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夏,在古城西安城南“国家级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亮宝楼里,挤满了慕名参观“上下求索———白京勤书法艺术展”的名家、同道。他们簇拥在一幅幅书法作品前,浸润在书家将黄自元之严谨、颜体之苍劲、柳体之刚骨、欧体之秀丽、“二王”之风流融于自家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或眼观手摹,或赏析交流,或拍照留念,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据那里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参观者人数之多、媒体关注度之高,系该展馆成立五年来之少有。
白京勤书法
白京勤1953年生于陕西蒲城,现系中国书协会员、陕西国际书画艺术协会会长。谈及整整半个世纪与墨结缘、与毛管为伴的感悟,白京勤用他这次展出的一幅行草作品中的自撰句作为回答:“淡浓搭配,高深莫测;点线相连,有始无终。”
白京勤书法
出身书香门第的白京勤,自幼便受到家藏名家珍迹的熏陶,如清代大学士周爰俎的“龙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左宗棠的“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来多”、苏东坡的《四古人露天品茗图》等书画精品,在他幼小的脑海留下深深的记忆,从而开启了他对翰墨艺术的浓厚兴趣。然而,令他扼腕痛惜的是,为了生存,这些无价珍宝在困难时期以两斗小麦之价易主。那些给人以美的启迪、智的感召的点线,就像影子一样时常冲入白京勤的脑际,促使他拿着树枝、铁钉在大地上凭记忆不厌其烦地摹写。
白京勤书法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像决堤之水。6岁的白京勤以书法为乐,初临黄(自元)、颜、欧、柳,后追“二王”,笔耕不辍,勤思不怠,五体皆涉,尤以行草、隶书见长,形成力戒匠气、绝少媚态、柔中有刚、自然流畅、潇洒大气而不恣纵、儒雅隽秀却不造作、韵律和谐的自家风貌,被誉为“纸上的乐曲”。
白京勤书法
上世纪70年代末,他的作品即在全国各类重要展赛中崭露头角,深受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收藏家的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黄帝陵等处收藏,特别是镌刻在骊山西绣岭“老母殿”、“明圣宫”的山门石牌坊及茂陵博物院的门头对联,更令中外游客为中华翰墨之巨大魅力而惊叹。
书道修远,白京勤决心依然朝着自己认定的“展现一种大气、体现一种骨气、显现一种灵气”的艺术方向不懈求索。(文右二图均为白京勤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