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禹功,自号辛酉人,南宋画家,江西人,布衣,爱写梅、竹,以清高自励。画史本无考,唯从赵孟頫在其《雪中梅竹图》卷后的题跋中得知其为扬无咎的及门弟子,得扬无咎潇洒之趣。从他自署“辛酉人禹功作”来看,他应出生于1141年,但卒年不详。在扬无咎“奉敕村梅”的传人中,徐禹功算是比较有成就的一位画家。但由于其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我们只能从这幅《雪中梅竹图》卷(见上图)中来窥其艺术风貌。

  《雪中梅竹图》卷为绢本水墨,画心纵30厘米、横122厘米,题跋纵29.5厘米、横92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家于图左写修竹三枝,枝叶纷披,由下向上直冲画外,尽显竹之挺拔;自左向右取势画野梅一枝横空而出,若干虬枝与点点疏梅皆半压积雪,绽放的梅花冷香扑鼻,欲开的蓓蕾蕴涵着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在此画的虽是一枝梅,但它代表一株梅树。在雪地里,梅树与挺立的修竹似两君子同傲寒雪、共迎春归。画家在绢地上轻染淡墨,以衬托梅花的洁白和梅枝、竹子

上的积雪。画家没有用过多的色彩敷染梅、竹,只用水墨便将它们傲霜凌雪之姿及清逸淡雅之趣很好地表现出来,足见其绘画功力之高。在绘画手法上,他用粗细不一的浓墨线条来界定梅枝的轮廓,并通过渲染淡墨来强调墨线上方的“留白”是有雪的。图中,错落有致的朵朵梅花上的雪,则是通过周围烘染的“留白”反衬出来。此图充分展现出雪后梅、竹傲然挺立的风神英姿。细观此图,我们会发现徐禹功将款落于竹节之上,这是他绘画的一大特点。图上还有乾隆皇帝及董邦达、梁诗正等人的多首题诗,并钤有乾隆皇帝的多方印章。

  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图》卷与其师扬无咎的《雪梅图》相比,除了结构不同外,形态、笔法基本是一样的。扬无咎在《雪梅图》中用的是方笔。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卷中的笔势也是方的。细梅枝、竹干、竹叶都用一笔勾勒或用撇法画成。除了在最粗的梅树枝的个别地方补画一两笔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笔即成,并未多做修饰,以体现笔墨的书写性。因为绢具有不洇墨的特性,所以用饱含水分的笔墨画时,有几笔痕迹会出现一些“染出”的效果。徐禹功用淡墨勾画的梅花花头,笔力则不如扬无咎劲健。在表现梅花凌寒傲雪的精神方面,他用笔略显柔弱,但那最粗、最长的梅枝,用笔还是很刚挺的。由于他在绢地上的淡墨染得不够重,所以没有很好地衬托出花的清香与雪的洁白。对积雪的描绘,他主要不是通过绢地上的墨烘染,而是通过组织笔墨,将一些相互穿插的枝干、枝节、枝叶处理得稍微脱节,让人感觉那脱节的空白处就是雪。而且,这样还能体现出梅枝的前后关系。

  徐禹功在《雪中梅竹图》卷的创作上与扬无咎一样,都运用了书写性笔法,但徐更注重对物象的真实刻画。他画中的物象真实、生动,笔墨有粗细、枯湿、轻重、疾徐的变化。或许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用笔具有节奏、韵律的变化,所以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物象的真实效果。徐禹功讲究写意,但没有与写实拉开太大的距离。相比于当时“翰墨游戏”的文人画,他的这幅画是富有绘画性的;而相比于当时刻画精微的院体画,这幅画又是富有书法性的。而且,这幅画称得上是高格调的画作。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画中所绘梅、竹的高雅,而更在于其笔墨的清高脱俗。

  徐禹功的这幅《雪中梅竹图》卷与扬无咎等14人题写的33段题咏及元人吴瓘的《梅竹图》、吴镇的《墨梅图》被后人裱成一幅《宋元梅花合卷》,殊为难得。

广告 各位艺友,想在本站推广出售书画咨询:QQ138218888 微信:shuhuayishu 书画家协会招募会员啦,点击在线办理
本站提供书画家建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