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楷书《东坡记游》卷 古代的苏州城内有四大禅寺,历史最久远者,当属始建于三国初的东禅寺。明代中期,东禅寺有一位名为“天玑”的禅师,雅好诗文、书画,与吴宽、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28 0 3144
李士行的《竹石图》 李士行(1281-1328),字遵道、文简子,大都(今北京)人。名画家李衎长子。36岁做官,官至黄岩知州,命中书与五品官。仕途不顺,遂辞官,后寻机再入仕,惜...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26 0 3929
祝允明草书《七律诗》轴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在嬗变的哲学、文化、艺术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书法风潮,以畅神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吴门书法”迅速昌盛,产生了祝允明、文徵...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23 0 3248
南宋佚名的《松湖钓隐图》 唐人绘画讲究夸张、大气,作品的浪漫情调较浓;宋人绘画讲法度、重写生,用笔严谨而规矩,作品的庙堂之气甚重。而宋代士大夫游戏翰墨之笔,则如填词般轻松。元代的绘画...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21 0 3888
祝允明草书长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以枝山为号,可见其自信与玩世不恭的性格。他工书能诗,少时诗文清畅,与...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18 0 2651
赵雍的《澄江寒月图》 中国画家喜爱表现静、寒之境。寒江静雪、古木枯槎、深山萧寺、秋霁烟岚等这些画题在表现时皆要于宁静中透着幽冷之意。然而,就是这静与冷反映出画家一种独特的心境,...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15 0 3047
吴宽行书《送慧泉诗》轴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玉廷亭主,世称匏庵先生。明焦竑《玉堂丛话》记:“吴公为人静重醇实,自少至老,人不见其过举,不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 书画赏析 2017-05-19 21:03 0 1553
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 “罗汉”系梵文的音译,也作“阿罗汉”,最早由印度传入。据台湾学者林谷芳介绍,广义的“罗汉”指佛教法界中的声闻、缘觉,声闻为直接听佛说法的弟子,缘觉为悟得因缘的觉者。林氏还说:“文人喜写罗汉,因罗汉多超出常轨,风...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59 0 4486
书家杨陌印象 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很像一个磁场。如果这个磁场被另一个人的磁场所吸引,乃至淹没,在我看来,实在是一种福气。感谢上苍,让我认识了杨陌。他是个军队的青年书法家。灵云出岫,空...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56 0 2380
吴宽行书联句册页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题跋论书皆有己见,尤长于诗。著有《匏翁家藏集》。 吴宽与徐有贞、沈周...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53 0 3279
《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 南宋佚名的《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 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画也随之传入。佛画的传入至今已有两千年的时间了,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魏书·释老志》载:...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51 0 3736
陆师道行书手札 明代中期画坛,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无疑是当时的翘楚,乃至居于领袖地位。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穀祥、陆治、钱穀等是“吴门画派”的中坚人物,陆师道作为文徵明的学...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49 0 2960
南宋佚名的《寒鸦图》 宋代初年,皇帝即仿五代西蜀、南唐旧制,建立翰林图画院。宋室南渡后,大批画家南下,绘画创作达到鼎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院体画。 山水画是南宋院体画的重要组成...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47 0 3658
王宠行草《七绝二首》 明代中期,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法群体,在继承传统优秀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了明代初期以来“馆阁体”对书坛的笼罩,一扫靡靡之格,开辟...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40 0 7469
南宋佚名的《犬戏图》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比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除了看门、狩猎、导盲和做宠物外,它还是“十二生肖”之一。狗作为生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对此,南朝...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39 0 3886
文徵明--寒林钟馗 文徵明(1470-1559),长洲(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36 0 5510
程南云行书《千字文》册 《千字文》是古代私塾用于儿童启蒙的读物。但出人意料的是,它竟成为书法的绝佳题材,历来书者甚众,绵延不绝,迄今已有数不清的版本。其中写手既有名家、大家,亦有一般百姓,更有无数的新版本将在未来岁月中隆重登场。《千字...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34 0 3382
南宋佚名的《溪山行旅图》 黄宾虹先生曾言:“近观前清道咸名贤,事业、文章彪炳史乘而‘六法’之妙足超轶前人(却)不著名于画传者颇多。”这句是说,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有不少精于“六法”、...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29 0 9784
鲜于枢行草 鲜于枢行草《王安石杂诗》卷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草《王安石杂诗》卷(左图为作品局部),为元代鲜于枢所书。此卷纵50厘米,横1025厘米,卷末钤有圆形朱文印“...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26 0 4661
传为赵伯驹的《仙山楼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澄怀味道”等都是古人游览自然山水和欣赏山水画时所发出的感叹。面对巍峨、壮丽的自然山川,古人大都怀着无比崇拜和敬畏的心情,欣赏山水画亦是如此。他们画山水画并非是对客观山水的单纯描绘,而是... 书画赏析 2017-05-19 20:24 0 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