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拱桥、建筑斗拱等无不体现出北宋 土木工程的高超营造技术。 画中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工具——“签筹”,出现在画卷前半部分的粮船码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 男子正逐一向一队背负麻袋的力夫发放竹签。发签筹 者应该是雇主或代理者。在生产关系上,这可以证明 北宋出现了雇工和计件工资。这种用签筹计件付酬的 管理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天津码头。[24] 因此,在经济学界曾有人以宋代出现雇工为据,将中 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提前至北宋。有趣的是, 画中力夫并没有因为受雇而受到欺凌,计件付酬的方 式使他们得以保障人身自由。这种早期的雇工模式值 得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
车载脚镫反映了宋代的交通规则。据《隋唐嘉话》: “中书令马周,始以布衣上书,太宗览之,未及终卷, 三命召之。所陈世事,莫不施行。旧诸街晨昏传叫, 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 也。”[25] 唐代初年,大臣马周制订了车辆靠右行驶的 规则。然而,从画中马车的结构可以推定,北宋城市 的交通管制实行的是左行制。手卷后部绘有一辆迎面 而来的马车。这是由一辆四匹马所拉的大车,供人们 上下车使用的脚镫子安装在马车后部左侧。这说明, 北宋实行的是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这样的设置是出 于人们从道路左侧上下车的方便和安全考虑,也是源 自人们从左侧上马的习惯。
此外还应注意,脚镫后还 有一个支架。据韩顺发推断,该支架是用于固定马车、 防止马车滑动的。 画中算盘为研究珠算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医铺“赵 太丞家”柜台上平放着一把标准的 15 档算盘。这一发 现基本结束了元代以来关于算盘出现于何时的争论。 元初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等文献中都有对算盘的描述。这导致清代学者钱大昕 得出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普及于元末的结论,并在 学界形成了比较权威的结论。其实,算盘出现在北宋, 是彼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诊所里 出现算盘可以推断,当时的宫廷财政机构也在使用这 种计算工具,由此也能推断这里的诊费价格不菲。
画中出现的交脚用具显示了彼时自由的商业形 式。图中有四个地方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名男子肩 扛或头顶物品,手里拿着一个长木架,像是要出摊。 根据街头小商贩使用的架上售货形式判断,这个长木 架应该是一个可折叠的支架。支架的左、右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顶部用几根绳索固定,上面可放置箩、 匾等容器,用来装载售卖物品。
这种支架在当时是一 种新式货架,它源自交椅的折叠形式。画中频繁出现 交脚货架,从侧面体现了北宋后期摊贩贸易的兴盛。 彼时发明了这种便携式货架,表明设计艺术和制作技 术能够及时为商业发展提供支持。 图中还出现了一些趋于职业化的服装。女装呈现 出崇宁至大观年间的风格特点,前文对此已有阐述。 男装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了职业化趋向,这是商业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孟元老在回忆北宋开封 的行业服饰时提道:“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 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 色目。”[26]《清明上河图》验证了两人的记述完全属实, 如船工的衣着几乎都是浅色短打。[27] 货栈伙计、饭馆 酒保和差役等均头戴黑巾,身着灰色盘领长衫,下摆 卷起系在腰间,便于腿脚活动。穿长袖者是中间商, 当时叫“牙人”。他们的着装习俗源自阿拉伯商人, 因为买卖双方会在袖笼里通过掐对方手指的方式讨价 还价。画中还有一位坐在轿子里的中年妇人。其头顶 扎着绢花,作媒婆装扮,似乎正要去茶馆洽谈嫁娶之事。 服装职业化对规范商业行为、促进商业宣传和销售有 积极作用,在中国商业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表明 当时很可能出现了商业行会的雏形。 此外,画家在许多细微之处表现了北宋的日常生活已经日趋精细化和艺术化。较为突出的是,店铺里 外出现了公共卫生区域,如设置了公共垃圾桶。酒肆、 饭店和茶馆广泛使用的瓷器则证实了当时的餐饮用具 主要是瓷器。图中最具时代特性的瓷器是饭馆里用于 温酒的酒具——注子和注碗。彼时,人们会在注碗里 放上热水,将注壶放在注碗中,以保持壶中酒的温度。 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了品茶会友的风气,并 逐渐蔓延到世俗商肆之中,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百姓 纷纷效仿文人士大夫,在茶肆会友。画中许多地方还 可以看到小型园艺种植的场景。贩夫走卒所使用的工 具也极为精巧,如摊贩所用各类竹木制成的货担、货 架和藤竹编制的食奁、柳条编制的筐篮等,编织技巧 十分精湛且丰富多样。在拱形桥上的地摊上,摆满了 各式“小五金”,其中各种规格的铁钳尤为引人注目。 它们制作精致,且运用了交脚的原理。这些复杂工具 的出现,表明当时的制作水平和生活需求都在追求精 细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hdzzddsdkqmsht_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