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河崔氏书风之延续
清河崔氏在崔玄伯、崔浩父子处发展至高峰却 也在崔浩处骤然跌落谷底,究其直接原因,据《魏书》 所载,是崔浩采纳闵湛、郗标等人的建议在通衢大 路旁,修建了《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由于《国 书》中记载了拓跋氏一些并不光彩的皇家秘辛,且 石碑树立在往来人口众多的大路旁,民众议论纷纷,引起拓跋贵族们的不满。
于是崔浩被太武帝以“尽 述国事,备而不典”的罪名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处死。同时,参与修史的“秘书郎吏以下尽死”, 而崔浩的家族、相关姻亲都被连坐灭族。 因“国史案”牵涉甚广,处于北魏的清河崔氏 及其姻亲都尽数被诛,仅剩与崔浩有过龃龉的崔模 一脉和远房疏族崔宽等旁支侥幸免罪。
一时之间, 清河崔氏这一传承许久的汉族世家受到巨大打击。 直到献文帝拓跋弘派大将慕容白曜平定三齐,此前 南渡黄河并定居在青齐一带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员才 被带到北魏发展。经过崔光、崔亮、崔休等人被皇 帝启用重振家业,清河崔氏才再一次在朝堂上有一 席之地。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传卫第八》载:“魏 初重崔、卢之书,而卢后无人;崔宗自浩、简兄弟外, 尚有崔衡、崔光、崔高客、崔亮、崔挺,家业尤盛。”[28] 且阮元《南北书派论》中将以上书家列为北朝书家 著名者,此外还有崔悦、崔潜、崔宏(崔玄伯)等人。 崔衡、崔光、崔高客、崔亮等人的善书之名在《魏书》 及《北史》中亦有记载。
清河崔氏是一个庞大的汉族世家,从西汉始直 至西晋前期,清河崔氏在自己所属郡望中发展较顺 利。然平稳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先是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使得南北分裂,社会陷入了 长期的战乱与恐慌之中。十六国南北朝的动乱,打 破了清河崔氏的稳定发展,其四大支系发生了很大变动。
其中一些支系逐渐没落,另一些支系为躲避 战乱纷纷离开了故土开始迁徙,纷纷搬离东武城, 最终呈现多支系、多方向的发展态势。 清河崔氏崔玄伯、崔浩父子作为北魏前期声名 鼎盛的汉臣,除其宗族之人外,不乏大批的弟子学 生向其请教学问,而清河崔氏十分出名的书法自是 他们心慕手追的对象。除清河崔氏旁支及前文提及 的黎景熙,还有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太原晋阳人郭 祚习崔浩书法并于史有载。
郭祚 (449—515),字季祐,太原晋阳(今山西 省太原市)人,北魏大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等, 曹魏名将郭淮弟郭亮之七世孙。郭祚出身太原郭氏, 年少时孤苦贫困,姿貌不伟,20 岁时,为并州主簿, 得到并州刺史孙小赏识。
孝文帝时从秀才擢为中书 博士,其后任尚书左丞、黄门侍郎等职务。清勤能干, 从不懈怠,颇得孝文帝赏识。协助孝文帝谋划汉化 改革,担任注疏典籍、评定门第和官位品级等职务。 后又跟随孝文帝南征,经比干之墓时正在担任黄门 侍郎,后迁散骑常侍,兼任黄门侍郎。孝文帝驾崩后, 延昌四年(515)为权臣于忠所害。追赠车骑将军、 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文贞。
《魏书》载:“(郭)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 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29] 郭祚的两位姑母出身 太原郭氏,分别为司徒崔浩之妻、崔浩弟上党太守 崔恬之妻,与清河崔氏关系十分亲密。崔浩书名很盛, 郭祚学习姑父崔浩的书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想必 得其真传,且郭祚有尺牍文章为世人称赞,可见其 书名。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史籍文献等材料推测, 北魏名碑《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书丹者很可能是 郭祚。
《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书丹者被谬传为崔浩 书已久,其中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便断言此 碑为崔浩书。但《魏书》中记载崔浩已于 450 年因 “国史案”被杀,而《吊比干文碑》是在 494 年所刻, 中间相差近 44 年,实是一大谬误。目前学界对此 碑的书丹者颇多猜测,众说纷纭,并未有确定结论, 但多猜测为学崔浩书者或崔氏族人。
《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现存于河南卫辉殷太师 比干庙碑廊内。碑文据载为魏孝文帝亲撰,北魏太 和十八年 (494) 十一月刻,楷书。该碑碑文记述了孝文帝立碑的缘由和颂词,抒发了其对殷太师比干 敢于直谏、忠心不二高尚品德的赞扬与敬仰之情。 此碑庄严峻整,瘦硬朴拙,在用笔上,多以方笔起笔, 横画收笔稍有上挑之势,笔画形态上棱角相对;在 结体上,平画宽结,既沿袭了汉末书法的风格面貌, 又符合这一时期铭石体的主要特征。
《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碑阴记载了此次吊祭 活动随侍官吏 82 人的官爵姓名,这些官吏上至宗室 贵族,下至各级鲜卑、汉族官吏和将领,这些人大 多数在《魏书》中有传。其中“给事黄门侍郎臣太 原郡郭祚”与“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臣清河郡崔 光”两位汉族大臣最有可能是为该碑书丹的人,而 郭祚书丹的可能应该还要稍微大于崔光。
太原郭氏在北魏初也是有名的汉臣世家,郭祚 祖父郭逸在太武帝时任徐州刺史,父郭洪之受崔浩 “国史案”株连而死,郭祚在亲人的帮助下因逃亡 在外得以幸免。郭祚虽出身名门,但其少年时代却 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 20 岁时才正式踏入仕途。
《魏书·郭祚传》载: 是时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又 迁都草创,征讨不息,内外规略,号为多事。 祚与黄门宋弁参谋帏幄,随其才用,各有 委寄。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30] 据此记载,当时高祖皇帝正专注于制定礼仪制 度,同时致力于选拔考核各类人才,又正值迁都初 期事务繁杂,对外征伐战事不断,朝廷内外政务、 军务规划部署繁多,堪称多事之秋。郭祚与黄门侍 郎宋弁共同参与中枢决策,根据各自的才能特长, 分别承担不同职责,而郭祚负责处理奏章文书和注 解疏证的工作,可见郭祚于经史典籍的掌握及公文 奏章等内容的撰写都非常在行。那么,在吊唁比干 时随侍在孝文帝身边的郭祚,也可能参与了《孝文 帝吊比干文》的起草工作。
崔光(450—523),东清河郡人,本名孝伯, 字长仁。崔光出身清河崔氏的“乌水房”一支,幼 年家贫,为人撰写书稿以获得微薄收入来赡养父母, 富有好学的名声,为人称赞。其祖崔旷在宋文帝时 为乐陵太守,其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为龙骧将军、长广太守,参与过抵抗北魏的战斗。在慕容白曜平 定三齐之后,崔光在 17 岁时和父亲崔灵延迁往北 魏。
直到太和六年(482),崔光为孝文帝所看重, 被任命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中书侍郎等职位。《孝 文帝吊比干文碑》碑阴题名中崔光的官职为“给事 黄门侍郎、领著作郎”,可知其在迁任中书侍郎及 给事黄门侍郎时仍兼领著作郎。其后任散骑常侍、 太子少傅等职位时黄门、著作之职依旧如故。
以上二人一个作为崔浩的学书者,一个作为崔 氏宗族之人,又是此次随行祭拜的人员,孝文帝在 起草好吊文内容后由他们书丹的可能性很大。这里 有一点需要注意,崔光在 17 岁的时候才从南朝跟随 其父亲迁徙到北魏,并能“佣书以养父母”,可见 其书已然有所成,且面貌应是南朝书风。而《孝文 帝吊比干文碑》的面貌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北朝书 风,因而郭祚更有可能是此碑的书丹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eiWeiQingHeCuiShiShuFaTanWei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