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水彩画水性语言的复归
水彩画的当代审美建构,在于对艺术本体语言 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运用。对于中国当代水彩画创作而 言,水性媒介特质(水与彩的流动性、渗透性、透明 性和偶然性)的复归与强化,成为驱动水彩画当代审 美建构的核心动力,并以此生发出区别于其他画种的 独特的审美品格。
图4 白露洋《向上的力量》 纸本水彩 178cm×122cm 2024年
这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 画作品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水性语言的复归 具体表现在“水味”的极致化与画面氛围的营造,艺 术家娴熟地运用湿画法、水痕控制、水色渗化等技 法,将水的流动性转化为画面内在的韵律与气质。 从媒介来看,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 画作品展”中,水彩画的本体性意味更为浓郁,突出 了水彩画在风格和技法上的绘画性。
如果说,以往全 国美展中的水彩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 油画的厚重扎实,或工笔画的细腻写实等手法,导致 其失去了自身特性;那么,本届全国美展中的水彩、 粉画作品则体现出对“水性”和“彩性”本体语言的 复归。水与彩,在以往全国美展的水彩画作品中被掩盖,其中的缘由或是因纯水彩画技法较难驾驭,在与 其他材料相融时也消解了自身特征;或因创作者来自 油画、中国画等其他领域,在水彩画创作中不自觉地 带有某一画种的影子。在经历了长期的融合实践后, 当下的水彩画家不约而同地重审并意在彰显水彩画自 身的绘画性,这也使得水彩画的风格更加鲜明。
例 如,胡宝鑫《乌斯浑河岸》以淋漓酣畅的湿画法,塑 造出阴郁的天空和泥泞的草地,水色交融间自然形成 的微妙肌理,不仅强化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更渲染 出悲壮沉重的时代氛围;朱哲《绿色背景》、黄鼎峰 《洁白立身,厚德载物》,则通过背景的虚化与水色 的朦胧交融,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诗意境界,这种氛 围的营造本身即构成画面的审美性,体现了水性媒介 在表达画面的情绪与空间感上的优势。 当代中国水彩画家注重发挥水彩材料的色彩透 明、清透饱和的特性,追求“彩性”的纯粹性与象征 性表达。
图5 朱哲《绿色背景》纸本水彩 86cm×32cm 2024年
譬如,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关旭《平凡 而灿烂的世界》(图6)运用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 描绘市井生活,这种色彩本身彰显着浓郁的生活热情和对劳动的赞歌。色彩的渗透、叠加与流淌,不仅是 塑造形体的手段,还成为表达情绪、构建象征性意 象、强化视觉张力的独立语言。此外,水彩画水性语 言的复归体现在质感表现的媒介探索上,水性媒介的 独特物理特性对于塑造物象的质感,具有独特的表现 形式。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蒋显云的《静安》作 品中对于干瘪石榴粗糙坑洼的表皮质感的塑造,正是 通过巧妙控制水痕的干湿、聚散来实现的,水痕本身 成为塑造视觉触感的媒介技法。
综上所述,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 品展”中,可以看出作品在媒介复归与形式构成上展 现了当代审美,其核心在于对水性语言本体价值的自 觉回归与创造性转化。
水彩画家不再满足于借用其他 艺术语言,而是深入挖掘水与彩的交融所产生的独 特视觉进行创作。无论是画面氛围、象征性色彩、 逼真质感的表达,还是依托水性的抽象构成等,皆 将之作为构建水彩画当代审美形态的重要元素。这种水性语言的复归,标志着中国水彩画在媒介自觉层 面上走向成熟,是其形成独特民族风格和当代面貌的 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全国美展中的部分水彩画创作也表 现出画面构成的平面化、对象的精细写实化的特征。 然而,这是否就等同于水彩画的当代建构?或者说, 水彩画的当代建构是否通过空间的消失、颜色的饱和 或降调就能体现?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当具 有某种视觉特征或处理方式的作品,一旦在全国美展 上获得“成功”,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艺术家的 效仿与跟风。这需要水彩画界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对 观众进行有目的价值引导,因为主观的“认可”会导 致客观的“追捧”,在某种趋向下,画家的“个人风 格”往往被“成功标签”所掩盖,失去自我,也使得 多元审美走向单一。