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益多师,好书数行得之心
艺术之道,既在《道德经》所说的“无为有为”之间, 也在《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之中。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刘灿章从少年成长、青年从军,到专业出版,为后来书 画之创作奠定基础,此道只能由有心者“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刘灿章 草书 曹操《观沧海》 释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 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成长过程中,从1954年农历3月8日出生在河南省淮 滨县芦集乡新庄村开始,最早的老师是他父亲、颜真卿、欧 阳询3个,伴随他成长为翩翩少年。他父亲教过私塾,总想让 孩子走上一代胜过一代的道路,走上耕读传家的书香之路。 农忙之余,开始教他读书识字,练书法,开始时做示范,写 十几个字让他学习。看他自觉刻苦,就把颜真卿、欧阳询搬 了出来,让刘灿章练习《多宝塔》《九成宫》。
刘灿章 隶书对联
刘灿章是寒 冬夏暑,写得指头都磨出了茧子,至今右手拇指比左手都大 了一圈儿。 1972 年冬天,因为一笔好字,被领导排除干扰招到部 队,成为电影放映员,经常绘制幻灯片、办宣传墙报。部队 生涯中的两次“巧遇”,让刘灿章正式走向体会书画意境的 征途。第一次是结识部队驻地附近著名书画家孙竹篱先生。
孙竹篱是著名国画家,擅长写意花鸟画,其荷花、梅花等作 品为业界推崇,为躲避战乱,抗日战争期间随东北大学移 居到四川三台县,1958 年时定居射洪,1986 年去世。据刘 灿章讲述,师徒二人相逢于孙竹篱晚年,正是孙先生笔墨醇 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时。
刘灿章 行草扇面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释文: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孙竹篱收刘灿章为徒,悉 心教授书画,从诗词文化上为其讲解书画意境、创新思维, 身体力行,为之示范,并鼓励他在学习传统优秀技法时,找 到自己创作的落脚点,找到自己的个性。第二次是陪伴陆俨 少。1983 年秋天,刘灿章有幸被派去照顾到四川写生的陆俨 少先生,这次相伴给刘灿章留下了半生以来难以磨灭的艺术 印记,跟随陆俨少写生、画速写时,先生随时给刘灿章以指 点。受到陆俨少金针般的两字点拨——曰“弹性”,写在了 刘灿章的速写本上,让他领悟了从速写到书画作品中笔墨造 境时的弹性,不能将之用死。
刘灿章至今记得陆俨少写生时 的景象,从水墨写生第一笔到最后完成,不只是画面云烟满 眼、笔墨淋漓,特令他惊讶的是,陆俨少的洗笔水始终是干 净的,一切浓淡干湿都在纸上。 第三次是结识考古大家李学勤先生。因为《汉碑全集》 的出版,刘灿章多次到李老家中拜访,请李老从考古角度给 予指点。在这里,刘灿章进一步认识到书法对于一个朝代的 支撑作用,它的气质,是后来任何人模仿不了的。
同时,李 老对刘灿章感慨道:“这部书是功在千秋,功在当代,是对 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对中国书法的巨大贡献,是对中国文 字考古的一个巨大贡献。” 1996年策划《王铎书法全集》五卷本,1997年拿出校 样给沈鹏先生审定时,二人结下深厚友谊,并确定下刘灿章 “求其自然”的草书之路。2005年6月刘灿章应上海书画出版社之约,出版了王铎 书法研究专著《好书数 行 —— 王 铎 和 他 的 书 法艺术》,既是兑现约 定,又是对自我“好书 数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