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安徽博物院丨明清时期仕女画中梅花元素探析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11-06 08:45230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植物意象的审美文化表达中,梅文化在绘画领域多元交织与再现。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常常将梅花作为自比的绘画题材,也会以梅花代指佳人,梅花常在仕女画中得以表现。梅花意象出现于女性身边,与女性的形象、生活、情感等相联系。明清时期仕女画以女性形象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其中不乏以梅花作为衬景的构图,既能增强画面美感,同时也反映出女性园居生活的环境与内容,成...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植物意象的审美文化表达中,梅文化在绘画领域多元交织与再现。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常常将梅花作为自比的绘画题材,也会以梅花代指佳人,梅花常在仕女画中得以表现。梅花意象出现于女性身边,与女性的形象、生活、情感等相联系。明清时期仕女画以女性形象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其中不乏以梅花作为衬景的构图,既能增强画面美感,同时也反映出女性园居生活的环境与内容,成为绘画中重要的人格化象征。

关键词:梅花;仕女画;明清时期;安徽博物院

“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中国传统文化经常把自然的属性与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将人的品格寄托于自然之美上,以自然景物比拟道德品性,承载着人的精神信念,成了品格的象征,花木成为理想的表达自我的载体。“咏妇人者,必借花为喻”,自然界中的花朵,也常常与女子相关联。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相对较为柔美,衬景简淡萧疏,常以花木入画。梅花骨干玲珑,以独特的审美韵味成了画面中一道风景。其不畏寒冬、独步早春的高贵品质与人格化特征早已深入人心。作为精神载体,梅花在仕女画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一、梅之起源

梅之开发利用,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中出土了梅、酸枣等果核,说明先民采集梅果为食。《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先秦时期,梅果作为酸味调料与盐一同成了重要的调味品,此时的梅已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唐代梅花作为花鸟画重要的题材之一,成为文人自主抒情的意象。

安徽博物院丨明清时期仕女画中梅花元素探析 仕女画 安徽博物院 第1张

图1 清 沈心海 罗浮梦影图 18cm×36cm 安徽博物院藏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梅花的审美情趣逐渐流行开来,其花色、形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欣赏,出现了大量咏梅赋梅之作。[1]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园林圃艺的发展,文人以赏梅、探梅、寻梅为雅, 借吟咏梅诗词透过梅花的品格来表达人格理念。两宋之际,梅花上升为崇高的文化象征,绘画中的梅花题材逐步兴起,仲仁开启了水墨写梅的时代,扬无咎以圈法画梅,墨梅成为当时的主流。

宋元以后,梅花的审美文化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持续发展,有增无减。明清时期,画梅艺术进一步丰富,融入文字内容及其他艺术元素。可以说,从实用到观赏,再到意象的逐渐丰富,梅花的发展历史涵盖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

二、造型表现

梅花花期早,品种繁多,枝干形态丰富,引发文人画家相继歌咏描绘。梅花属于木本植物,亦花亦树,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花头和枝干两个方面。在仕女画中,梅花与仕女这一画面主体搭配,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使得梅花在画面中的层次意味更加丰富。

(一)花头

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中展示了花头的百种姿态,足以见得花头的重要。梅花有江梅、红梅、绿萼等多个品种[2],从花色上看,以红、白为主,色彩单纯,形态简洁,视觉形象较为简单,在姹紫嫣红中并不出色,独具冷艳美感。其花容淡小,朵朵缀于宿枝之间,无须绿叶衬托,平常无奇却又如霜雪冰玉般澄明素洁。传统花鸟画中的梅花作为画面主体,追求形似,造型严谨,笔墨表现具体形象。

安徽博物院丨明清时期仕女画中梅花元素探析 仕女画 安徽博物院 第2张

图2 清汪赞臣嗅梅图 99.5cm×27.8cm 安徽博物院藏

文人画弃粉用墨,更加重视笔墨趣味与情感抒发,水墨写意成为主流。或以白描方式画梅,简单勾勒;或以淡墨写无声之诗,突出梅自然质朴的野气。仕女画中更强调整体意境和氛围,梅花花朵繁茂,柔美清丽似有暗香浮动,大多为白色、淡粉色,花朵点染随意,却不失灵动。将梅花与画中人物相衬,绘画笔法简逸概括,表现出清幽雅逸的意境。

(二)枝干

枝干也是梅花重要的形象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与花容淡小相比,梅干形态丰富多变,枝干盘绕,纵横交错。宋朝诗人林逋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出了梅枝的外在特点,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有言:“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范成大《梅谱》又云:“梅以韵盛,以格高,故以斜横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在画家的笔下,梅花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梅以老枝的曲折变化为最好,枝干峭拔苍劲,更凸显了几分淳朴感。老梅主干粗壮,鳞皴斑驳,交错的枝干虬曲多姿,枝条疏密有致,瘦劲姿媚。

安徽博物院丨明清时期仕女画中梅花元素探析 仕女画 安徽博物院 第3张

图3 清 费丹旭 罗浮梦影图 团扇面 26.6cm×27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枝在穿插聚散间,扶摇向上,大势中蕴藏丰富变化,又不乏清灵的意蕴美。有时梅树旁也会辅以拙石,画石用线勾出外形,再以淡墨渲染,梅枝则以水墨皴擦点染,尽显虬劲苍翠之姿。树与石穿插组合,梅花倚石,相得益彰。梅石相伴,丰富了仕女画中梅花的造境内涵,以石之古朴凝重喻示了梅花的品格神韵。

(三)梅与仕女

梅没有典型的性别特征,男女皆可与其一同入画。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梅常与文人雅士一同出现,二者相互借喻。而在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中,梅花元素也常与仕女一同出现在画面之中。仕女容貌姣好,具有典型的明清仕女审美特征。梅花枝干苍老曲折,颇具古意,却又略微刚挺,显得仕女身体姿态娇媚而清隽。仕女倚靠姿态弯曲的树干,女子姿态与树干姿态极为相似。

曲折的树干为园林中的仕女提供了倚靠的可能性与便利性[3],或是一手扶着枝干,一手攀梅枝,姿态生动自然,显得女子俏皮活泼。沈心海《罗浮梦影图》(图1)描绘少女独倚梅树、手托香腮、暗自神伤的情景,仕女与梅树以疏简的形象、淡雅的笔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婉约且美好。

(四)呈现方式

仕女画中的梅花,多见于衬景。表现为窗外零散几枝,选取花木的部分枝条,三两成群,错落有致,充分展现了梅花“疏影横斜”之美,少女寻梅赏梅,写娴静幽隐之趣,情思尽露;或是整片梅林,云蒸霞蔚,展现出梅花朵朵、纷繁错落的景象,伊人趋步梅林,牵攀香枝,梅花的形象与园林文化结合,暗香涌动,疏影横斜,既协调了周围的自然景观,也丰富了艺术构图。仕女画中的梅花还有盆景或瓶插等形式,有时也以折枝的形式入画。

唐代画家边鸾擅绘折枝花,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笔下的折枝花鸟“作折枝花,亦曲尽其妙”,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有云:“更有虬枝屈曲,置盆盎中者,极奇。”《烬宫遗录》中又云:“西苑黄梅最多。上所好也,花时临赏。每折小枝,簪于小瓶,遍置青霞轩、清暇居等处几案间。”在仕女画中,古朴的花瓶更能展现梅花的高雅,画家从千万朵梅花中捕捉赏心悦目的两三枝,置入瓶中,以少胜多,有古拙之美。(图2)梅花在仕女画中不单是以植株的形式呈现。

梳妆是仕女画中的常见题材,“梅花妆”又称落梅妆,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梅花仕女图》描绘的就是寿阳公主与“梅花妆”的典故。唐代徐坚《初学记》中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号为梅花妆。”自寿阳公主之后,“梅花妆”便流传开来,引女子争相仿效。仕女梳妆图中融入了梅花元素,仕女额前一朵梅花成了古典妆容中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成为画作的焦点。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ahbwygmqsqsnhzmhystx.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