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林,别署听松,号听松阁主、百尺楼主,斋号听松阁、百尺楼、松荫草堂、倚石斋等。1961年生于长春,祖籍五台。现居山西阳泉。山西省首届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画家协会名誉理事,阳泉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石舟印社原副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阳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职业书法篆刻工作者。书法作品曾入展第一届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一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篆刻作品曾入选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社团作品邀请展、山西省首届印社篆刻作品邀请展,获首届华北书法奖、首届山西省群众书法大赛银奖、首届山西省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铜奖。
闻林 于端诗一首 2018 180cm×49cm
文字赋予语言以形象,书法赋予文字以美。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用独特的形式,有意无意地彰显出书家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视觉艺术。历代书家在追求实用与审美并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使汉字在简单表意之外,又具有悦目怡情的功能,被赋予形而上的价值。闻林先生认为,那是“听松无俗韵,闹市享幽庐”的境界,是“不虞五斗米,直面秦汉风”的格局。
一、闻道寓奇 积点为雄
闻林先生的父亲是知识分子,1950年毕业于山西平定师范,是很早的师范生。受家庭影响,闻林自幼喜爱看书写字,上学期间深得老师的喜爱。1979年,刚刚18岁的他怀着对书法的特殊热爱,报名参加阳泉市工人文化宫首届书法班。老师从唐碑教起,后传授悬腕执笔的方法。
在三个月的学习中,他猛下功夫,受到老师的夸赞和鼓励。培训班结束后,他回到家继续苦练唐碑,临摹柳公权书。之后的几年,他日日临池不辍,但对笔法、形质仍无真知。1984年,受阳泉市书法家协会委派,他去北京拜访书坛名家沈鹏、欧阳中石二位先生,商谈题写匾额诸事宜。二位先生得知来意,挥毫题字。沈鹏先生化碑为体,以意出之,神采盎然。中石先生楷书取自欧阳询,行书法“二王”,笔力遒劲,笔法精到。
闻林 自作诗一首 138cm×69cm 2020
年轻的闻林屏气静声,凝神细看,深恐漏过一笔一毫。中石先生边写边讲解:“学书贵在用笔,观古人下笔处,悟其使转方可领会运笔之道。”又以王羲之的《圣教序》为例告诉闻林:“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所谓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先生的几句话使闻林茅塞顿开,长期以来积压在心底的疑惑豁然化解。得大师真传后,他由柳公权转学欧阳询,一练就是七年。这七年,他心摹手追,进一步理解了书法的奥妙,掌握了欧楷笔法的细微变化。1991年,他小试牛刀,以欧楷入国展,跻身书坛新人之列。
1993年,闻林又一次赴京,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级书法班,师从张旭光先生研习行草书,并受教于沈鹏、欧阳中石、文怀沙、孙伯翔、林岫、刘文华等名家教授。求学期间,诸先生或传用笔、用墨之道,或授诗文词曲之方,或解书学理论之奥。这两年,可谓木受绳墨,水流渠引,闻林书法技艺大增,学书之道,日渐清晰。
此后,他遍寻名帖佳碑,潜心研习,先唐而魏,由魏而晋而汉,转宋元,入明清,于《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兰亭集序》《淳化秘阁法帖》,以及张旭、怀素的狂草,东汉的《张迁碑》《曹全碑》《孔宙碑》,还有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以及明末清初之王铎、傅山等名家名帖,用功精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书法之路。
二、古意蹁跹 书可达言
闻林先生的正书雅劲,行书俊美,草书昂扬,篆刻古朴。其楷书平中寓奇,工稳中亦见跌宕之势。点画之间,多有异趣,时而古拙,时而劲健。笔画方圆并用,极尽变化;横画、竖画有曲有直;起笔、收笔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字形有时横扁敦厚,有时狭长秀丽,有时方正丰润,体现出自然轻松、雅致流美、平和温润之象。尤其是遍临名碑名帖之后,他积极求变求古,其作品血、肉、筋、骨俱全,洋溢着瑰丽的烂漫之美。闻林的行书亦如楷书,“变”是最大特征。
闻林 周永福诗二首 闻林 明人游藏山诗
王羲之的内敛含蓄书风、王献之的外拓率性书风,以及米芾、董其昌、赵孟頫的典雅清新书风,都杂糅在其作品中。笔画或点到为止,或夸张挥就,或丝缕留白,或笔断意连。结体多追求欹侧取正,力求通过险势之间的均衡,达到整体态势的平正。他强调自然的书写状态,彰显出达观、适意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相比其他书体,草书更能体现书家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最能表达书写者的内在情感。闻林先生的草书植根于“二王”,扩展于张芝的《冠军帖》、张旭的《草书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尤其钟情于《大观太清楼帖》。其作品灵动潇洒,清新雅致,有难得的意境之美。其行草书骨格刚劲,如壁坼路,追求点画与局部结构的精细变化,感性与理性高度结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狂草作品笔势激荡,如锥画沙,笔法坚实遒劲,墨法枯润相合,字形大小错落有致,字间距时而疏朗、时而密集,体势疏放,筋骨纵肆,高华之气灌注于字里行间,体现出狂草书法的艺术魅力。
闻林 李白《将进酒》 138cm ×34.5cm × 2 2020
闻林先生书法的最大特点是篆籀笔法明显,用笔之势藏于锋内,内劲充盈,气韵流溢。无论条幅、对联,还是扇面、册页、横披、手卷以及大草榜书,都展现出不凡的功力。其书劲健中透着清雅,敦实中藏着变通,结字稳健,章法自然,深得古人用笔之妙,表现出丰富的空间意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闻林先生也善篆刻。在他看来,书法和篆刻是姐妺艺术,一幅完成的书法作品,必须有与之贴切的印章来彰显艺术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他自学篆刻,从流派印入门,于文彭、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赵之谦、吴让之、沙孟海等名家作品,仔细研习,认真揣摩,后上追秦玺汉印。他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篆刻创作,有时仿汉印,有时从流派,有时呈古玺,有时兼具汉印与流派的风格。《持默》为古玺印,有边栏,朱文,字少,平分印面,“持”字上半部左右两边有一点粘连,呈现出动态,“默”字安静肃穆,不做变化,整个印章在白底的衬托下,给人一种寂然安详之感。
《一日千载》为流派印,白文,印边光洁,“一”“千”在靠上三分之一处,“日”“载”占据余下三分之二的印面,“日”采用异体字,丰富印面,“千”和“载”用秦篆。整个布局大疏大密,深得“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精髓。《北山书屋》也是流派印,有汉印迹象,白文,细边,四字均分空间,“山”在篆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有象形之意,边栏的四个角向内延伸,与文字衔接,使得文字与边栏浑然一体。
三、风神闲逸 韵度清雅
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文与墨,或者说文学与书法,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相生相伴,不可分离。历史上好多文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而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书法家往往对汉文字与汉文学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和认知,有自己的审美结构,进而将这些体验和认知化为独特的书法艺术表达。闻林先生的书法独树一帜,与他的文学修养分不开。受父亲的影响,他一直坚持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等都会涉及。读书使他学养深厚,格调高雅。
他读过很多书,还写了很多诗。写诗跟当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级书法班进修有极大关系。培训班的老师除了教授书法,还教诗词曲赋,增加学员的文学修养,以促进书法创作。闻林先生主要写五言和七言诗。他的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随性自然,韵味十足。
闻林 周敦颐《爱莲说》 35cm×45cm×12 22018
清晨,他漫步于小区,金色的阳光穿过枝叶,树上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又一首《听松晨吟》:“半山七载好时光,虽小园林足徜徉。鸟语花香诗意美,丛林深处漫馨香。”“独来亭榭坐,幽静蝉虫鸣。林鸟飞檐过,野花傍水生。朝霞红日远,曲径回廊平。心惬无归意,白云天际横。”“花圃园丁植百科,嫣红姹紫竞谁多。春来锦簇人言美,秋尽凋零鸟语苛。江海孤舟惊暴雨,高天云浪畏风波。凡尘一笑离将去,倚石听松漫自歌。”“雨后楼台梧叶稀,高山原野白云飞。漾泉桃水沙江岸,十里清流映翠微。”诗中的“半山”是他居住的小区,“漾泉”是“阳泉”的别称,“桃水”是横穿阳泉东西的一条季节河。眼中所见,耳边所闻,心里所想,都是他笔底的烟霞。
同一题材,不同感受,常写常新,直抒胸臆。他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书法对话,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遇见友人,请其家中小坐,便有数首《听松寄友人》:“凉风晨曦起,初日照疏林。陋室能随意,微尘不染心。投缘情互至,识趣志相临。旧事生新感,珍藏记忆深。”“松阁依山环碧苔,双扉南北自由开。书房恰是清凉境,旧友新朋可常来。”为朋友治印,他写:“自视闲身非等闲,孤斋铁笔仿前贤。西泠四老谦君子,海上一翁傲大仙。
闻林 听松阁主金石书画之记 3cm ×1.5cm 2011
急就将军封李广,朱文古玺佩苻坚。躬耕艺事桃源里,魏晋汉秦天外天。”(《壬寅立秋为友人治印有感》)感慨人生不易,他叹:“半百余生不胜寒,微躯尚好己知难。曾经沧海同谁忆,共此夕阳霞满天。”有时他也安慰自己诸事随缘皆自然:“外物盈身几度愁,凡尘沦落一生忧。唯心化解千般虑,世事沉浮莫妄求。”有时他又很孤傲:“半山街角隐孤亭,立世无言有影形。不屑随风杂树摆,直昂五柱对雷霆。”
闻林先生还喜欢围棋,在北京金融学院就读时就经常跟同学下围棋,现在年过半百,仍然时不时翻翻棋谱:“河山一派雾茫茫,窗外丛林出短墙。无事围棋书古谱,黑白云子散长廊。”对下棋,他有自己的理解:“善围棋,晓棋理。不争局部之胜负,只享通盘之和谐。不参赛事,偶打古谱。亭台楼榭,独自手谈。此间妙趣,诗可以记。”诗书涵养胸襟,文气涵养性情,文学修养与书法修养相得益彰,升华了闻林先生的艺术境界,产生出不一样的书法笔画美、结体美、章法美和意境美。
四、群壑纵风 微尘不染
闻林先生是视书法为生命的人,对书法的热爱和痴迷到不可一日荒废的程度。他每天临帖、创作、读书、作诗,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不为外界俗事所干扰。其中,父母和妻子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和包容。婚前,父母给他提供全部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婚后,妻子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成为最坚强的后盾。
闻林 北山书屋 1.5cm ×1.5cm 2010
对于书法的学习,闻林先生最欣赏李可染先生那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他看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就是传承,就是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多的精力、时间去研习古代的经典;“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就是创新,就是融百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他认为学书法既要“打进去”,又要“打出来”,有传承有创新,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尽管他已经笔法精熟,气脉贯连,在书法中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但他仍不满足。他说:“学习书法就和我们的人生一样,始终在路上,始终在向前走。”他认为自己远远没有达到朝思暮想的那个点,现在取得的一些成就,只是老师、同道的一点鼓励。而他朝思暮想的那个“点”,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人生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希望通过努力,获得“蓦然回首”时“一刹那间”的美好。
闻林 听松信玺 2cm ×2cm 2022
他现在唯一欣慰的是,当回头看的时候,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书法作品中洋溢出的生气,那种年轻的、蓬勃的生机,让他有一丝丝“蓦然回首”的惊喜。写书法者芸芸,成为书法家者寥寥。能在书法中取得如此成就,是闻林先生多姿多彩生命的折射,也是他不断追求的结果。他是典型的将“帖血碑心深入骨髓”的书写者,书法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如今的闻林先生虽已到耳顺之年,却仍旧日日临帖、读书、作诗。阳泉当地报纸推出他的书法作品专版,他介绍自己的学书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谦逊地说:“书艺之道,成亦难矣……所学虽勤,所得甚微。”继而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少而学艺,老有所成,唯临池不辍,思辨不滞,读书不止方可。”他深知,不读书、不思考,书法创作就会缺少内涵,缺少韵味,缺少创造力。闻林先生是一位被书香浸润的、有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的书法家,他的不断探索和思辨会使他对书法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wdyqwzaygwlxssyssx.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