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潘缨、李传真是当代工笔画坛颇有影响力的两位女画家。她们的作品以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特点,蕴含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在水墨画和重彩画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人在创作题材上有所差异,在重彩画的表现语言上也截然不同,各具特色。本文着重从潘缨、李传真近些年的重彩画作品来比较分析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工笔重彩;没骨;重彩;潘缨;李传真;艺术风格
“中国重彩画古称‘丹青’,唐代称‘重彩’,近代称‘工笔重彩’。中国重彩画本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原发形态,在唐代它是中国画坛主流,而且是无比的灿烂辉煌。宋元以降,文人水墨画成为画坛主流,中国重彩画虽在画坛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成为边缘绘画。”[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79年潘絜兹先生组建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1987年成立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学会。通过举办画展、进行学术研讨和出版画集等一系列活动,工笔重彩画终于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图1 潘缨 赶集 图2 潘缨 黑毡房
在工笔重彩人物画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画家,潘缨和李传真就是其中之一。她们在水墨画和重彩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们的作品从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文着重从两人近些年的重彩画作品入手进行阐述,比较分析她们的艺术风格。
一、深切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尊严、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人文情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爱和包容。画家、作家等文艺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和人类的关爱,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中国女性艺术中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苏醒’,在90年代走向了‘自觉’。而随着多元文化空间的展开,女艺术家们的创作正从‘女性的自觉’走向‘人的自由’。”[2]绘画是女性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也总会反映在她们的绘画作品中。
图3 潘缨 《少女》系列之一
潘缨曾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多年,她经常带领学生去民族地区采风,这激发了她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她常常被少数民族女性纯朴的美所感动,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感动也通过她的笔墨色彩传递给了观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李传真的作品则没有像一般女性画家那样去表现仕女佳人的唯美细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描绘了劳动者朴实敦厚的形象,思想情感朴素亲切,紧扣时代脉搏,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艺术典范。
二、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许多选择往往与其儿时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画家自然也不例外。潘缨,1962年生,出身美术世家,是著名工笔重彩画家蒋采苹之女。在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中,她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了独特的艺术气质,并拥有比同龄人更为敏锐的艺术感知力。1983年,潘缨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于200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87年至2008年,她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职画家及博士研究生导师。
图4 潘缨 瑞雪
李传真,1970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她在媒体采访中透露,自己童年时父母被错划为反革命,因此她一直生活在农村,直至12岁才进城。这段童年的经历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她凭借不懈的努力,于1999年在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目前,她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潘缨与李传真不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的专职画家,还都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堪称学者型画家。她们均以工笔人物画见长,然而,两人的创作题材和重彩画表现语言却截然不同,各具特色。
三、传承与创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家不仅要传承与发展中国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要创新,展现时代进步的风貌。工笔重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涌现出了陈之佛、于非闇、张大千、潘絜兹、王叔晖、蒋采苹等一众杰出的工笔重彩画家。
图5 李传真 暖阳 图6 李传真 老伴 图7 李传真 放学路上
王叔晖先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工笔重彩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西厢记》曾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为当代人物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蒋采苹先生作为老一辈工笔人物画女画家,不仅致力于工笔人物画的教学与创作,还投身于高温结晶颜料的研发与生产。自1998年起,她主持了多届中国重彩画高级研修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工笔重彩画创作的人才。
艺术是触动人心的,它传递的是“人性”,本质上是“自由”的象征。“翻看绘画史,不论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画家绝不是囿于一技之长、墨守成规的画匠,而大多是对社会、对人生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因而他们的代表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个性。同时,在技法上也常常出现突破前人的创造。”[3]创新包括题材内容的创新和形式语言的创新。选择何种题材,不仅体现了画家的思想深度、情感深度和审美水准,更映射出他们的素质、修养、眼界和艺术观念。[4]潘缨以描绘少数民族女性而享誉画坛,其绘画风格清新独特,自成一家,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当代没骨人物画,近些年的重彩画作品更是展现出鲜活流畅的动感。
图8 潘缨 《牡丹》系列之一
她对中国古代壁画中斑驳神秘的色彩情有独钟,认为壁画中的没骨画法兼具工笔画的精致严谨与写意画的奔放灵动,非常契合她的个性。自2000年起,潘缨开始尝试运用没骨重彩技法,在大自然中探索多样化的题材与形式。她的画作以表现少数民族女性为主,同时也擅长描绘猫、花卉。除了工笔重彩,她还涉猎水墨和水彩。
潘缨从未停止过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脚步,对她而言,新鲜感非常重要,既是基础也是动力。她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风格,不断寻求水墨表达的新形式,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精神,不断创新。近些年她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信息时代网络特征的水墨肖像画,运用深浅不一的马赛克小方格来表现宋庆龄、麦当娜(美国女歌手)、邵佳一(中国足球运动员)、卡瓦尼(乌拉圭足球运动员)等中外名人的肖像。
这些肖像画不同于常见的写实肖像,黑白灰的小格子层次丰富,光感闪烁,近观朦胧,远观则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潘缨的《赶集》(图1)、《天眼》、《黑毡房》(图2)等作品,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的观念,运用自己对水墨语言的理解,省略了具体的环境刻画,以深黑色的背景衬托出人物,展现了一个纯净的内心世界。
图9 潘缨 《蝴蝶兰》系列之一
她的《少女》系列(图3)、《瑞雪》(图4)等作品,在构图上注重现代构成的平面装饰性,人物前后重复排列,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潘缨热衷于尝试不同的技法材料进行写生,近些年来的没骨重彩画作品便是她的探索成果。重彩画注重色彩表达,矿物颜料通常以厚涂的方式呈现。潘缨打破了常规的平涂技法,运用撞水、撞色的技法,将厚重的矿物颜料画出了鲜活流畅的动感。
李传真在题材、构图、用线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她打破了传统构图中形象被边框限制的做法,大胆尝试全新的构图方式,使形象的局部突破画面边框,在“解构”与“重建”中追寻独特的艺术感受,如《暖阳》(图5)、《老伴》(图6)、《放学路上》(图7)等作品。她从传统的汉画像砖、陶俑、寺庙壁画中汲取营养,发现明清肖像画的人物线条并非一挥而就,而是一层层叠加出来的笔迹,浑厚且具有写意性,薄中见厚。
这一发现恰好符合她描绘农民工和普通百姓时所采用的线条表达方式。潘缨在重彩画中运用没骨法,通过撞粉撞色,使用高彩度的红、黄、蓝、绿等色彩,展现了少数民族服装的装饰美。而李传真在重彩画中则运用勾线和平涂技法,以赭红色调为主,色彩统一中富有变化,厚重而朴素,感人至深。
潘缨和李传真早期主要致力于水墨创作,后来随着工笔重彩画的复兴,她们又投身于重彩画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她们作为画家,不仅具有创新精神,而且作为高校专业教师还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天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人文情怀的人。
四、个性表达
一个艺术家所能获得的视觉经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当代艺术家都是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思潮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此外,中国画颜料的品种日益丰富,为当代画家抒发个性提供了更多可能。作为学者型画家,潘缨和李传真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她们热爱阅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及文学诗歌等方面的图书,可以说画家的创造性和画外的修养很有关系。
(一)题材内容的选择
在题材的选择上,画家主要从个人兴趣点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物象去表现。潘缨是满族人,对少数民族女性怀有天然的亲切感,她认为少数民族女性的服饰色彩艳丽,非常适合用浓墨重彩去表现。她说:“我是非常沉迷于写生的画家,写生永远让我感到新鲜有趣,就像在封闭的房间中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窗外的世界。”[5]潘缨曾前往三江侗族地区、四川大凉山美姑县彝族地区、海南苗族村庄、西藏芒康县等地进行写生采风,不仅画了很多速写精品,还创作出《赶集》《花季》《三月三》《仲夏》等多幅没骨重彩作品。
图10 李传真 民工图
受母亲蒋采苹的影响,潘缨也喜欢猫,她用没骨法创作了许多猫的作品。猫额头的黑与猫眼的白形成强烈对比,猫的身体用墨、赭石等色彩,通过撞水、撞色技法,既有黑白灰和虚实的对比,又显空灵,既展现了黑白灰和虚实的对比,又显得空灵飘逸。近些年来,她创作了一批没骨花卉作品,包括《怒放》系列、《睡莲》系列、《牡丹》系列(图8)、《蝴蝶兰》系列(图9)等,画面效果与她所画的没骨人物一样清新脱俗。潘缨热爱足球,观看足球比赛,并绘制足球运动员画像。她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使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李传真的童年生活在农村,乡土情结使她对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其中不乏她儿时的伙伴或亲人。她想通过画笔展现他们的敦厚、善良和朴实,因此创作了《远方》、《民工图》(图10)、《守望》系列、《在路上》等以农民工为主题的作品。同时,她还创作了《暖阳》、《放学路上》、《老伴》、《隔壁家大哥》(图11)等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柯勒惠支式的画家,通过画笔展现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那种苦难与真实。李传真也喜欢画少女,她通过服饰、头发和手指等细节来表现少女的独特静谧之美,创作出了《少女·风景》系列、《少女·手指》系列、《独角戏》系列、《素影》系列等作品。
图11 李传真 隔壁家大哥
李传真认为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现实,画家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获得灵感,要关注时事热点,勇于突破以往模式,打破常规,让数字媒体等科技手段为创作提供新的可能。近些年来,她完成了4个国家重大美术项目,包括《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中的56个民族之一的《门巴族》,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社区养老·夕阳颂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项目《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与陈孟昕合作完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坦赞铁路·友谊丰碑》,这些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艺术语言的表达
画家的风格样式,体现了其个性和辨识度。当代很多画家虽然画技十分娴熟,但并未建立起自己的独特样式。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打动人心,而最能打动人心的便是真善美。潘缨和李传真的重彩作品既蕴含民族性,又彰显时代性,能够打动人心,这是非常可贵的,是深厚精神内涵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体现。
图12 潘缨 盛装 图13 潘缨 酥油灯
没骨画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绘画样式,它较为自由,但对形的把握和绘画技法仍有很高的要求。相传“没骨画”为南梁张僧繇所创,之后的画家如杨升、梁楷、赵佶、徐崇嗣、恽寿平及居巢、居廉等人,都运用没骨画法来表现山水、花鸟和人物。潘缨在《色彩的意义》一文中坦言,自己小时候之所以被绘画吸引,最着迷的便是着色,而非造型,色彩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她的心。在一次采访中,潘缨提到,她读大学时更倾向于西画,认为自己在勾线和渲染的技术上不如他人,于是扬长避短,将西画中的水彩、水粉技法运用到了国画创作中,这一创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鼓励她找到自己的风格坚持下去。
潘缨认为没骨画法非常适用于写生,并且不同的描绘对象会促使技法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潘缨成功地将没骨画法融入少数民族重彩人物画的创作中,她把画面当成了色彩的试验场。在创作过程中,她先用铅笔轻轻起稿,随后运用撞水、撞色技法来表现形体结构,边缘线作为形的一部分,被处理得相对光滑,呈现出中国画线描的韵味。
图14 李传真 夕阳欢歌
例如她于2009年创作的《盛装》(图12),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在暗绿色调的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相协调的蓝色,帽子和裙摆上小面积的红色装饰与绿色调形成了冷暖对比,撞水、撞色技法使画面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难以预料的意趣。另一幅重彩作品《酥油灯》(图13)描绘的是正面和背面的两个少女形象,她们神态虔诚,手中紧握的酥油灯象征着心中的信仰。深棕色背景凸显出酥油灯的光芒,服饰上的红色、暖橙色、粉红色、绿色及暖灰色相互映衬,呈现出深浅冷暖的对比,色彩厚重,肌理丰富,画面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该作品于2001年荣获中国重彩画大展学术奖。
潘缨在其创作中娴熟地运用没骨法,无论是描绘少数民族女性、花卉、猫还是山水,都呈现出一种纯净和圣洁的精神内涵,画面效果或鲜活灵动,或古朴凝重,或鲜艳热烈,引领观众步入一个超脱世俗的境界。
李传真是一位敏锐的现实主义画家,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她带着信任和真诚,深入工棚看望农民工兄弟,与他们拉家常。她的代表作《工棚》真实再现了建筑工人的生活起居,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和迷茫。作品《在路上》则以红色为背景,透露出新时代农民工在政府扶持关心下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积极变化。
在人物造型上,李传真倾向于整体大气简括的呈现方式。她舍弃了三矾九染的常规模式和手法,转而采用一种浑然的水性笔迹来塑造结构。在用线上,她不是用常见的白描加渲染法,而是“运用含色含墨之笔,通过反复多次,甚至无数次的积墨、积色”来获得最终的线条效果。“这些‘线条’不是‘勾勒’出来,而是积淀出来的,是色墨相融而‘挤压’出来的。”[6]自2004年开始,李传真投身于民工题材的创作,重要作品有7幅,多次荣获全国大奖。
她表示,“每张画都‘尽我所能’,相信‘天道酬勤’”[7]。在重彩画的创作上,李传真常常是依据作品的主题和色彩原理进行主观用色。2019年,她独立完成了国家主题性创作《夕阳欢歌》(图14),整幅画面呈现暖红色调,采用大块平涂与局部分染相结合的手法,显得浑厚而大气。画面中,十几个人的面部造型适度夸张,表情生动传神。
在深色系的衣服中,她巧妙地寻求深浅、冷暖和色相的对比,小面积的黑色和白色点缀其间,使得整体色彩和谐统一而又富有变化,恰当地展现了和平盛世中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作品《婆媳》则描绘了女子与婆婆等三位女性聊天、接听丈夫电话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中,白发老人佩戴着浅绿色的围巾,成为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李传真是一位不断创新、勤奋高产的画家。在她的彩墨系列作品中,她运用勾线与没骨相结合的方法,将都市女性与植物花卉巧妙组合,表达了生活的诗意与美好。她的作品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为我们这个时代传递了最真诚、朴素的声音。创新需要勇气与担当。无论是题材选择、构图设计还是艺术语言的运用,两位女画家都从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出发,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用不同的形式语言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语
工笔重彩画材料技法的特殊性、精神内涵的民族性及审美取向的多元性,使得潘缨、李传真两位女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她们遵循内心的召唤,追求艺术表达上的自由,潜心创作,乐在其中。她们用色彩语言为人们带来愉悦与美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风范。
参考文献
[1]蒋采苹. 中国重彩画的失落与重现[J]. 中国书画,2006(10):62-69.
[2]陶永白. “进行时”女性艺术:从女性的“自觉”走向“人的自由”[J]. 中国艺术,2008(4):8-13.
[3]蒋采苹. 中国画的创作和创新[J]. 美术研究,1983(4):26-27.
[4]马春梅,陈孟昕,李传真. 对话“工笔”:陈孟昕、李传真访谈[J].国画家,2018(5):2-11.
[5]潘缨. 写生的意义[J]. 美术,2003(03):65-67.
[6]陈孟昕. 意象写真,为民讴歌:李传真工笔作品《民工》系列、《工棚》与近作释析[J]. 美术,2009(2):66-70.
[7]李传真. 我画民工[J]. 美术,2014(11):105-10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gbzcnhjpylczysfgzbj.shtml


















 书画艺术网
书画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