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红云粲菊英 题诗牵动故园情 

——齐白石的《秋虫菊石图》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兰亭,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为名行世。此外,他还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等笔名,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做过农活,学过木匠,后改学雕花木工。他绘画从民间画入手,习古人真迹,临《芥子园画传》,自学诗文、书法。他40岁便离乡出游,游遍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结识了当时许多艺术名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地统一起来,让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书画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在他笔下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为现代的中国绘画营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以传统的笔墨较好地传达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精神。他的山水画传达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人物画

入了书法雄健浑厚、简约大方的笔意,能很好地传情达意;花鸟画,尤其是表现虾、蟹、蝉、蝶、鱼、鸟的作品,工写结合,形神兼备,水墨淋漓,生机勃勃。懂得笔墨又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在画虾、草虫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触表现它们的结构和质感,又能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表现它们的须、腿。即使纯用墨色绘制的物象,也蕴涵着丰富的韵味,可见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和不凡的审美情趣。

  我们现欣赏的《秋虫菊石图》(见右图)为纸本设色,纵98.9厘米,横33.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图的笔墨与构图、书法与诗文俱臻妙境。画面上,一丛红菊由画右边的中上方斜伸向左下方,占据了较大的面积。齐白石以浓墨和稍淡的赭石色大笔画菊叶,越靠近花头的菊叶用墨越浓,使之与花头形成强烈的墨色对比。他又以焦墨勾写枝干、叶筋,笔力苍劲、活泼。花头硕大、丰满,花瓣先以淡淡的胭脂色敷染,后以较重的色彩双勾,色彩鲜艳明快。画后面衬以淡赭墨画的石头,气势峭拔,用笔爽朗。石上有一只纺织娘,形态生动,用笔简练。画家仅用寥寥几笔,便把纺织娘画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他以赭石色点写纺织娘的头、翅膀,趁湿以浓墨干笔勾画它的眼、须、肚和腿,笔墨具有虚实、干湿的变化。纺织娘头须的灵动和腿脚的毛刺感都被很好地表现出来。

  画幅左边自上而下的两行题款,与自上而下又向上的菊花形成了呼应。题款、石块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它们的直立与平稳,弱化了因菊花斜垂所造成的险峻之势,使画面险中有稳、稳中带险。图中的题款不仅稳住了画面,而且也使画的意境得以延伸。画中的菊花、石块与题款构成了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层次丰富。画家自题云:“满地红云粲菊英,题诗牵动故园情。十年百劫家难想,可有山中纺绩声。”诗句诙谐,透露出画家对劳动人民的殷切关怀之情和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极度不满。

  齐白石一生勤奋作画达数万幅,其中以大写意花鸟画居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将工笔草虫与大写意花鸟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花鸟画新风尚。他的花鸟画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他的这幅《秋虫菊石图》虽然取材于文人画家常画的菊花,但他笔下的菊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一点儿孤傲、冷峻之意。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早年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人;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创“红花墨叶”一派。他的花鸟画将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结合起来,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高峰。他画花鸟,笔酣墨畅,用笔刚健有力、大刀阔斧,看似随意,其实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和很强的目的性。相比之下,他画草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可见,齐白石是一位能收能放的绘画大师。长期的农村生活,造就了他朴素、善良的性格。对自然界中生灵的关爱,让他决定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昆虫、传达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他本着“为万虫写照,为百兽传神”的绘画理念,一生笔耕不辍。自然界中的虾、蟹、蝉、蝶、鱼、鸟等物象,在他笔下,无不生动有趣。

  重山水画而轻人物、花鸟画,更轻草虫,以及重摹古轻写生的风气自元代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纵观中国绘画史,没有一位画家画草虫像齐白石那样倾心。齐白石的工笔草虫既继承了宋代画家注重对动植物观察、写生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淳朴感情,风格独特。他将传统画家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草虫带入艺术殿堂,大大提高了草虫画的艺术品位,真不愧为艺术大家。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