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传统水墨画空间意蕴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示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9-10 20:34290
二、体悟画中,空间对比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北宋范宽的《溪山 行旅图》便是一幅典型的高远构图作品, 画作下方以浓墨勾勒巨石,中段是古树辅以潺潺溪流,飞瀑源头是一座挺拔的山 峰,令观者肃然而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感。 1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传统水墨画讲究虚实对比,追求简 约美感,以一当十,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画筌》中云:“山实,虚之烟霭...

二、体悟画中,空间对比之高远

高远之势突兀。北宋范宽的《溪山 行旅图》便是一幅典型的高远构图作品, 画作下方以浓墨勾勒巨石,中段是古树辅以潺潺溪流,飞瀑源头是一座挺拔的山 峰,令观者肃然而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感。 

1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传统水墨画讲究虚实对比,追求简 约美感,以一当十,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画筌》中云:“山实,虚之烟霭;山 虚,实之亭台。”用“空”在有限画面中 创造丰富的层次、流动的气韵,与实体互 补,用合理留白画龙点睛。典型的如黄公 望的《九峰雪霁图》,为凸显雪山形态, 将其背景染黑,主体空虚留白,画面丰富 安静,整洁洗练。张大千的《万里江山 图》,上下留空,使山悬在画中央,似飘 浮于空中,用虚实减轻了山体重量,让画 面不压迫不滞涩。如黄宾虹所说“作画如 下棋,需善于做活眼”,经营虚白的位 置,就是在作画中的“活眼”。水墨画中 虚实相生的手法,与建筑大师密斯的“少 即是多”,与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的空间观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城 市中同样需要虚实相映,留有空白的“喘 息之地”,才能像水墨画一样流动气韵。 

2.师法水墨,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古典园林的精神就是来自于留白的空无, 而这些留白可以是城市中的风、光、水; 可以是疏密对比、材料替换;还可以是边 角的留空,用虚实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开放 性,引导空间,建立与周边景色的联系; 更可以是建筑为虚体,自然景观为实体, 如同王澍所说“面对山水,建筑是不重要 的”。道法自然,师法水墨,城市从自 然中汲取养分,经营虚实相生的张力和 美感,让传统的水墨气韵在城市中得到 深化。 

3.气韵相接,藏而不露 

现代城市的新旧转换更应做到虚实 对比,在新旧之间留好缝隙与路径,在 实体的旧建筑上轻盈地介入虚体,拉开对 比,留出过渡和喘息空间,灵活地融入城 市的栖居场地。吴冠中的《江南屋》《水 乡行》等画作去掉具象,没有中心,主次平等,建筑与城市同样可以利用去中心化 手法,让不同的区块、空间平等化,增加 人与人的交集,减少阻隔,增加城市的包 容性,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以虚写实, 体现“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 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的禅意。 

三、体悟画境,空间秩序之平远

平远者冲淡,平远之意冲融而缥 缈。文人的平远画多体现隐逸山林的境 界,视野开阔,空间对比强烈,充满平和 淡远之韵。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缥 缈的远山,盘根错节的树木,嶙峋的叠 石,营造出一个静谧平淡的空间。这种平 远空间有三个特性: 

1节奏分明,繁而不乱 

包含秩序,而不死板,是国画艺术 的要义。自然山水千变万化,但古人作画 可以发现自由形态下隐藏的秩序。如董源 《潇湘图》中,山川姿态交叠,每个元素 都有微妙的变化和差异,但他用统一模数 排布边线,通过对秩序的隐性表达,强调 高低错落、开合有序的山势,画面秩序中 有节奏。《清明上河图》中,将街巷、拱 桥、车船、门廊等疏密有致地进行安排, 秩序严谨,景色随画面的移动不断变化, 富于流动性。这些水墨画将看似无秩序的 元素进行描绘,赋予一致的规律性,通过 多个聚焦点,形成多个空间,如“长卷” 的绘画方式,让视点具有了流动性的诗 意,让空间具有了时间的维度。 

2.松紧有度,自然流动 

秩序性和流动性也是城市和建筑空 间中不可缺少的,中国古典园林就具有 流动性的基本特征,《中国造园论》中写 “砖墙留夹,可以在不打破院落的视觉完 整性的基础上,将园内空间引伸到院外, 使可以通游”,在园林中通过墙、廊、门 窗、洞口等有秩序地确立游览脉络,通过 视觉引导,产生自然流动的游览意境。傅 抱石《听泉图》中,下侧山石聚合集中, 上方山石有序分散,使画面产生松紧变 化,对比和空隙赋予了山石流动性,让画面更有活力。 

3.疏密有致,浑然一体 

上海世博会宁波案例“滕头馆”的 设计理念源于国画《五泄山图》,将山、 石、树抽象成洞口,疏密有致地安排各类 抽象乡村空间元素,节奏变换,步移景 异,产生连续流动的空间感受。西方建筑 大师密斯、柯布西耶也都提出过关于“流 动空间”的原型或结构。中国美院象山校 区中,传承传统水墨画,校园平面构图规 则有序,但又结合场地自然形态,让各个 建筑功能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 糊,有了诗的意境,尽显水墨画的意蕴。 

结语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 远之色有明有晦。仰山巅,窥山后,望远 山。由高远到深远,再到平远,让我们的 视线流动、转折,形成空间节奏。传统水 墨画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空间意蕴,对当 今城市建设带来诸多启示,把我们的聚焦 点从物质符号表象,拉回空间意蕴体验, 让水墨画的空间语言为城市建筑设计带来 诸多灵感。通过探究水墨画的布局手法和 空间意蕴,发于情感,融于笔墨,使其融 入中国语境的城市设计,真正实现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城市空间上的复归,建 构属于中国文化的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郭舒,《水墨意象与建筑之视觉 表达》,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 

[2]宋滢,《传统山水画“三远”空 间意境在当代文人建筑中的表达》,南昌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3]韩鹏,《建构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 建筑中山水城市精神复归策略的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4]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 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吴兴明,《中国传统造物的空间 精神——以建筑及水墨画的天人之感为中 心》,《文艺研究》,2020年第2期。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ngGuoChuanTongShuiMoHuaKongJianYiYunDuiDangDaiChengShiSheJiDeQiShi_2.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