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年(约1155—1218),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家居清波门,号称“清波刘”。清波门俗称“暗门”,故人又称其为“暗门刘”。宋孝宗淳熙年间为画院学生,光宗绍熙年间为画院待诏,宁宗时因绘献《耕织图》而获赐金带。擅画山水,亦工人物、动物、界画。师张敦礼而名隆于师,亦学李唐等人,形成自家风格,有“院人中绝品”之目。作品笔墨精严,设色工丽,屋宇界画精洽。曾作《便桥会盟图》、《中兴四将图》,以表收复中原之意。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罗汉图》、《醉僧图》、《猿猴献果图》等。

  中国的山水画最初是依附于人物画上的。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山水作为背景来表现,十分低矮,刻画简略,“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技法上,画家以勾勒为主,山体染以石色,水波空勾,无皴擦。《洛神赋图》中的山体虽然刻画稚拙,但画家用线条营造骨架的造型手法和填彩晕染的设色手法,却成为以后山水画的主要要表现手法。这可能是晋人对山水画的最大贡献。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算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公认的、标准的山水画。画家此图沿用勾填法而趋于繁复,将山水作为主体物来表现。画中的一切人物、舟桥等,皆按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具有客观写实的特征及审美倾向。它开启了唐、宋画家以写实为主的画风。唐代的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立了青绿山水画和金碧山水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强化了色彩的富丽堂皇和装饰美,为院体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代、北宋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虽画风有别,但都注重师造化、注重传达天人合一的精神。他们采取全景式构图,将“大山水”的创作推向高峰。南宋时,国势衰微,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诸画家的画境也变小了。不过,他们开创了一种以小见大的绘画风格,如马远的“马一角”、夏圭的“夏半边”。与马远、夏圭以大斧劈皴画山不同的是,刘松年主要用小斧劈皴画山。

  刘松年性情儒雅、温和,其画在内敛与豪放间也显得十分雅致,而不像马远、夏圭画那样率猛、直硬。这一点,我们从刘松年的《秋窗读书图》(见右图)中可以看出来。

  《秋窗读书图》为团扇,绢本设色,下方较宽,上部略窄,纵26厘米,横26厘米,钤有多方印记,无书款,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面表现的是,在松石、秋树环绕的湖山小院中,窗明几净,一位穿白衣服的高士在屋中读书,偶尔抬起头透过窗户望着外面的湖水、远山。这位高士可能就是小院的主人。书屋的门旁,一个书童面向主人侍立,作恭听恭候状。

  在《秋窗读书图》中,松石勾皴苍劲而不刻削、外露,以墨青晕染,颇具浑厚华滋之美。门舍、篱笆等主要用线条绘出,刻画精细,比例准确,质感明显。松针用笔遒劲、笔力坚凝,松鳞被皴得虚实有致,松枝形似虬龙,用笔灵活。秋树用夹叶法双勾。秋水、远山以淡墨青渲染,水光潋滟,远山清幽。画家以挺括的中锋笔法绘就的建筑设施,严谨、精致而不匠气,可见其界画功力之高。画中的人物设色鲜明,从周围的灰调子中突显出来。他们两人一动一静,互相呼应。人物的身份、年龄从此画中一看便知。文具、书籍在画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刘松年此图并非是对自然山水的简单呈现,而是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南宋末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在画中,他通过营造安静、优美的雅居环境,来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松年的《秋窗读书图》上承北宋画院严谨整饬的画风,下启元代文人尚高逸、远尘俗的画旨,用笔精妙,虚实相映,气韵醇厚,不仅可赏、可观,而且可居、可游,甚至可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