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北魏清河崔氏书法取法于卫瓘,崔玄伯之祖崔悦既得卫瓘篆、隶、草书等笔法,又习索靖鼓荡之笔、峻密 之势,善古文、篆书和章草,并将其作为崔氏书法的精髓代代相传,至崔玄伯、崔浩父子时书名尤甚。虽因“国史案” 导致崔氏主要族支于崔浩处断绝,但有旁支幸存,崔衡、崔光等人被列为北朝书家著名者,成为崔氏书法传承的关键。此外, 除崔氏族人还有一些后学者因心慕也承习崔氏书法,经过考证,《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疑似书丹者郭祚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崔浩;清河崔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
引言
清河崔氏一门有古文、儒学、书法、道教等 多方面的家学传承,是北方极负盛名的汉臣世家。 北朝此时的书法品评还不及南朝全面,即便如此, 崔氏书法在北朝各史籍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享有很 高的评价。纵观现阶段对于清河崔氏书法的研究, 都是十分缺失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崔氏没有相关 碑版手迹留存,致使后世只能在文献记载中窥其 一二。笔者将依据文献、出土文物等史料,总结前 人研究经验及结果,对清河崔氏书法作一整理和研 究,以期对崔氏书法研究有所补充。
一、清河崔氏书法溯源
清河崔氏作为北方的士族大户,其家学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书名尤为显赫,是北魏时期北方著 名的书法世家。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
“清河崔氏书法在北方,与琅琊王氏书法在江左, 俱居最高地位。”[1] 陈寅恪先生认为清河崔氏书法 能与琅琊王氏书法比肩,足见崔氏书法之价值。
清河崔氏一族中崔悦的书名最先为《魏书》 所载:
玄伯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著 名。谌法锺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 之草,皆尽其妙。谌传子偃,偃传子邈; 悦传子潜,潜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 初重崔、卢之书。[2]
卫 瓘 《顿首州民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帚川藏本』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是北朝著名的汉人世家大 族,其祖上可追溯至曹魏。两家的书学源头于史有 载者分别从范阳卢谌和清河崔悦开始,卢谌师法锺 繇;崔悦师法卫瓘,并且学习索靖的章草,传子崔 潜,崔潜又传子玄伯,从而使书法家学代代相传。 文中虽然没有言及崔浩,但崔浩在北魏书名十分显赫,所以必得其父崔玄伯之真传。那么,要研究清 河崔氏一族的书法,就要清楚其师法的源头——卫瓘 的书法。
《代王猗卢之碑》残拓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卫瓘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卫觊的书法,并师从于 著名书法家张芝。张怀瓘《书断》、羊欣《采古来 能书人名》等认为卫瓘善篆、隶、行、章草等诸种 书体。张怀瓘《书断》对卫瓘的书法评曰:“时议 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常云我得伯英之筋, 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 遂至神妙。”[3] 从中可以看出,卫瓘将自己草书的 风格总结为得张芝草书之“筋”,而索靖得“肉”, 卫恒得“骨”,他们是张芝书法风格的延续。
陶宗 仪在《书史会要》中称:“(卫瓘)藁草者,采张 芝及父觊法参之,盖草书之带行者。”[4] 可知卫瓘 把张芝草法和其父卫觊的笔法融合,在他们的基础 上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藁草书。 卫瓘《顿首州民帖》字势变化多样,字体大小 不一,横笔大多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倾斜姿态,而捺 笔已经看不出明显的隶意波磔。
有些字的末笔具有 向下引带的趋势,已初具上下衔接之意。这种自然 洒脱、率性流便的风格,即为卫瓘的藁草体。 崔悦,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大臣、书法家。清河 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字道儒。据《广韵》载, 崔悦有四子,分别为崔浑、崔潜、崔液、崔湛。因 崔悦师承卫瓘,而瓘父卫觊精通古篆之法和古文字 义,卫瓘、崔悦也会受卫觊影响。
索靖《月仪帖》(局部)《郁冈斋墨妙》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又卫瓘之章草被 张怀瓘称为“神品”,我们暂且可以推测崔悦应首 先习得卫氏的古文、篆书和章草书,并得卫瓘篆、隶、 草笔法。而且,卫瓘的草书采张芝法又以父卫觊法 参之,创立“草藁”体,故崔悦在学习卫瓘章草的 同时也学到了张芝的笔法,其笔法的发端可谓久远。 再者,崔悦在学习卫瓘书法的同时也学习索靖之草。
包世臣评:“草书唯皇象、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 殆右军所不及。”[5] 崔悦自卫瓘和索靖之处得到真 传,既得卫瓘之笔法,学其精髓,又习索靖鼓荡之笔、 峻密之势。故而,崔悦的书法在博取众家后,于崔 氏族人一代代的继承及发展中,形成闻名于北魏的 清河崔氏书法世家。 需要注意的是,清河崔氏并非随机选取卫氏一 门的书法作为取法对象。
卫氏一门不论是在书法艺术还是书学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据南朝齐王 僧虔《论书》载:“张芝、索靖、韦诞、锺会、二 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 力惊绝耳。”[6] 由此可知,以南朝人王僧虔的视角 来看,张芝、索靖、韦诞、锺会及以卫觊、卫瓘的 书法曾广泛地流行于前朝,流传至今仍可见其笔力 劲健。那么留有众多汉臣的北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其书风的影响,使得北魏时期的很多书法以卫氏书 风的面貌进行延续。且卫氏一族除了南迁的卫觊、 卫瓘一脉,还有以卫操和卫雄为代表的一脉留在北 方,投向鲜卑政权。据《魏书·卫操传》载:
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 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数 使于国,颇自结附。始祖崩后,与从子雄 及其宗室乡亲姬澹等十数人,同来归国。[7]
《孝文帝吊比干文碑》拓片河南卫辉殷太师比干庙藏
卫操等人与卫瓘同是代郡卫姓,卫操还是征北 将军卫瓘的牙门将,可见其关系特殊。北征时卫瓘 59 岁,卫操是 30 多岁,卫雄是 20 来岁,二人多年 在卫瓘的身边学习做事,书法自是浸染卫氏书风。《魏 书》对二人在代的书事活动记载有卫雄、段繁在参 合陂(大同市阳高县东北)树碑勒文,卫操为桓帝 立功德碑等。
现存的《代王猗卢之碑》残文就是公元 316 年代王猗卢死后,卫雄、姬澹南奔为主收尸送葬时所立, 书丹者当是卫雄、姬澹或随行卫氏宗族之善书者。 此碑仅存六字碑额,以隶书写就,字形宽扁,体势 外拓,雁尾明显,折笔利落,线条瘦硬,运笔之间 已见楷则,整体给人以朴茂古拙,瘦硬峻拔之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BeiWeiQingHeCuiShiShuFaTanWei.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