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中的作品《铭记》描 绘了铮铮英雄骨和巍峨大别山。此作品采用髹漆工艺, 精绘大别山区老军人肖像,辅以视频展示其事迹和老 区新貌,意在“铭记英雄事迹,建功新时代”。 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要求也是 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主要方向。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 展中的《传承》《文明的印痕——人类的迁徙》《河 图洛书》《丝路遗韵》《丝路文明(下)》等作品便 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陶瓷》入选了第十四届 全国美展壁画展。其灵感来源于舞蹈纹彩陶盆,反映 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此作品通过在大漆板上以马赛克镶嵌的方式完成,运用传统材料表现 古老题材,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展示了彩陶独 特的质感。细观两届壁画展,笔者发现第十四届全国 美展壁画展中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表 现得更加突出,作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更加 丰富,且创作者能够更好地考虑到壁画材质与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关联性,通过多元材质表现了不同的画 面形象。
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主旋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 时代美术创作应该在弘扬“三种文化”的基础上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写实的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 与创新,以优秀作品来培根铸魂,提升观者的审美品位。
三、材质多元:延展美术表现形式,凸显视觉 创造性
全国美展壁画展作品的材质与形式丰富多样,融 入了金属、大理石、棉纺织等,表明跨学科元素已经 融入壁画艺术创作之中。一些画家以中国画、油画、 版画、雕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壁画,使之呈现出形式多 样的绘画风格。比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中的 作品《钱江潮涌》极具创造性地采用铝和不锈钢表现 象征“浙江精神”的“钱江潮”,用金属材质赋予了 钱塘江大潮艺术美与形式美。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 展中的作品《西部之城》从木材的物质属性和审美特 征出发,运用切割、线刻、拼贴、镶嵌等工艺手法加工、 组装木块,通过对木材形状、纹理、质地、色泽的感 受把控画面的肌理、节奏和韵律,展现了重庆独特的 意象之美。此外,艺术家利用这件作品,将木材之美 应用到城市的公共环境之中,增加了城市公共场所的 艺术气息,拓展了当代壁画的材质语言,充分发挥了 当代壁画的美学价值。
《西部之城》还采用了拼贴艺 术形式,聚焦于芯片技术、智慧城市与传统家园的交 织、融合,展现了科技驱动下的未来世界发展图景。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中的《乡皴法》为砖瓦综合 材料作品。其以董源的山水图像为基底,采用体现“在 地性”的现代乡土材料,试图为现代乡村空间建造一 个文脉坐标。
上述壁画作品对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启示是,要善 于运用多元材质,延展美术的表现形式,凸显视觉创 造性。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创作者需要处理好表现材质、 绘画主题、经典形象、展陈环境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此外,创作者可以将科技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之中,开 发并使用新材质来表现画面,助力经典形象的塑造。
四、“数智赋能”:注重人工智能对美术创作 的改造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壁 画创作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壁画首次进入全 国美展壁画展区。[4]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中的作 品《易·山》是一幅结合声、光、电和互动感应系统 的实验互动装置壁画。它运用机械装置,用 230 片半 透明的亚克力材料将自然山川进行几何概括,以片状 三角形进行平面化元素汲取,并通过并置排列的方式 重组立体的山水雕塑造型。
这一作品中既有瞬时的变 化,又有永恒的凝驻,表现出几何形状的纯粹之美。 在机械装置的辅助下,山水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作 品亦由此变换为不同的色彩,内置装置还可形成烟云, 使之萦绕于山水之间,为画面营造了静谧、温馨的气氛, 充分体现了科技与艺术创作的生动结合。在第十四届 全国美展壁画展的作品《吉祥中国 蜻歌蝶舞——互动 开花动态屏风壁画》中,蝴蝶会随着观众的增多而出 现温度感应,翅膀由此张开,并呈现出欲飞之态。
观 众变少时,蝴蝶翅膀则会闭合。这些作品极具动感, 强调观众的参与,生动体现出科技元素对壁画创作的 改造与创新。[5]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中的作品《城 市经纬》运用数码刺绣、数控光源、综合纤维材料等, 以科技手段表现了人们在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作品 中,漫长的交通线、错综复杂的高架桥、形形色色的 指示牌和车辆,一同构成了鲜活、忙碌的“城市经纬”。
在处理蜿蜒的高架桥时,这幅作品采用了平面绘画的 方式,表现车辆时,则采用了浮雕的方式。从空间营 造上来看,其呈现了雕、绘结合的效果。在车辆和高 架桥之间,艺术家用“线”这一纤维材料,突出了作 品的视觉语言,强化了桥梁和车辆之间的视觉关联。 除此之外,其还在数码刺绣的基础上引入数控光源,增加了动态光效,使画面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必将给美术创作带来重要影 响。首先,人工智能有助于不同学科门类的临摹教学。 临摹是美术创作的根基。借助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呈现 古今中外不同艺术家的表现技法,为高效且多样化的 临摹学习提供便利。其次,人工智能有助于美术创作 中视觉图式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 发展出超越美术模仿的创新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创作 者从多维度探析物象,丰富美术创作的视角与样式。 人工智能产生的视觉图像在透视空间、观看视角、物 象造型、色彩还原等层面都能很好地模拟绘画,美术 创作者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获得更多观看视角,了解更 多艺术表现手法。
最后,随着人工智能融入美术创作, 之前美术创作所秉持的“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 环节”[6] 这一理念将会被打破。 新时代美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导向,切实融入“三种文化”。同时,绘画材质应更 为多元,并注重科技与跨学科理念对传统美术材质的 改造,实现美术作品视觉形态的延展和突破。新时代 美术创作还要敢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之助力于艺 术表现手段的创新和丰富,赋予美术作品更加深刻的 语言内涵。
注释
[1] 楚启恩 . 中国壁画史 [M].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2:1-9.
[2] 齐喆 . 古老传统与当代精神的对话——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 作品展 [J]. 美术 ,2020(1):41-42.
[3] 赵文成 , 李乐然 , 徐翎 , 张译丹 .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综 合材料绘画、综合画种(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水彩粉画述评 [J]. 美术观察 ,2024(11):24-32.
[4] 齐喆 . 艺术的精神性传递——“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 作品展”述评 [J]. 美术 ,2025(1):29-31+157-158.
[5] 同注 [3]。
[6] 王宏建 , 主编 . 艺术概论 [M].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