,生活气息浓厚。 1958年,苏高礼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至中央美院学习油画, 并受教于艾中信、黄钧等美术大家。得益于中央美院的悉心培养,也 缘于自己的勤奋和悟性,1960年经过严格的审查选拔,苏高礼作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第六批公派留苏美术学人中的一员,出国留学, 并进入了列宾美术学院学习。
留学前,普拉斯托夫(Пластов Аркад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就是苏高礼喜欢的苏联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题 材的选择还是语言的运用,都细腻地流露出艺术家对自己的国家和大自然 深深的眷恋,这也使苏高礼想起自己的家乡——太行山。普拉斯托夫的艺 术创作也启示着青年苏高礼——艺术创作的源泉存在于生养自己的故乡 中,存在于最眷恋、最熟悉的乡情、友情和亲情中,这为苏高礼留学后的 艺术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列宾美术学院时,苏高礼求知若渴,他除了专业学习壁画,还对 马赛克、坦培拉等技法有所涉猎,尤其对素描造型规律和油画色彩语言有 着深入的研究。
图2 苏高礼《山路》布上油画 35cm×46.6cm 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经过两年严格系统的训练,苏高礼的艺术技艺越发熟练, 并于1962年顺利进入梅尔尼科夫(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Мыльников)工作 室,成为该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位中国籍留学生,他被工作室师友亲切 地称为“高利”(音)。梅尔尼科夫对苏高礼抱有期望,并建议他吸收中 国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如采用薄画法以“写”的方式随机应变、任心而 成,追寻中国美学意趣,而不只是做一个黄皮肤的洋画家。 苏高礼深知出国留学机会来之不易,为学到地道的西方艺术和科学 系统的教学方法,他在列宾美术学院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逢周末,苏高礼 便带上大列巴,步入他的“第二课堂”——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艾尔 米塔什博物馆和普希金博物馆等,欣赏艺术经典,拓展视野,深研欧洲油画材料技法与用色规律,以及 学习现代派艺术的造型、用色和 装饰效果。在观展时,苏高礼也 临摹了多幅世界经典名作,如弗 鲁贝尔(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рубель)的《玩纸牌的吉普赛女 郎》等。这批临摹作品后被运送 回国,在全国各地多次展览。在 当时艺术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 无疑是极为珍贵的学习范本。 1961年至1962年夏季,苏高 礼先后前往阿鲁布卡、索契等地 进行外光写生训练,创作有《阳 光小镇》《黑海岸边》《一条小 河》《树荫下的少女》,以及带有 凡·高艺术风格的《日照码头》等 作品。
透过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苏 高礼的艺术创作用笔沉稳概括,色 彩明快饱满、对比强烈,能够准确 地表现出当地人的惬意生活与自然 风貌,画面既有现实主义的古朴浑 厚,又有印象主义的灵动绚烂,给 人一种稳重中见逸韵、苍劲中见 秀拔之美感,别有一番风味。[2]这 样的一种艺术风格也为其归国后 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发展道路。
图3 苏高礼《列城隆冬》布上油画 33.3cm×49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
梅尔尼科夫对苏高礼的毕业 创作给予细心指导,并建议他不 仅要将社会现实与人民情感融入 创作,而且还要展示出中国特色 与民族风格。苏高礼选取了体现 社会各界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场景作为毕业创作的题材, 并绘制了素描草图。1966年,苏 高礼凭借4平方米的玻璃壁画作品 《农》,以及部分艺术创作顺利 毕业,并获得“油画家和美术教 育家”称号。
苏高礼本欲借毕业 创作的机会,将彩色玻璃镶嵌工 艺技术带回祖国,但受列宾美术学院“彩色玻璃配方为机密,不得 外传”的规定所限,只好作罢。[3] 留学期间,苏高礼全面而 系统地学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锤炼出扎实的造型与色彩运 用能力,尤其从梅尔尼科夫处学 得对“剪影”效果的运用,在其 日后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苏高礼回国时不仅带回了大 量画册,还有一批其留苏期间的 写生创作,如《山路》(1962, 图2)、《索契》(1962)、《晨 山》(1962)、《列城隆冬》 (1964,图3)等作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YiMeiPeiGenYiYiZhuHunJiSuGaoLiDeYiShuRenShe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