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0 世纪初,《流沙坠简》震惊了学术界。麦华三虽然身处岭南,但他敏锐地觉察到简牍书法的学术价值和 艺术价值,并通过图像分析的方式,用简牍书法梳理了书体发展的脉络,并补证了书史上的很多问题,此外,还呼吁书 法艺术界将简牍作为书法学习的对象,这都使得其在民国时期的简牍书法研究中颇具代表性。
【关键词】麦华三;简牍;流沙坠简
引言
20 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我国西北地区掘出 了大批汉晋简牍,并编印成书,至此,简牍正式进 入中国学术史。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 发见之学问》中将简牍的发现称为“四大发现”之 一,其后罗振玉与王国维二人根据简牍照片和相关 资料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对简牍进行了考释, 轰动学术界。然限于时代原因和环境局限,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鲜有系统研究简牍的著作问世。
书法界 同样注意到了简牍对于书法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如沙孟海和胡小石等人,但进行系统研究者并不多。 麦华三在书学研究中尤其注意书法与文字的关系, 他曾明确提出“书学为文字学之一部门”[1],而简 牍则是文字演变中的重要参考文献。
麦华三楷书《兰亭序》选自岭南美术出版社《麦华三楷书》
麦华三不仅在 其专著《古今书法汇通》《书学研究》中专门提到 简牍与书体变迁的关系,而且还专门撰写了专著《汉 晋六十简之书法研究》,同时写有多篇专门论述简牍 书法的系列文章。麦华三研究简牍书法的视野是开 阔的,其对于汉晋简牍书法的研究既溯及过往——梳理书体发展脉络和补证书史问题,又关照当下—— 将其作为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证古:书体发展脉络的梳理与书史补证
(一)以简牍论证书体演变脉络和轨迹
简牍作为日常书写的载体,能够较为客观地记 录当时文字书写的状况,因此,研究简牍书写的变 化对于厘清书体发展的脉络非常具有参考价值。麦 华三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书史上之种种问题, 从前学者,互相推测,各逞臆说,或则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无他,文献不足故尔。
木简未出,吾人 对于西汉及西晋人书法,如世外桃源,徒劳梦想, 究竟谁是武陵渔父?八分隶、章隶、楷、行、草之 迁嬗情形,又如盲人摸象,各执一端,究竟谁见全象? 木简一出,以上难题,迎刃而解,涣然冰释矣。”[2] 以简牍书法来梳理书体演变和补充书史之阙,正是 麦华三简牍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人对于隶书与八分书的关系多有论述,但观 点不一,众说纷纭。如宋代洪适在《淳于长夏承碑跋》中说:“汉字有八分、有隶,其学中绝,不可 分别。”[3] 认为二者很难区分。
麦华三楷书《唐嗟道契》联作者供图
不过在经过其考证 以后,洪适在《安平相孙根碑跋》中认为隶书和八 分书在秦汉之际已经出现,“今之言汉字者,则谓 之隶;言唐字者,则谓之八分,殆不知在秦汉时分 隶已兼而有之”[4],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盖 八分为小篆之捷,隶又八分之捷。”[5] 但到了元代, 吾丘衍则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八分,汉隶之未有 挑法者……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 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 实异写”[6]。而到了清代万经时,隶书与八分的关 系则又出现了新的观点,“要而论之,唐以前隶楷 合为一,唐以后隶与八分分为二,宋亦因之,故赵 明诚有‘欧阳公误以八分为隶’之讥也。
余谓凡后 汉、魏、晋间碑,不妨仍其名为隶,而唐以后之碑, 断宜名为八分,而不得仍名为隶。近顾宁人《金石 文字记》并汉碑无不名为八分,而以楷为正书以别 之。正恐仍蹈欧阳公之失耳”[7]。在麦华三看来, 古人之所以对隶书和八分书的看法不一,恰恰是因 为古人无法见得汉晋书法真迹,而这一障碍在汉晋 简牍出土以后得到了解决。“从文字的应用来看, 秦篆太难写,所以用秦隶,秦汉之际,隶书通行了, 进一步把它美化,于是八分书出现。在隶书平平无 奇的一画,而八分变为蚕头雁尾,再把撇捺变为波 磔,左右飞舞。
麦华三行书自作诗轴作者供图
西汉人民就是这样大胆地创造了八 分书,到了五凤元年的木简,这种书法已经成长, 但未取得地位,又未有恰当的名称……到了东汉末 叶,这种字体,已发展成为汉代字体的主流……这 种情况,是由最近发现的流沙坠简和居延汉简证明 的。这些木简,清清楚楚地显露出由隶变八分的过 程来”[8]。麦华三通过天汉三年(前 98)十月简的 “已含有蚕头雁尾的意态”[9]、太史三年(前 94) 闰月简的波磔“书法上较天汉简已有显著的进 步”[10]、五凤元年(前 57)十二月简的“八分书波 磔之法已经在民间成熟了”[11],再到阳朔二年(前 23)闰月简的“西汉八分确已完全成熟”[12],证明 了其“西汉的八分书,是把隶书的质朴演变为文采 的结果”[13] 的观点。
对于草书字体,麦华三认为神爵四年(前 58) 四月简能够证明许慎“汉兴有草书”之说,尤其是其中的“爵、朔、凌、隧、长、世,都含有草写法”[14], 这就确定了草书出现的大致年代。而草书是隶书解 散、简写的说法,麦华三也从简牍得到了确认: 从“神爵四年”四月简中“爵”字的写法看出,此 时已经出现了偏旁部首符号化的倾向,而殄灭简中 “‘诸’字的言旁,‘辅’字的车旁,已经符号 化”[15]。章草与今草的关系,同样可以从简牍中找 到明确的证据。
麦华三首先通过简牍厘清了章草的 发展脉络,“汉兴已有草书,系解散隶书字体来粗 写,其后一路简化,某种字旁逐渐成为符号,到了 西汉末期,便成功了殄灭简这种字样。把殄灭简再 进一步,加了波磔,便是建武简的书法了……东汉 初年,章草书便该成熟了”[16]。
而且麦华三通过简 牍对比,认为章草的来源有二,其一来源于八分书, “其书点画圆浑,而无波磔,建武廿二年(46)简, 其代表也”[17],其二来源于隶书,“其草法点画多 方,作波磔势,永平十一年(68)简,其代表也”[18]。 然后麦华三通过永平十八年(75)简和建兴十八年 (330)简的字体特征确认了“盖今草乃由章草自然 演进而来,并非某人所能始创”[19] 的结论,并梳理 了今草发展的过程,“今草则自永平十八年(75)简, 从章草脱胎后,日渐繁息……蔚成大国,与章草对立。
至建兴十八年(330)简,则今草已流行至边陲矣。 东晋播迁,‘二王’父子尤精此体……今草至是极盛, 大有压到章草之势。羲献以后,薪传愈广,今草遂 代章草而宗祧百世”[20]。 麦华三认为行书的来源同样有二,“一种是八 分的行书,例如建武十九年(43)简及元和四年(87) 简”[21]。
麦华三行书自作诗作者供图
在麦华三看来,建武十九年(43)简“笔 势摇曳,很有姿态,乃八分书开始行写时的尝试之作, 亦行书之滥觞”[22];元和四年(87)简“是八分的 行写法,它的一画,虽然尚带雁尾,但已不是蚕头, 至于一撇,却与楷书无异,已经不是波了,试把这 简放在中间,而前后放着八分书和《荐季直表》, 便可以看出,这简是行写”[23]。
行书的另一个来源 则是楷书的行写,麦华三认为永和二年(137)简则 是典型的例证。但是因为楷书的出现,行书的这两 种演变路径却面临着不同的历史境遇,“八分的行写, 历时甚短,没有发展下去(因为八分又变为楷书), 而楷书的行写,到了魏晋却发展迅速,所以后来只得一种行书(即现在的行书)”[24]。
麦华三在论述 行书的演变过程时总是会提到楷书,而且其用来证 明行书演变的简牍在其研究楷书时同样被当作楷书 的演进证据,如其用元和四年(87)简证明行书演 变时提到“这简是行书,而且可以看到由八分过渡 到楷书的情形”[25],又如被其用来证明行书是楷书 行写的永和二年(137)简,“这简表现楷书更具体 了,它的成分:八分笔法,已经很少;楷书笔法, 非常之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青年书画家协会欢迎您入会shys.cc,咨询:wx:jsqnsh
关键词:书画艺术网,欢迎分享此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18art.com/shuhuayishu/MaiHuaSanJianYanJiuZhongDeShuXueSiXiangJuYu.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