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苍石,号缶庐、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省安吉县(今孝丰县)鄣吴村人。22岁时中秀才;56岁时,得同里丁葆元保举,曾任江苏安东县(今江苏涟水县)知县一个月,故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自31岁移居苏州后,长期往来于江、浙之间,阅历代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又得“海派”大家任伯年指教,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得以并进。篆刻书法、绘画三艺臻于精绝,声名大振,被推为艺坛泰斗、“后海派”画艺的开山代表。

《红蓼墨荷图》(见图),吴昌硕 作品  局部

《红蓼墨荷图》(见图),吴昌硕 作品

我们这里欣赏的《红蓼墨荷图》(见图),便是吴昌硕的一幅佳作。此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从篆书题款“乙巳秋中”和署名“吴俊卿”可知,此图为吴昌硕62岁(1905年)创作的作品。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画家的绘画风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到了花甲之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老相。尤其是年逾花甲的画家的视力和腕力大不如前,因此其绘画的笔性很可能呈现出一些孱弱迟滞之态。不过,对于自称“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的吴昌硕来说,却是个例外。对此,我们从他的《红蓼墨荷图》中能感觉出来。从丰满的构图和水墨淋漓、色酣笔沉的笔墨来看,此作像是吴昌硕壮年之作,不像他晚年那劲健老辣的作品。作品中,墨荷或丰满、或娇嫩,穿插揖让、生动活泼,衬托出画面左侧粉红荷花的娇艳和红蓼直冲画外的茁壮长势,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吴昌硕此画在用墨上富有变化,如右侧的墨荷虽浓淡对比明显,但却过渡自然、妥帖;在用笔上,引篆入画,笔笔写出,意兴酣畅,纵笔挥洒而又沉稳到位,毫无轻浮感;在用色上,艳而不俗,既大气又不躁气,既丰富又静穆,既斑斓又浑厚。画面右侧上方,大篆书体的题跋为画面增添了几许古朴、苍茂的气息。

吴昌硕在《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中写道:“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人言画法苦瓜似,挂壁恍背莓苔屏。”由此可知,他作画的理念是“画气不画形”。这幅以篆籀之法绘出的《红蓼墨荷图》正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此画时,他不拘泥于物象的“形”,而是任凭自己的主观情绪挥洒笔墨。观此画,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的荷叶与娇艳美丽的荷花、红蓼顾盼呼应。画家仅用寥寥几笔,就将荷叶、荷花、红蓼描绘得富有神韵。此画虽不以“形似”取胜,但笔墨间所散发的气息,让人有如置身于盛夏荷塘的清凉世界中。可以说,吴昌硕的绘画达到了写意画的最高境界——“不似之似”。

吴昌硕的绘画博取徐青藤、八大、石涛赵之谦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风貌。其笔墨可谓上承古人、下启来者(如齐白石绘画艺术就多取法吴昌硕)。

当今画坛,大写意画风呈泛滥之势。然而,多数写意画家的书法水平和文化修养远没有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那么高。他们只是把大写意画作为成就自己绘画艺术的一种捷径,把“画气”作为自己作品“不似”的遮羞布。“吴昌硕风漫画坛,中国画荒谬绝伦。”傅抱石先生的这句名言,可以看做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大写意画家的一种警戒。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