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画比赛证书

回到张择端的时代看《清明上河图》

书画艺术网书画史论2025-08-31 09:236130
[摘要]《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北宋风俗画的杰作,更折射出画家张择端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该画以北宋汴 京(今开封)的繁华市井生活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北宋商品经济与市民文化的繁荣。除此之外,画中暗藏 玄机,揭示了张择端对社会矛盾的敏锐观察。结合北宋“画谏”传统与朝臣谏言风气,可推断张择端的创 作不仅是对市井生活的记录,更是对时代危机的警示。因此,张择端不仅是一位...

广告 各位艺友,有需要包装推广发软文的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艺术网创办21周年值得信赖点击❉❉☛ 在线办理

二、名画诞生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开封城。开 封在历史上曾是七朝古都,最早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 在此建立了国都大梁,不过后来在战乱中被摧毁了。 隋代称此地为“汴州”,隋炀帝在此开凿了通济渠。 该渠由泗水经开封流入淮河,这里由此成为中原地区 的水路交通枢纽。唐代又在此设节度使。兴元元年 (784),唐德宗在此设置十万兵马,使其成为北方的 军事重镇,同时也成为大唐的东部屏障。

更为重要的是, 通济渠作为贯通四方的交通大动脉,满足了开封城的 军需和商贸需求,使得这里成为中原地区与洛阳并立 的商贸中心。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后在这里定 都,设开封府,此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 朝均在此建都。 

(一)繁荣的开封城

北宋开封城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堪称当时世界最 大的城市,新、旧城共设有 8 厢 120 坊,人口达 10 万 户,若加上驻防的军队,总数达 137 万人。彼时的开封,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坊市合一”的开放性大都市。 所谓“坊市合一”,指的是打破街与街之间间隔处原 有的栅栏和围墙,摆上商品,使其变成店铺。北宋的 年税收最高可达 1.6 亿贯钱。经换算,今约合 2080 亿 元人民币。可见,北宋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最为富庶, 而开封则是其中最繁荣的城市。

 (二)夜市的诞生

北宋灭亡时,孟元老在南逃过程中撰写了一本回 忆开封的札记——《东京梦华录》。书中记述的开封 城事宜林林总总,正是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 社会背景。开封城作为大都城,最为关键的变化始于 北宋初期夜市的诞生。在此之前,开封城和唐代城市 一样实行宵禁制度,天黑之前所有店铺必须关门,夜 间有军队巡逻。

如果有人晚上在街上行走,就会遭到 盘查,如果盘查结果不如意,就会被逮捕,气氛相当 紧张。这种宵禁制度十分不利于商业发展。后周末至 北宋初,开封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南来北往的货 物在这里集散,白天做不完的生意就会逐渐延长时间, 先是拖到戌时,即 19 时至 21 时,接着拖延到亥时, 即 21 时至 23 时,若仍未完成,最后甚至拖到子时, 即 23 时至次日 1 时。天蒙蒙亮时,早点摊贩又已出 摊……北宋朝廷觉得这样可以增加税收,便默许了这 一商业环境。如此一来,日益成熟的夜市逐渐形成。 

(三)市肆和瓦子里的说唱艺术

夜市的出现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 推动了文娱产业的发展。其中,瓦子勾栏里的说唱文 学在北宋商业社会的繁荣氛围中蓬勃发展。北宋初年, 商家在街肆开设茶坊,悬挂图画,招揽茶客,模仿文 人士大夫在斋室里的饮茶方式,以此招揽百姓在茶肆 里会友、聊天。就连皇室也关注酒肆茶馆内百姓的艺术趣味。

据记载,“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 ‘以奉人主尔。’太祖曰:‘独览孰若使众观邪!’ 于是以赐东华门外茶肆”[20]。宋太祖看到内府里收藏 的西蜀绘画,觉得应该让百姓一同欣赏,于是将其赐 给了东华门外的茶馆。 市肆民众所关心的各种故事,成为说唱艺术表现 的中心内容。

由于市井夜生活的时长增加,客观上对 艺术作品的长度和表述生活情节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这推动了北宋“俗讲”文学的发展,特别是 出现了从唐代“俗讲”和“变文”演化而来的话本。 讲述故事的“说话人”演说那些极具现实性的城市生 活题材,其中涉及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 神仙、妖术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故事逐渐发展成长篇 “评话”,情节起伏跌宕,故事引人入胜,成为明清 章回小说的起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编五代 史平话》等许多话本的故事内容波澜起伏,情节曲折 动人,“说话人”通常连演数夜不止。此外,还有“说 诨话”这一表现形式,即单口说笑话,内容滑稽幽默。 

在开封的瓦子勾栏里,也上演了许多情节复杂的长篇 杂剧,参演者多达四五人,甚至出现了“明星”,如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小唱:李 师师……嘌唱弟子:张七七”[21]。同时,坊间还出现 了以舞蹈叙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如《降黄龙舞》表 现了五代前蜀官妓灼灼与河东才子的爱情悲剧,堪 称中国舞剧之滥觞。

为了全方位调动欣赏者的感官, 北宋演艺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即通过歌舞表演与多首词曲讲、唱的形式连续表现一个 长篇故事,这便是元杂剧的雏形。在开封的瓦子勾 栏里,每天要上演二十余种戏曲节目,以满足欣赏 者在漫长夜生活中延长欣赏时间的需求。瓦子勾栏 常常“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22], 几乎达到通宵达旦、应接不暇的程度。北宋后期还 出现了另一种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以辛辣手法 讽刺现实社会中弊病的戏曲。张择端就生活在这个 时期。他目睹了北宋商贸鼎盛时期的繁盛景象,洞 察了其中潜藏的种种社会危机。 

在当时的开封城,商业活动已经定点化、行业化 和规模化,如存在医药、器皿、茶室、酒店、票行、 牙行、典当、赌局、占卜、车行、运输等行业。这些 行业犹如生动的社会窗口,为张择端创作风俗画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行人, 如文武官员、士子、兵卒、牙人、贩夫、船工、工匠、 车夫、力夫、村夫、流民、丐童等,不下数十种。这 些人向艺术家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多种样貌。

 (四)水到渠成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唯一传世的画作就是《清明上河图》。很 多人对“上河”两字总是不太理解。其实这个词我们 现在还在用,只不过不表述为“上河”,而是说成“上 车”“上桥”“上船”。这里的“上”实际是一个动词。 “清明上河”指的就是在清明时节,大家前往河岸边、 桥上观赏春天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正是清明节的景色。画中有踏青归来的人物车驾、街头卖纸 马的店铺以及开封百姓在清明节食用的面点。 《清明上河图》的成功,得益于许多前代画家所 作的种种艺术铺垫,只不过到了张择端这里达到了一 个艺术高潮。例如,画中场面非常盛大,容纳了 820 余人。这一特点借鉴了宗教画。当时开封城的大相国 寺和玉清昭应宫内都绘有大量宗教壁画,其中的人物 场景就很宏大。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就是大 场景中的一个片段。张择端借鉴了宗教画里的大场景。 尽管《清明上河图》场景很大,但尺幅并没有增大, 高度差不多只有 0.24 米,长度也只有 5 米多。因此, 为了容纳如此多的人和物,其中的每个部件必须缩小, 否则难以绘制。 在此之前,北宋已经出现了技艺相当成熟、笔者 称之为“微画”的绘画。“微画”即在很小幅的画面 上绘制很多很小的动物或人物。

例如,北宋的宫廷画 家马贲擅长绘制“百雁”“百猿”“百马”“百牛”“百 羊”“百鹿”题材的画作。在尺幅不大的画面上,他 能描绘上百只同类动物,且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有 组合、有铺垫、有高潮、有收尾,甚至表现了一些情节。 在《清明上河图》诞生之前,很多画家的成功尝试为 张择端展现如此宏大的场景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李公麟是张择端的前辈。他的《临韦偃牧放图》 就是一幅大场景绘画,画面中有 1286 匹马和 143 个人 物。如此宏大的场景并不是靠把人物和马画得很大去 完成的。恰恰相反,画面中的人和马都控制在一寸或 半寸之间。画面中,人物的进场和聚散离合等,形成 了非常鲜明的动势。在当时,这已然成为检验画家艺 术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准。只要是具备一定绘画水平的 画家,都能够在不太大的尺幅里表现一个相当宏伟的 场景。 

支付2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支付查询订单
广告 各位艺友,全国性书画比赛剩余证书有需要请 微信:shuhuayishu 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 在线办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dzzddsdkqmsht_3.shtml

发布评论

shuhuayishu

shuhuayishu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