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家八大山人石涛名画赏析

朱耷 鱼石图  水墨纸本 58.3x48.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鱼石图》为八大山人朱耷晚期代表作。以简练的笔法,画怪石一块、鱼一尾,无背景。其中怪石取岌岌可危之势,鱼的眼珠点在眼眶的上方。笔意冷逸,构图大胆、新颖。《鱼石图》造型十分简练,笔墨浓淡处理却十分考究。画中的鱼儿翻着白眼,一副“白眼看他世上人”的冷漠表情,透露出一种藐视现实的孤傲狂气。

看过八大山人画的人,就会知道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几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花、草和山、树木,意境纯粹、意蕴丰富,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其中随处可见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画家简介

朱耷(约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八大原名朱耷,中国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著名画家,清代早期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号。他出生于公元1626年,死于公元1705年,是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皇族后代。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的他便装哑扮傻,不和任何人说话,23岁出家当了和尚。八大的身世使他内心非常痛苦,然而他又不能将心情宣泄给外人,于是他将它转化,最终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八大的画古怪,气氛冷漠,大多数是隐喻画,主要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不同,它更富有美学意义。八大喜欢写诗,他的诗常题在画上,八大有一次画画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句话正是他对自己隐喻画的美学概括。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限,使隐喻画真正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画种。

他的山水画主要是水墨作品,他学习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但有自己的特色。八大山人的用墨与董其昌不同,使用干笔能画出滋润的效果。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具个性,他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他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当僧人时属于早期,主要画蔬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比较精细工致;50岁到65岁是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欢画鱼、鸟、动物形象,用笔挺劲有力;65岁以后是晚期、艺术逐渐成熟,造型比例夸张。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一副受欺压不屈服的情态,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八大山人的画在清代早期影响并不太大,但他对后来画坛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没有俗套,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

【名称】清 原济(石涛) 游华阳山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239.6厘米,横102.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虬松苍劲,山石以曲屈灵动、转折有致的线条皴出,并直接施以浅绛,给人以明快、亮丽的感觉。自识“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径崎岖绕碧湍。咫尺诸天开树杪,潆回万壑起眉端。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缈隐仙坛。游华阳山中作拈□□。清湘石涛济,津门道上”。钤“苦瓜和尚”、“石涛”白文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冰雪悟前身”白文长方印。按华阳山位于安徽宜城县南七十里,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周数十里。


《游华阳山图》

清代画家石涛(原济)作。立轴,纸本,设色,纵239.6厘米,横102.3厘米。此图写华阳山景,近景巨石压阵,虬松居中,高处重山复岭,山间飞流直深涧水长廊,迂回盘桓,屋岸人物隐置松石丛林之中。浅绛设色,淡雅中见沉厚,丛林中用朱红圈叶,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该幅布局上突破了传统的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的阵式,远山与近景之间,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虚实相见,无画处皆成妙境。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