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高 1945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 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资深评委,《中国书法》 杂志特约编委,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馆员,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扬州八怪书画院艺术顾问。
《黄宾虹咏黄山诗一首》周志高
20世纪初,著名学者林语堂在《中国人》 中写道:“北方人身材高大,性格热情幽默,他 们是自然之子;南方人勤于修养,头脑发达,身 体退化,喜爱诗歌。”周志高先生是南方人,但 在2003年因工作需要被借调北京将近八年,这样 的天时地利使其能够融合北方的粗犷豪放与南方 的含蓄温婉。这一点,在其主张的碑帖结合上可 见一斑。
碑以北方为主,帖以南方为主,而他的 作品则兼备北方之大气又不失南方之灵秀。正是 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社 会责任感,使其作品时而宛如道家旁观、微笑, 时而宛如儒家建设、奋斗。也正是这种“登山则 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人文情怀,使其 作品集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与个性风范于一身, 而周志高先生也成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领军人 物。
《易经句》周志高
周先生对于中国当代书坛的影响,是由其于1977年在上海首创中国书艺类杂志——《书 法》开始的。当时中国文艺界复苏在即,书法事 业也处于百废俱兴之际,《书法》杂志的创办对 书法艺术起到了模范促进作用。由此而始,创造 了中国书法事业中的“五个第一”:“1977年全 国首本书法杂志”“1979年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 赛”“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1981 年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1983年全国首届篆刻 征稿评比”。
周先生认为,在书法创作上要遵循“一个 标准,两个结合,三个不要忘记,四个轮子”。
一个标准,即雅俗共赏。“雅”不会有人反对,但曲高和寡,不能关门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各 方意见。“俗”是通俗,含大众能接受、喜欢之 意,不是“庸俗”,更不是“恶俗”。既雅又 俗,这是完美价值观的取向,难度大,标准高, 当努力开拓,不断进取。
两个结合,即碑帖结合、南北结合。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及其文艺、建筑等都反映 出雄强、厚实、浑朴的气息和精神,而南方人则 相对清秀、精巧、灵动。二者取长补短,不能偏 颇。当然,要以一方为主。为求灵动而失之轻 浮,或为求老辣而失之粗野,都是不可取的。
三个不要忘记,即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 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这是书法艺 术的时空观。三者之间比例如何,“各有灵苗各 自探”,可根据自己的才、学、识和性情而定, 要追求“真气、真意、真趣”。
四个轮子,即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 育与书法组织活动相结合。四管齐下,必然能促 进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曰:“达其情性,形 其哀乐。”清代刘熙载也在《艺概》中更加明确 地指出:“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 如其人而已。”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个 体创作则应该是这个传承队伍中的一部分。周志 高先生始终以“真、善、美”三字为要旨,书艺 双修,以文焕彩,以其凝练的笔墨、馨香的品 德,问鼎书法事业的至高境界,讴歌“大书法” 时代的到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ZhouZhiGaoShuFaYiSh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